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屏(1537年1月13日—1604年1月22日),字忠伯,号对南,山西大同府山阴人,明代中后期内阁首辅。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家屏被提升为礼部右侍郎。不久,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辅助朝政。王家屏执阁六年,时间虽短,但给当时朝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贪权武断,“推诚秉公,百司事一无所扰”(《明史》);他恪尽职守,“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他注意处理同内阁诸臣关系,与同僚们和睦相处。万历十九年(1591年)秋,出任内阁首辅。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王家屏病逝,终年六十八岁。王家屏曾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予机务,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致仕归里。所以,在雁同、朔州地区民间以“王阁老”相称。著有《王文端公诗集》《复宿山房文集》传世。(概述图参考资料)
基本资料
本名:王家屏
别名:王文端
字:字忠伯
号:号对南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山西山阴
出生日期:1537年1月13日
逝世日期:1604年1月22日
主要作品:《王文端公诗集》、《复宿山房文集》
官职:内阁首辅
追赠:少保
谥号:文端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嘉靖十五年(1536年)闰十二月二日,王家屏生于山西大同府山阴县。到他父亲这一辈,家道中衰,且耕且读。
嘉靖十九年(1540年),受业于父,治《诗经》。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补诸生。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
隆庆元年(1567年)冬,北上赴京,准备参加明年会试。
初入官场
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王家屏考中进士,列二甲第二名。六月,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作五古《出入翰林自述》,表明其抱负。
隆庆三年(1569年)五月,王锡爵赴南雍,王家屏作《送王荆石司成赴南雍》诗。同年,李长春以父病乞归,王家屏送行,作《送李元甫乞假省亲》诗。
隆庆四年(1570年)三月,王家屏被授为编修,参与修国史。五月,命王家屏等纂修《世宗实录》。同年,范应期赴南京国子监任祭酒,王家屏作诗相送。
隆庆五年(1571年),王家屏分教礼闱,教习内馆,并奉命册封亲藩,入蜀。
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年仅9岁的朱翊钧即皇帝位,王家屏为拟《孝懿皇后谥册文》《圣母中宫尊号册文》《圣母尊号册文》《仁圣皇太后尊号册文》《慈圣皇太后尊号册文》。
仕途不顺
万历三年(1575年),晋升为修撰,充日讲官。其时,朝讲经筵多流于形式,然家屏“随事开陈,丰采轩朗”,“敷奏剀挚,帝尝敛容受”。万历皇帝称之为“端人”,并赐“责难陈善”题字。
万历元年至十年,张居正任首辅,煊赫一时,群臣竭尽阿谀奉迎。张患病期间,朝内大臣为表关切和忠诚,都于祠庙间奔走祷祈,唯家屏不屑参加。张去世后不到两年,群臣就发泄积怨,倒张浪潮渐高。万历帝先褫夺了张三个儿子的官职,取消张本人生前所得太师头衔,后又加“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钳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之罪,公布天下。此时,家屏却给侍御任正字写信,为张家后代解脱。
入阁辅政
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詹事府,兼任翰林侍读学士。
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二月,王家屏由侍读学士擢升为礼部右侍郎。仅仅一月之后,王家屏又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成为内阁的一员。
万历十七年(1589年),王家屏丁忧期满,又回到内阁。入京三月“未获一瞻天表”,愤愤指责皇帝:“未有朝夕顾问之臣而可三月不面见者也。”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家屏十分注意同内阁诸臣的关系,当时申时行任首辅,还有许国、王锡爵,家屏居末,然能和睦相处。但搞好团结并非家屏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明史》载:“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是年末,大理寺评事雒于仁向万历皇帝上了“四箴”疏,劝皇上“浓醑勿崇,内壁勿厚,货贿勿侵,旧怨勿藏”。言辞尖利,切中要害。万历震怒不已,欲重罪于仁。家屏陈请于仁为忠正之士,万历让了步,雒于仁免遭重处,善归故里。
万历十八年(1590年),家屏因皇帝政事不亲,储位不建,摈斥忠谋,连上两疏自劾求罢。万历帝虽没有被真正感动而奋发图强,但也不得不以“忠爱”之言奖励家屏。
万历十九年(1591年),申时行、许国、王锡爵先后以事离职,家屏柄相国当政作了首辅。是时,明朝“争国本”的斗争发展到最高峰。次年,礼部给事中李献可在“国本”问题上触怒了皇帝,被降职外调,余伙皆夺俸半年以示诫谕。御批下到内阁,为营救李献可,家屏拒不执行,将御批封还。帝责之“迳驳御批,故激朕怒,甚失礼体”。有人劝他迁就一点,他却说:“人君惟所欲为者,由大臣持禄,小臣畏罪,有轻群下心。吾意大臣不爱爵禄,小臣不畏刑诛,事庶有济耳!”
辞官去世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三月,为促使早立储君,家屏继续以辞职回乡来感化皇帝。家屏罢相回到原籍山阴,八年之后,太子始立。陈有年、顾宪成等为举荐他而遭到贬谪,东林党人对他推崇备至。但终因万历帝恶其耿直,乡居十年,再没有被起用。乡居期间,他潜心整理自己的文稿。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正月,皇帝感念王家屏的公道正派,派人去山阴慰问他,并举行了盛大的仪式,赐他金币、羊、酒。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王家屏病逝,终年六十八岁。死后,万历帝追封其为少保、谥文端,并选择山阴河阳堡桑干河畔为他修了一座占地十五亩的坟墓。明熹宗时又增封太保,民间以“王阁老”“王阁爷”敬称。
主要影响
万历十四年,王家屏继母去世,他回山阴丁忧,三年后返朝。皇帝又擢升他为礼部尚书,仍兼东阁大学士。亲政后的万历变得荒淫昏聩,群臣竟三个月见不到他一面。为了改变这种“荒怠”局面,王家屏向万历提出三点请求:一是迅速恢复早朝,坚持皇上临朝处理国务;二是抓紧研究重大问题,早日把“留中”的奏章批复下去;三是尽早决定建储问题。万历一开始还表扬家屏的爱国热忱,但后来就闭门不出了,对王家屏等人的建议置之不理。看到皇帝昏庸、朝纲混乱、政治腐败、百姓涂炭的种种现状,王家屏心急如焚,寝食不安。他呼天不应,叫地无门,忧愤万状,只好“乞赐罢归”。但皇帝不批准他辞职。从万历十四年开始,立储问题成为朝中的核心议题,中国皇朝一直有立嫡为储的传统,通过明确继承人,以避免政局的动荡,但万历却不想让长子常洛继位,而想让宠妃的儿子常洵长大后再册立太子。于是万历十八年十月,包括王家屏在内的内阁大臣以集体辞职要挟皇帝,要求尽快册立皇太子。万历一听龙颜大怒,传谕切责。其他大臣一见皇帝生气就不再说什么了,只有王家屏又独自继续上书,要求皇帝速决大计。万历皇帝不得不答应册封大礼在次年春夏举行。
万历十七年十二月,大理寺评事雒于仁向皇帝上疏,指出皇帝得了一种嗜酒、恋色、贪财、尚气的综合病,以致近些年来政事不亲,讲筵久辍,宠信宦竖,溺爱郑妃,摈斥忠谋等,本疏切中要害,言辞尖利。万历见疏后震怒,要对雒于仁置之重典。在这种情况下,王家屏为了营救雒于仁,以自己失职为由恳求万历由他来替于仁伏罪,同时规劝皇帝:“善养生者,不以无疾而弃攻砭之方;善养心者,不以无过而厌箴规之语。”“于仁之四箴,以规皇上,则为妄试之医;以备养生,未必非延历之术也”(此段大意为,虽然雒于仁的意见并不全对,但就像医生给人提建议一样,也许并不针对当时的情况,但对以后的养生还是有好处的)。经此辩护,皇帝虽百般不高兴,但只得将原先的处分决定撤销。
万历二十年春,给事中(在中央各部的监察官员)李献可等人请示皇帝,对年满十岁的长子常洛以帝王标准开始教育,这本是好意,却激怒了本来就不愿意立储的万历,被定为重罪。为了营救李献可,王家屏封还了皇帝的御批。
历史评价
《明史》:①家屏柄国止半载,又强半杜门,以戆直去国,朝野惜焉。②《传》称“道合则服从,不合则去”,其王家屏、沈鲤之谓乎!廷机虽颇丛物议,然清节不污。若于陛之世德,慎行之博闻,亦足称羽仪廊庙之选矣。
轶事典故
王家屏为人端正,从来不会趋炎附势。有一次,张居正病了,满朝文武都去看望,惟独王家屏没去。而在万历十年(1582年)时,张居正病逝,反张之声遂起,万历抄没了张居正的家,夺其原职待遇和谥号,斥其子为民。这时王家屏反而独自站出来为张居正讲公道话。
编修《世宗实录》时,王家屏不畏权贵,秉笔直书。当时首辅大学士高拱之兄高捷任操江都御史时,曾用国库钱向严嵩的党羽赵文华行贿,被记入史书。为此,高拱曾多次暗示家屏笔下留情,文过饰非,均遭拒绝,同行以“良史”称之。
人际关系
王家屏祖籍太原,析居陕西凤翔,先世一人“以材勇充龙江左卫(南京)”,为明成祖朱棣北巡大同随行护驾,后响应朝廷屯田云中塞号召,至山阴,为军户。
(以上参考资料)
人物争议
有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认为《金瓶梅》的作者可能是王家屏,但南开大学文学院的李宏哲博士则认为漏洞颇多,仅从最早关于《金瓶梅》作者的五条记载中,就可知道,《金瓶梅》的成书与王家屏无任何关系。
明人的五种说法如下:一是屠本畯《山林经济籍》云:“相传嘉靖时,有人为陆都督炳诬奏,朝廷籍其家。其人沉冤,托之《金瓶梅》。”二是谢肇淛《金瓶梅跋》云:“相传永陵中有金吾戚里,凭怙奢汰,纵欲无度,而其门客病之,采摭日逐行事,汇以成编,而托之西门庆也。”三是袁中道《游居柿录》云:“旧时京师,有一西门千户,延一绍兴老儒于家。老儒无事,逐日记其家淫荡风月之事,以西门庆影其主人,以余影其诸姬。琐碎中有无限烟波,亦非慧人不能。”四是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云:“闻此为嘉靖间大名士手笔,指斥时事。如蔡京父子则指分宜,林灵素则指陶仲文,朱勔则指陆炳,其他各有所属云。”五是《金瓶梅词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刻本欣欣子序首句云“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末句又云“笑笑生作此传者,盖有所谓也”;廿公《金瓶梅跋》首句云:“《金瓶梅传》为世庙时一巨公寓言。”
其中,一四五条均云该书作于嘉靖年间之大名士手笔,与王家屏当时的身份不符。第五条提出该书为“兰陵笑笑生”所作,这是现代《金瓶梅》作者研究的聚焦之处,而在历史上任何时期,山阴县及其所辖范围内,均无“兰陵”之地名;而二三条则云作者为门客、绍兴老儒,均否定了万历年间的王家屏作此书的可能性。另外,根据书中内容,作者应通晓元明戏曲,而关于王家屏的记载中,并无任何与戏曲有关的材料。
后世纪念
墓址
王家屏墓位于山西省山阴县南7.5公里的河阳堡村南。墓地有石兽、石人、石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园
王家屏纪念园坐落于山西省山阴县河阳堡村西600米处,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2010年开始建造。整个纪念园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墓区,即王家屏之墓地。整个建筑按照明代一品大员墓地规划修复,主要建筑有高6.8米的王家屏主墓冢和三座小墓冢,四座用来祭祀和安置石碑的享堂,此外还有石人、石兽,神道、碑刻。神道碑、墓表碑及部分石匾均为明代原物。
另一部分是管理中心和纪念馆及魁星楼等旅游文化设施。管理中心以复宿山房命名,仿蔚县暖泉镇苍竹轩经典古院落建筑的复宿山房砖雕木刻,面积1000多平方米。纪念馆及魁星楼以南洲书院命名,面积3000多平方米。南洲书院内魁星楼里,有魁星点斗金碑、国学大师季羡林“独占鳌头”墨宝、魁星点斗刻石、康熙皇帝御笔“天下第一福”、魁星点斗雕像、80多位历史文化名人彩绘。南洲书院里还有“连中三元”转运石和仿宋版书劝学墙、仿汉简的大学墙及文房四宝等其他建筑物。
史料索引
《明史·卷二百十七·列传第一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