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严用和

严用和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785 更新时间:2023/12/13 8:16:49

严用,字子礼,江西庐山人,约生活于1199至1267年,于南庆元至咸淳年间,享年大约七十岁,临证数十年,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医疗经验。著有《济生方》和《济生续方》二书行世。严用和所撰的《济生方》,原书共10卷,载近70种病证。每病则立论在前,附方于后,有论有方,内容丰富,充分反映了严用和重视脏腑、尤重脾肾,临证重视调理气血阴阳的学术思想。

基本资料

本名:严用和

字号:字子礼

所处时代:南宋

出生地:庐山(今江西九江)

出生时间:约1199年

去世时间:约1267年

主要作品:《济生方》

人物简介

严用和,约生活于1199至1267年,南宋医家。字子礼,庐山(今江西九江)人。少而聪颖,攻读医学始于十二岁,受学于名医刘开(复真),言传身教,尽得其传。严氏病当时医家多以温燥治病,认为古今之方土气候与今不尽统一,治病亦不能泥于古,因以其治验之方,参以古人之说,著成《济生方》十卷,后又撰成《济生续方》八卷,于后世有一定影响。

主要经历

严用和12岁受学于名医刘开门下,17岁开始行医。他行医50余年。认为世变有古今不同,风土有燥湿差异,人的体质也强弱不齐。若一概执古方以疗今病。往往柄凿不入。疗效不理想。因此他本着“师传济生之实意”、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前人理论经验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经过30余年长期观察体验。“裒所学已试之效”。著成《济生方》10卷(1253年)。书中博采历代经典和各家之说。并引录《和剂局方》、《三因方》中部分方剂。收载补充了崔丞相灸劳法,以及嵇太夫治疗疮疡疔毒的经验等。即使民间有效单验方,亦广为搜集。后又经15年的再实践,更臻完备,于是复著《济世续方》8卷(1267年)。严氏积累长期的医疗经验,注重实践,讲求实效,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实为可佳。

著作

《济生方》南宋医家严用和于公元1253年所著,十四年以后以后又作《济生方续编》可惜两本书的原本均已亡佚,后来纪晓岚从《永乐大典》中收集了一些条,但仍是残缺不全。195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一是根据《医方类聚》、《普济方》等多种医书,并参照日刊本《济生方》等重新整理,将《济生方》与《续方》合二为一的辑复本,有医论85篇,方520首,内容较前一版本充实完整,基本接近原貌。198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名《重订严氏济生方》。

学术内容

严用和的学术思想主要反映于其著《济生方》中,该书内容丰富,既有论,又有方,分别外感和内伤杂病,旁及外、妇、五官诸疾。但以杂病为侧重点。

重视脏腑辨证。详究脉因证治

严氏以脏腑学说为基础,从人体生理、病理特性来分析病因病机,按照虚实寒热各型证候,作为立法疏方的依据。特别是“脏腑虚实论治”各篇,对辨证及治法尤多阐发,如“肝胆虚实论治”篇,先论肝胆的生理特点及病因。继则论述肝胆寒热虚实的病证表现及治法,他从脏腑功能出发,阐其而识其变,对脏腑病变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治法等。论述得非常精辟扼要,提纲挈领,使人一目了然,故后人评价严氏方论“微言精要,信为司命绳墨”,比较切当。严氏在辨证施治过程中,还强调脉因证治的完整性,如“便血评治”篇指出:“脉来浮弱,按之带芤者是下血也。”其病因“多因过饱,饮酒无度,房室劳损。荣卫气虚,风易入,邪热易蕴,留注大肠,则为下血”,其证“血色鲜者风也;色如小豆汁者寒也;浊而色黯者热也”,其治“风则散之,热则清之,寒则温之,虚则补之”。这种脉因证治“四者不失”的观点,体现了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特点。

重视生化之源,补脾兼主补肾

严氏很强调顾护脾胃正气,他说;“夫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莫不以胃为主。盖胃受水谷,脾主运化,生血生气,以充四体者也。”认为脾胃“冲和”不可伤,伤则为病。谆谆告诫用药注意“不坏睥胃”。在强调脾胃的同时,严氏更重视肾的作用,如他论“补真丸”时说:“房劳过度,真阳衰虚,坎火不温,不能上蒸脾土,冲和失布,中州不运。…“古人云补肾不如补脾,余谓补脾不若补肾,肾气若壮。丹田火经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膈开能食矣。”这是对命门肾中真火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对明代命门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又如论“遗浊”时说;“心受病者令人遗精白浊-肾受病者亦令人遗精白浊。此皆心肾不交,关键不牢之故也。”这是“心肾不变”说的始见,亦体现了严氏重视先天之本的观点。

气道贵乎通顺,治病善于调气

严氏认为“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故治杂病把调气放在重要地位。如治疗中风,指出“若内因七情而得之者,法当调气,不当治风,外因六淫而得之者,亦先当调气,然后依所感之气随正治之,此良法也”。对于痰饮·亦主“顺气为先,分导次之”。又如治疗泄泻。提出“七情伤感所致,兼以调气药,随证主治,则不失其机要矣”。善用芳香理气药,如丁香、木香、沉香、檀香、砂仁等,既能通达气机,又能醒脾悦胃,是其长处。

在辩证、制方、用药方面的贡献

严氏于辨证论治,亦有不少创见,如指出水肿须与蛊胀鉴别,“蛊胀腹满而不肿,水肿面目四肢俱肿。治蛊以水药,治水以蛊药,非其治也”,治水肿主张以实脾温肾为主,纵阳水实证,亦宜用清平之药,反对峻剂攻逐,如鸭头丸治阳水,仅取葶苈之缓下,配猪苓、防己之淡渗。葶苈丸中用牵牛亦是半生半炒,以缓其性,可见他用药之一丝不苟。又如治痢疾,严氏反对早用固涩断下药,指出:“叹世之人初感此病,往往便用罂粟壳、石榴皮、诃子肉、豆蔻辈以止涩之,殊不知痢疾多因饮食停滞于肠胃所由致,…“必以导涤肠胃,次正根本,然后辨其风冷暑湿而为之。”同样对咳嗽的治疗,亦力戒早投乌梅、罂粟壳之类收敛止咳药。以免闭门留寇。另外,严氏还十分讲究药物炮制,如巴豆除用巴豆霜入药处,常用他药伴炒取其性,如治疝的金铃子散,巴豆与川楝子同炒去巴豆用楝子;治积聚的香棱丸。与莪术同炒用莪术;却痛散巴豆与良姜同炒用良姜,足见严氏用药之精细,甚得制方之妙。

严氏还注重制方之法度,指出:“间有药用群队,必使刚柔相济。佐使合宜。用一刚剂,专而易效,须当用一柔剂,以制其刚,庶几刚柔相济,不特取效之速,亦可使之无后患也。”所以他制方往往刚柔相济。动静结合。阴阳相须,如归睥之用木香。补而不滞,鳖甲地黄汤之用肉桂。滋而不腻,又如治疗血证,不专事止血,多参以温化祛瘀之品,或入姜汁。或入锦纹。或入葱汁,或入乳香,使止血而无留瘀之弊。可见其制方之严谨。

临床应用

严氏撰著《济生方》,据其多年心得,结合临床实际、广采古人可用之方,兼收已验之效方,以杂病各门为纲,下列总论,病源,病机,再附主方,每方详述主证,组方,炮制,服法等,条分缕析。纲目清晰,方论结合,议论丰正。书中收方广泛,汉、唐、宋以来诸家名方及民间验方均有采录,其中尤重《和剂局方》、《三因极一病证方》二书方论,对所摭常用古方善于化裁,如仲景治疗肾虚的肾气丸,经严氏加味牛膝、车前子后,扩大了原方适应范围,腔之成为治疗虚(肾虚)实(水湿)挟杂证的名方——济生肾气丸。严氏创制新方,讲究刚柔相济,佐使合宜,用药平正稳妥。如归脾汤、小蓟饮子等,由于制方既切实用,又不峻猛。柔中有刚,兼顾全面,故很受后世医家推重。

轶事典故

“牙刷”一词最早见于文献应该是南宋严用和著的《严氏济生方》中的记载:“每日清晨以牙刷刷牙,皂角浓汁楷牙旬日数更,无一切齿疾。”但是《严氏济生方》里面只是简单提到“牙刷”一词,并没有具体来写。而郭钰的《郭恒惠牙刷得雪字》则详尽介绍了牙刷的形状、材质、做法等,让读者读了知道当时的牙刷形制已经完全是现代牙刷的形制了。

人物评价

严用和着实为一代学术精湛、求是务实的医学家。所撰《济生方》立论精当,辨证简明用药善守法度,制方不泛不繁,既有继承性。又有创造性。是一部实用价值较高的方书。

标签: 严用和

更多文章

  • 张从正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张从正

    张从正(公元1156年—公元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金代医学家,四大名医之首。睢州考城县郜城乡(今河南省民权县王庄寨乡吴屯村)人。[1-2]张从正张氏私淑刘完素的学术观点,对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独特风格,为祖国医学的病机

  • 陈自明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陈自明

    陈自明,南宋医学家。字良甫,临川(今属江西)人。三世业医,曾任建康府明医书院医谕。因认为前代妇科诸书过于简略,曾遍行东南各地,访求医学文献。采集各家学说之长,附以家传经验,辑成《妇人大全良方》,于妇科证治方法,收集较为详备。另着有《外科精要》等。本名:陈自明字号:良甫药隐老人所处时代:南宋出生地:抚

  • 许叔微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许叔微

    许叔微(1079~1154年),字知可,宋真州(今江苏仪征市)白沙人,南宋医学家。曾为翰林学士,成年后发愤钻研医学,活人甚众。所著《普济本事方》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书中共收录方剂三百余首,按病种分为二十五门。该书是许氏数十年医疗经验的结晶,采方简要,理论清晰,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著《伤寒百证歌》、

  • 石介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石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

  • 夏竦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夏竦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乔,江州德安县(今江西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世称夏文庄公、夏英公、夏郑公。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夏竦因父亲夏承皓死忠之事,被录官丹阳主簿。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选为国史编修官,与王旦等同修《起居注》,又参与编写《册府元龟》。天禧

  • 王怀隐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王怀隐

    王怀隐,古代医家名。睢阳(今河南商丘)人,其初曾为道士,居京师津隆观,并以医术知名。后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初诏其为官,初任尚药奉御,后迁翰林医官使,并尝治愈吴越王之子钱惟浚之疾,深受赏识。时太宗留心医药,尝以所藏之方千首出示,并命翰林医官院搜集各种方剂达万余首,由王怀隐会同副使王祐、郑奇并医官陈昭遇等人

  • 窦材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窦材

    窦材(约生于公元1076~1146年),宋代医家。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任官职,著有《扁鹊心书》,书中所录麻醉方药,为我国麻醉学。本名:窦材所处时代:南宋出生地:真定(今河北正定)出生时间:约1076年去世时间:约1146年主要作品:《扁鹊心书》主要成就:著成《扁鹊心书》窦材,南宋人,生卒年代不详

  • 叶适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叶适

    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官员。生于瑞安,后居于永嘉水心村,世称水心先生。淳熙五年(1178年),叶适中榜眼。历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历官平江府观察推官、太学博士、尚书左选郎、国子司业、知泉州、

  • 孙复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孙复

    孙复(992-1057年),字明复,号富春,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孙武第四十九代孙。孙复幼年家庭贫寒,父亲早亡,但学习不辍,饱读六经,贯穿义理。四次到汴京参加科举进都落第,未能任官。32岁后退居泰山,专心于讲学授徒近20年,虽贫穷不堪,又得不到权要资助,但孙复不以生计为意,安

  • 李秉常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秉常

    李秉常(1061年—1086年8月21日),即夏惠宗,西夏第三位皇帝。西夏毅宗李谅祚之子,母亲大梁太后为汉族。拱化五年(1067年),毅宗突然病死,李秉常继位,年7岁,由其母梁太后执政,梁乙埋为国相。大安二年(1076年),李秉常16岁,开始亲政。大安六年(1080年),梁太后和梁乙埋又将李秉常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