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唐恪

唐恪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558 更新时间:2024/1/8 10:10:01

唐恪(?—1127),字钦叟,宋余杭钱塘(今属浙江杭州)人。北宋末年大臣,钦宗朝宰相,(《金石萃编》卷一三三《澹山岩题名》)。

基本资料

本名:唐恪

所处时代: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钱塘

出生日期:不详

逝世日期:1127年

字号:字钦叟

人物生平

唐恪(?—1127),字钦叟,宋余杭钱塘(今属浙江杭州)人。北宋末年大臣,钦宗朝宰相,(《金石萃编》卷一三三《澹山岩题名》)。4岁丧父,后以父荫登第,哲宗绍圣元年(1094)进士(《浙江通志》卷一二四),历任郴县尉、榆次知府、擢提举河东常平、江东转运判官,至少宰兼中书侍郎。

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任屯田员外郎,奉命招降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起义军有功,升为右司员外郎、起居舍人。未几,命为河北都转运使。出入中外,因与中贵人不合,被降为梓州、沧州、扬州、滁州、潭州、杭州知府。

政和七年(1117),黄河决口,汴京危急,唐恪受命浚治,始除水患,以功升户部侍郎。

靖康元年(1126),进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金军南侵,引起朝野震动,唐恪与耿南仲等力主和议,主张放弃三镇求和,反对并排挤朝中主战派。钦宗逐吴敏徐处仁等出朝,任命唐恪为宰相。金兵入汴,攻至,各路勤王军集结前来参战,而恪下令不得妄动,于是勤王军不战而散。金军提出划河为界,河东、河北地区全部归金。唐恪怂恿钦宗致函金兵统帅,表示完全遵从,引起全国军民愤怒,在随从钦宗巡城时遭到军民的唾弃和怒打,又被御史所劾,被迫辞职罢相。

徽、钦二帝北掳后,金军立张邦昌为皇帝,唐恪予以支持,但在推戴状上签名后就服毒自尽。《宋史》卷三五二有传。

个人作品

《宋史·唐恪传》

原文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平?”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最闻,擢提举河东常平、江东转运判官。

大观中,牂牁内附,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以奉使称职,迁右司员外郎、起居舍人。迎辽使还,言河北边备弛废,宜及今无事,以时治之。徽宗壮之,曰:“非卿谁宜为者。”命为都转运使,加集贤殿修撰。中贵人称诏有所市,恪不答,愤而归,中以他事,降直龙图阁、知梓州。

历五年,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乃上疏请暂免保甲、保马呈阅及复诸县租,等第振贷,以宽被水之民。未报,悉便宜罢行之,民大悦。

进龙图阁待制、知扬州,召拜户部侍郎。京师暴水至,汴且溢,付恪治之。或请决南堤以纾宫城之患,恪曰:“水涨堤坏,此亡可奈何,今决而浸之,是鱼鳖吾民也。”亟乘小舟,相水源委,求所以利导之,乃决金堤注之河。浃旬水平,入对,帝劳之曰:“宗庙社稷获安,卿之力也。”恪再拜,因上疏言:“水,阴类也,至犯京阙,天其或者以阴盛之沴儆告陛下乎?愿垂意时事,益谨天戒。”

宣和初,迁尚书,帝许以二府。为宰相王黼所陷,罢知滁州。言者论其治第历阳,扰民逾制,提举鸿庆宫。五年,起知青州;未行,召为吏部尚书,徙户部。复请外,以延康殿学士知潭州,请往钱塘扫墓,然后之官,遂改杭州,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时进见者多论宣和间事,恪言于钦宗曰:“革弊当以渐,宜择今日之所急者先之。而言者不顾大体,至毛举前事,以快一时之愤,岂不伤太上道君之心哉。京、攸、黼、贯之徒既从窜斥,姑可已矣,他日边事既定,然后白道君,请下一诏,与天下共弃之,谁曰不可。”帝曰:“卿论甚善,为朕作诏书,以此意布告在位。因赐东宫旧书万卷,且用近比除子璟直秘阁,力辞之。

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兼侍读罢,栗代为相。

京城不守,车驾至金帅营,恪曰:“计失矣。一入,将不得还。”既而还宫,恪迎拜道左,请入觐,栗不可。二年正月,复幸,恪曰:“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及金人逼百官立张邦昌,令吴开、莫俦入城取推戴状,恪既书名,仰药而死。

译文

唐恪,字钦叟,是杭州钱塘人。四岁丧父.听到人家说到父亲就悲伤地哭泣。凭皇帝的恩赏登第,调任郴县县尉。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县令认为真实的。唐恪为那人争辩,县令说:“如果辩护错了就会牵累你。”恪说:“我做县尉而不能捕到凶手,还要使无辜的人去死吗?”亲自外出访问寻找,晚上就有人来告发,天明就找到尸体,于是抓获了凶手。任榆次知县时,县里有一个豪绅的儿子称霸于乡里,聚集逃亡者,包庇奸邪之人,不交纳赋税,前后的知县都没有敢问的。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或“觉悟过来悔恨自己”),改变当初行径(或“强自克制,改变初衷”)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大观年间,唐恪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拿着符节招纳夷人。夷人开始害怕怀疑,衣服里面穿铠甲来迎接他,唐恪让几十名卫兵都撤离,一人独往。夷人望见后欢快高呼,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调任沧州。黄河决堤,大水冲到城下,唐恪登城抢修。都水孟昌龄发去公文索要船只和士兵,唐恪报告说水势正猛烈,船应当用来防备紧急情况;沧州是最远的边境,军队没有皇帝的旨意不敢调遣。孟昌龄大怒,弹劾他,唐恪不为之所动,更加尽心治理水患。大水退去,沧州城得以保全,皇帝下诏嘉奖。

靖康初年,金兵攻入汴梁,李邦彦推荐唐恪,授予同知枢密院事,到了后又任命为中书侍郎。这年八月,又任命为少宰兼中书侍郎,皇帝对他礼遇有加。然而唐恪做相,无拯救时世的大谋略。金兵第二次侵来时,要求割让三镇,唐恪召集朝廷大臣商议,认为应当割给金兵三镇的人占十分之九,唐恪听从他们的意见。使者已经出发,这时各路勤王的部队才聚集京城周围,唐恪就命令他们停止前进,都回师而去。等到金兵逼迫城下,唐恪才开始后悔,就秘密地对皇帝说:“唐朝从天宝年后屡次失去京城又复兴的原因,是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现在应该效法景德旧事,留太子居守京城,而皇上您西迁洛阳,占据秦州和雍州,亲自率领天下的人征讨,从而争取复兴国家。”皇上将要听从他的建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用苏轼的观点,说周王朝之失算,没有比东迁更严重的了。帝幡然省悟,改变主意,以脚跺地说:“现在应当以死守社稷。”提拔何栗为门下侍郎,唐恪的计策不被采用。

唐恪跟从皇帝巡城,被都城的人拦住击打,唐恪策马快跑才得以脱身,于是就呆在家里请求辞去官职。继而御史胡舜陟弹劾他的罪行,说:“唐恪的智谋不足以经营筹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皇上就让何栗代替他做宰相。

标签: 唐恪

更多文章

  • 许将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许将

    许将(1037—1111),字冲元,福建闽县(今福建闽清)人。他生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卒于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嘉祐八年(1063年)中癸卯科状元,年仅27岁,是历史上福州地区第一个状元。其人文武双全,廉洁奉公,深受宋神宗和宋哲宗的器重,曾担任明州通判、兵部侍郎、尚书右丞、尚书左丞

  • 欧阳珣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欧阳珣

    欧阳珣(?—1126年),字全美,庐陵县永和(今吉安县永和镇)人。北宋末年抗金民族英雄。本名:欧阳珣字:全美所处时代:北宋→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庐陵永和人逝世日期:1126年主要作品:踏莎行主要成就:抗金欧阳珣,庐陵县永和人,北宋末年抗金民族英雄。欧阳珣之父欧阳粲,字景文,北宋嘉祐八年(公元1

  • 黄潜善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黄潜善

    黄潜善(1078年—1130年2月9日),字茂和,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南宋初年宰相,奸臣,官至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符三年(1100年)黄潜善考中进士,历任左司郎、户部侍郎、河间知府等职,靖康初年(1126年),康王赵构开大元帅府,黄潜善任副元帅,南宋建立之后官至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在相位时杀太学生陈

  • 汪伯彦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汪伯彦

    汪伯彦(1069年―1141年),字廷俊,徽州祁门(今安徽祁门)人,南宋初年宰相、著名奸臣。奸相秦桧的老师,主和派重要人物。汪伯彦在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考中进士,初授成安主簿,之后历任中奉大夫、开府司仪曹事、军器少监等职,并在任职期间先后受到宋徽宗、宋钦宗两任皇帝的召见。他将自己撰写的《河北边

  • 朱胜非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胜非

    朱胜非(1082年—1144年12月24日),字藏一,蔡州(今河南上蔡)人。南宋初年宰相。朱胜非于崇宁二年(1103年)进士及第。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任东道副总管、兼管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劝宋高宗赵构继位。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除尚书右丞,迁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等职。苗刘之变

  • 吕颐浩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吕颐浩

    吕颐浩(1071年-1139年4月30日),字元直。齐州(今山东济南)人,祖籍沧州乐陵县(今山东德州)。南宋初年宰相。吕颐浩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初任密州司户参军。以李清臣荐为玢州教授。历官至河北都转运使。宋高宗南渡,起知扬州,改江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扬州。两入政府,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

  • 杜充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杜充

    杜充(?-1141年),字公美,相州(今河南安阳)人,两宋之际大臣、南宋初年宰相、叛臣。哲宗绍圣间进士。靖康初年,知沧州。建炎二年,代为东京留守。但杜充害怕和金军打仗,先是全部放弃了抗金起义不断的河北各地,以致河北所有起义都被金军镇压,由此彻底丢掉了北宋末年被金国侵占的三分之一多的土地。建炎三年,南

  • 范宗尹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范宗尹

    范宗尹(1100年-1136年),字觉民,襄阳邓城(今湖北襄阳西北)人,南宋宰相。范宗尹是宣和三年进士,在北宋末年累升至侍御史、右谏议大夫。建炎元年(1127年),出京担任舒州知县,因反对李纲为相,又被劾曾受张邦昌伪命,责鄂州(今湖北武昌)安置。建炎三年(1129年),吕颐浩任相。范宗尹被召回,历任

  • 赵鼎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鼎

    赵鼎(1085年-1147年),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阜底村)人。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宰相。赵鼎早孤,由母亲樊氏抚养成人。崇宁五年(1106年)登进士第,累官洛阳令。宋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建炎三年(1129年),拜御史中丞,次年任签书枢密院事,不久出知建康、洪

  • 张浚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张浚

    张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8月28日夜),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汉州绵竹县(今四川省绵竹市)人。北宋至南宋初年名臣、学者。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张浚登进士第,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等职。苗刘之变时,约吕颐浩、张俊、韩世忠等勤王复辟有功,除知枢密院事。建炎四年(1130年),提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