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一个状元.南直隶武进(今江苏武进)人,字冰如,号靖山。生卒年不详。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状元。
基本资料
本名:杨廷鉴
所处时代:明朝
出生地:南直隶武进(今江苏武进)
出生日期:1603年
逝世日期:1665年
主要成就:擅长书法,为后世留有扇面等不朽佳作。
字号:字冰如,号靖山
人物介绍
(1603—1665)字冰如,号静山,生于明万历癸卯(即1603年)10月27日辰时,卒于清康熙乙巳(即1665年)正月28日,享年62岁。是关西夫子东汉太尉杨震之后,杨震33世孙杨士英于南宋绍定年间自江西临川移居前黄,世代耕读传家,他“自幼习勤苦,不好鲜衣纨绮”,1630年参加乡试,这时杨廷鉴已以才品为常州公认第一,声名日噪。他跟随著名政治家、礼部尚书孙慎行和副都御史张清惠学习经史,刻苦钻研,尤以树立品节敦励廉耻为第一义,1642年杨廷鉴公车北上参加会试,正值张清惠特召入京,于是师生乘船并进,张对杨说“科名君自有之,吾辈相期更有远大于此者”。1643年是明朝的最后一次会试,相传杨赴京时绕道河南拜谒父亲的好友、理学名家孙奇峰,遇到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于是被迫留在军中为农民军写“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均田免粮”等标语。后来杨廷鉴寻机脱身。8月参加廷试,杨廷鉴在太和殿回答皇帝提问时有“取士先品行,而后文辞,用人贵朴诚而贱浮,竞论邪正,不论门户……”崇祯帝深加叹赏,亲擢第一,授翰林院修撰。1644年3月,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相传李自成不信任明朝降官,欲用1643年会试中式的年轻进士,杨廷鉴作为状元当然为李自成所重视。明亡后,杨廷鉴葡匐三千里,艰险备尝,九死一生,屏息乡居,有说他曾在清初为官,这些都未见载入史书和地方志书,家谱也未记载。1646年,清廷特召杨廷鉴入京为官,杨引疾不赴。1650年,洪承畴推荐杨廷鉴为官,杨以母忧未满推辞。1652年顺治皇帝每见内院及待从大臣或杨廷鉴的常州籍同乡、同年反复询问杨廷鉴的病情,欲请杨出山为官。这时杨廷鉴的儿子大鲲在翰林院供职,顺治帝向杨大鲲了解其父的病情,再次请杨廷鉴出任清朝官职,杨廷鉴以病推托,拒绝出山,这时杨已厌薄功名。杨廷鉴在常州闲居养病期间为常州做了许多兴利除弊的好事,现仅举2例。明末清初鼎革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常州府学、县学停办,学舍颓废,杨廷鉴发起募捐,将常州府学、县学修缮一新,使学生能正常入学。1661年常州大旱,饥民饿莩盈路,杨廷鉴提议知府设立粥厂多处,城市设在寺院空地,乡村设于里社公所,他还亲自指授救灾民的方法,以防拥挤脱漏,以1662年春至夏共150天,“自城迄乡凡70里,救活灾民不可胜计”,杨廷鉴轻财好施,乐善不倦,他在常州民间有很好的口碑,在京的常州籍官员赞诵他,以为活佛度世,称他为山中宰相,杨廷鉴为此已“殚精耗神,筋疲力竭,不可复支”。1665年正月28日,杨廷鉴不幸病逝,享年62岁。据家谱记载,杨廷鉴捐馆(去世)之日,常州城“里巷息舂,一郡罢市,儿童妇女野哭巷祭,即舟帆过我武进莫不太息坠泪”。
先贤祠
明万历年间,常州府曾建“先贤祠”,定常州先贤自季札以下69人,后增至泰伯以下至百人,原有“布衣高玑,谢应芳,朱昱”三人被撤,苏轼、杨时等外籍人士入选,这百贤包含常州府属8县贤人,但独孤及,萧统未能入祠,大学者李兆洛曾建议萧统入祠。清同治年间曾重修“先贤祠”,祠设在今局前街小学东南角,原龙城书院故址,杨廷鉴位于第97位。过去常州的一些文人对杨廷鉴入先贤祠持讥讽态度,无锡人作诗嘲曰“贤字须教认得真,忠臣两字写分明,自从静老归祠后,不写忠臣写又臣。”现在常州的一些文史学者就据此认为先贤祠在无锡,这是很荒廖的,常州是府,无锡是县,这先贤祠当然在常州,怎么会跑到无锡去呢?常州文史学者吴之光先生对先贤祠作过专门的调查研究。我们要客观地评价杨廷鉴,杨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经历,况且还有待考证这些经历的真实性,杨廷鉴在李自成农民政权做过事,他的心灵受到农民军的洗礼,这是一件好事,他在清初短期为官,只是传说,他到底任何职,史无记载,好象杨廷鉴只有自尽,才是明朝的忠臣。才是唯一的选择。对杨的讥讽,是封建文人的正统思想在作祟,本不足为怪,这都不应是杨廷鉴的污点和贬低他的理由,我们应该铭记,杨廷鉴作为状元却为常州人做过的许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