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李祐

李祐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704 更新时间:2024/1/22 7:26:01

李祐(?-829年6月22日),字庆之。唐朝中期名将。李祐出身淮西牙将,骁勇善战。“淮西之乱”时,李祐助吴元济拒抗官军。后被唐邓节度使李愬设计生擒,受其信用。他建议李愬袭取蔡州,活捉吴元济,平定淮西。此后历任神武将军、金吾将军、夏绥节度使、右金吾大将军、泾原节度使等职。太和二年(828年),改任横海节度使,率军平定李同捷叛乱。太和三年(829年),李祐病逝。追赠司徒。

基本资料

本名:李祐

字:庆之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蔡州

逝世日期:829年6月22日

主要成就:献计生擒吴元济,讨平沧景之乱

官职:检校户部尚书、横海节度使

追赠:司徒

人物生平

叛军骁将

李祐本为淮西镇的牙将,他侍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吴元济,骁勇善战。自元和九年(814年)吴元济叛乱以来,李祐担任行营将,守卫兴桥栅(今河南汝南西北),多次抵御官军,深受各路官军忌惮。

转祸为福

主词条:唐宪宗削藩之战、淮西之乱、蔡州之战

元和十二年(817年),李祐为唐邓随节度使李愬计擒。李愬明白李祐有胆略,于是将他免死,并予以厚待。

当时,李愬准备掩袭蔡州(今河南汝南),他单独叫来李祐和另一位降将李忠义,屏退外人后才进行交谈,有时谈话一直延续到夜半,别人都不能够参与商议。众将担心李祐制造变故,往往规劝李愬,而李愬待李祐更为优厚。士兵们也不高兴,各军每天都有文书声称李祐是淮西的内应,而且说是听敌方奸细讲的。李愬担心诽谤事先传到朝廷,自己来不及搭救李祐,便握着李祐的手哭泣着说:“难道是上天不愿意平定这伙贼人吗?为什么你我二人相互了解得如此深切,但就是不能够制服众人的议论呢?”因而,李愬对大家说:“既然诸位怀疑李祐,请大家让他到天子那里接受死刑吧!”于是,李愬给李祐加上枷锁,将他送往京城,事先暗中上表说明情况,并说:“如果杀了李祐,就无法成功。”唐宪宗遂颁诏释放李祐。

李愬见到李祐后,非常高兴,任他为散兵马使,让他带着佩刀,巡视警戒,在自己的帐中往来。有时,李愬与他一同就寝,秘密交谈,直到透出曙色也不入睡,有人在帐外暗中偷听,只能听到李祐感动的哭泣声。当时,李愬麾下牙卫队三千人,号称六院兵马,都是山南东道精悍勇锐的军队,李愬又任命李祐为六院兵马使。

李愬先后出兵攻取蔡州以西和西北的文城栅、马鞍山、路口栅、嵖岈山、冶炉城和西平等据点,与北线郾城一带的唐军兵势相接,连成一气。他还遣将攻克蔡州以南和西南的白狗、汶港和楚城诸城栅,切断了蔡州与申、光二州的联系。其主力进驻距蔡州仅六十五里的文城栅,建立了接近蔡州的奇袭基地。

九月,李祐见奇袭的条件已经成熟,向李愬进言说,淮西精兵都在洄曲和边境,守卫蔡州的全是老弱,可以乘虚直捣其城,出其不意,一举擒吴元济。李愬深以为然,便着手准备出兵事宜。

十月初十,李愬利用风雪交加、叛军放松警戒之机,命李祐等率敢死队三千人为前锋,自己与监军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城率三千人殿后。各军行动隐秘,除个别将领外,全军上下均不知行军的目的地和此行任务。李愬只下令说向东。东行三十里后,唐军在夜间抵达张柴村,乘守军不备,全歼包括负责烽燧报警士卒在内的守军。待全军稍事休整和进食后,李愬留五百人守城栅,防备朗山方向之敌,另以五百人切断通往洄曲和其他方向的桥梁,并下令全军立即开拔。诸将问军队开往何处,李愬才宣布说,入蔡州直取吴元济。诸将闻说皆大惊失色,但军令如山,众将只得率部向东南方向急进。此时夜深天寒,风雪大作,旌旗为之破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于道。张柴村以东的道路,唐军无人认识,人人自以为必死无疑,但众人都畏惧李愬,无人敢于违令。

夜半,雪愈下愈大,唐军强行三十五里,终于抵达蔡州。近城处有鸡鸭池,李愬令士卒击鸡鸭以掩盖行军声。自从吴少诚抗拒朝命,唐军已有三十余年未到蔡州城下,所以蔡州人毫无戒备,未发现唐军的行动。四更时,李愬军到达蔡州城下,守城者仍未发觉。李祐、李忠义在城墙上掘土为坎,身先士卒,登上外城城头,杀死熟睡中的守卒,只留下巡夜者,让他们照常击柝报更,以免惊动叛军。

李祐等既已得手,便打开城门,迎纳唐军。接着,又依法袭取内城。鸡鸣时分,雪渐止,李愬进至吴元济外宅。吴元济直至起床后,才听到唐军传令,响应者近万人。他于是率左右登牙城抗拒。不久后,牙城失陷,吴元济被擒获,淮西平定。

十一月,李祐因功被越级升授为左神武军将军,知左神武军事。又获赐田地、宅第及米、粟等物。

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宪宗命诸镇征讨叛乱的平卢军节度使李师道。李祐随武宁节度使李愬出征,十月,在兖州鱼台县(今山东鱼台)击破平卢军三千余人。次年二月,平卢军大将刘悟杀李师道,淄青平定。李祐因功任左金吾卫将军。

累授方镇

长庆元年(821年)六月,李祐出任检校左散骑常侍、夏州刺史、御史大夫、夏绥银宥(治今陕西靖边北)节度使。

长庆四年(824年)三月,李祐在塞外筑乌延、宥州、临塞、阴河、陶子等五城,以防备吐蕃。又因党项常常侵扰边境,便于芦子关(今陕西靖边县天赐湾乡楼关梁)北的木瓜岭修筑军营,据守要道,完善了边境的防御体系。

宝历元年(825年),李祐入朝任右金吾卫大将军(一作左金吾卫大将军)。次年五月,因吐蕃入侵,出任泾州刺史、泾原(今甘肃泾州)节度使。

讨平沧景

宝历二年(826年),沧景节度使李全略去世。其子李同捷窃取兵权,谋求承袭父职。次年,朝廷举兵讨伐,但战事拖延日久。太和二年(828年)十一月,新任横海节度使傅良弼在赴任途中逝世,朝廷命李祐出任检校户部尚书、沧州刺史、沧德景节度使(横海节度使),参与平定沧景之乱。

太和三年(829年)正月,义成军的行营兵三千人在调防禹城的途中溃乱叛变,李祐与天平军节度使崔弘礼合力将其诛杀。事后,崔弘礼借天平军二千人予李祐,以助其平叛。二月,李祐率诸道行营兵击败李同捷,“尸藉十余里”,趁胜进围德州(今山东陵县)。四月,李祐攻拔德州,城中将士三千人逃奔镇州。李同捷致信李祐,请求投降。李祐将李同捷的降书上奏朝廷。

惊变病薨

沧州平定后,谏议大夫柏耆奉诏前来安抚行营将士。柏耆喜欢张大自己的声威,用威严钳制诸将,诸将已深恶痛绝。李同捷请降后,李祐派大将万洪暂镇沧州。柏耆怀疑李同捷请降有诈,便率数百名骑兵赴沧州,寻找借口诛杀万洪,然后将李同捷及其家属一并带往京城。李祐听到柏耆擅杀万洪的消息后,大为吃惊,病情自此加重。唐文宗得知后说:“李祐如果死了,就是柏耆把他害死的。”太和三年五月十八日(829年6月22日),李祐病逝,获赠司徒。文宗旋即赐已被贬为循州司户的柏耆自尽。

主要成就

屡伐叛镇:李祐本为淮西牙将,他骁勇善战,深受各路官军忌惮。后为唐邓随节度使李愬计擒,受其厚待。他建议李愬袭取蔡州,最终活捉叛军首领吴元济,平定淮西。元和十三年(818年),随李愬征讨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破平卢军于鱼台(今山东鱼台)。大和二年(828年),李祐出任横海节度使,参与讨伐叛乱的沧景留后李同捷。至次年二月,李祐率军击败李同捷,进围德州(今山东陵县)。四月,德州被攻陷,李同捷投降,沧景之乱平定。

完固边防:任夏绥银宥(治今陕西靖边北)节度使期间,李祐筑乌延等五城,以防备吐蕃。又于芦子关(今陕西靖边县天赐湾乡楼关梁)北的木瓜岭修筑军营,以防御党项侵扰。他的这些举措,完善了边境的防御体系。

人物评价

吴秀琳:公(李愬)欲取蔡,非得李祐不可,秀琳无能为也。(《资治通鉴》引)

李昂:自元戎环壤,王旅进攻,卵窥危巢,飙振槁叶。动必乘彼机会,退皆扼其咽喉,故戴义入郛之殊庸,李祐展下城之胜略,累稔逋寇,一朝削平。此诚天人合符,中外叶力,永言勋效,无忘寤思。(《平李同捷德音》)

刘昫:①王沛之擒僚婿,李祐之执贼渠,皆因事立功,转祸为福。智则智矣,仁者不为!(《旧唐书》)②淮、郓砥平,义将输诚。(《旧唐书》)

王安礼:淮西之叛,非有险固可负,特以兵利卒顽,奕世擅命,然必有裴度之谋,(李)光颜之忠,李愬、李祐之勇,为之裨辅,引天下方镇屠之,顾犹假以岁月而后得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引)

轶事典故

嫁女

李祐显贵之后,许多公卿大臣都向其女求婚,李祐一一拒绝。一天,李祐大宴幕僚,声称要为女儿择婿。大家都认为他一定是选中了哪家名门贵族。待到开宴时,还寂然无声。酒至半酣,李祐领出一个坐在末座的将领,对他说:“我知道你现在还没有成婚,今日我便把爱女托付于你。”当即为二人举行了婚礼。后来,有人问李祐这么做的原因,李祐回答:“我常见那些有地位的人喜欢和望族缔结成亲,可大族的子弟们长期习染于荒淫奢侈,往往得不到好的结果。我凭自己的韬略才干才得到今日的位置,自己选择女婿,何必要高攀追求虚名呢?”听到此话的人都认为李祐见识卓越。

胆落温御史

李祐入朝时,向朝廷进奉马一百五十匹(一作二百五十匹),唐敬宗拒而不收。侍御史温造闻讯后,在紫宸殿弹劾李祐违法进奉,请按法治罪,敬宗下诏释免。事后,李祐对人说:“当年我率军夜入蔡州、活捉吴元济都未胆祛,今天在温御史面前竟魂飞胆破了。唉,这真是令人畏惧啊!”

亲属成员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

妻子

姜氏

——

子辈

儿子

李行修

官至“南海节度”,三十余岁时去世。

女儿

——

嫁“末座一将”。

表格参考资料:

史料记载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唐纪五十六》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三·唐纪五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四·唐纪六十》

标签: 李祐

更多文章

  • 王承元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王承元

    王承元(801年-834年2月3日),契丹怒皆部人。唐朝中期将领,成德节度使王武俊之孙、成德节度使王士真之子。王承元的家庭世代控制成德镇,他在兄长王承宗死后拒绝指挥成德军,此后屡次任地方节度使,封岐国公,直至去世。本名:王承元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契丹怒皆部人出生日期:801年逝世日期:834年2

  • 马燧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马燧

    马燧(726年-795年9月4日),字洵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人,祖籍扶风郡(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唐朝中期名将,岚州刺史马季龙之子。出身扶风马氏。少时博览群书,攻读兵法战策,颇多谋略。安史之乱时,力劝范阳留守贾循倒戈,事泄逃脱,历任赵城县尉、左武卫兵曹参军。大历十年(775年),

  • 高崇文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高崇文

    高崇文(746年-809年11月6日),字崇文,幽州(今北京一带)人,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唐朝名将。高崇文出身渤海高氏,早年曾在平卢军从军。唐德宗时,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累官金吾将军。贞元五年(789年),于佛堂原大破进犯的吐蕃,封渤海郡王。贞元十四年(798年),平定军士哗变,获授长武城都

  • 颜杲卿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颜杲卿

    颜杲卿(692年-756年),字昕。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中期名臣,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濠州刺史颜元孙之子。颜杲卿初任范阳户曹参军,曾是安禄山的部下。安史之乱时,与其子颜季明守常山,从弟颜真卿守平原,设计杀安禄山部将李钦凑,擒高邈、何千年。河北有十七郡响应,受唐

  • 程权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程权

    程权(?-819年),原名程执恭,定州安喜县人。唐朝中期将领,横海节度使程怀信之子。程权初为横海节度副使,在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程怀信死后,以知留后事代掌横海镇,获朝廷允准。次年,被正授为横海节度使。其后累官至检校兵部尚书,封邢国公。元和六年(811年),程权入朝,加尚书左仆射。淮西之乱平定后,

  • 赵宗儒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赵宗儒

    赵宗儒(746年-832年10月18日),字秉文,邓州穰县(今河南邓州市)人。唐朝中期宰相、诗人,秘书少监赵骅之子。赵宗儒出身南阳赵氏,唐代宗时登进士第,并中“书判”科高等。历官陆浑主簿、翰林学士、司勋员外郎等职。他主持考功时处置公允,不避权势。贞元十二年(796年),升任同平章事,两年后罢相。唐宪

  • 刘晏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晏

    刘晏(716年-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人,唐代经济改革家、理财家。刘晏幼年才华横溢,号称神童,名噪京师,《三字经》有“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之语。刘晏历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度支使、铸钱使和盐铁使等官职,封彭城县开国伯。刘晏实施了改革榷盐法、改革漕运和改

  • 李元则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元则

    李元则(620年-651年),字彝,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渊第十二子,母为王才人。武德四年(621年),出任婺州刺史,封为荆王。贞观十年(637年),为遂州都督,改封彭王,任遂州都督,不久就因为所穿的冠服过于奢侈僭越免官,十七年,任澧州刺史,改变过往的作风,励精图治,颇有政绩。永徽三年,去世,追赠司

  • 张仲武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张仲武

    张仲武(?-849年),范阳(今北京西南)人,祖籍清河。唐朝中晚期藩镇、将领。张仲武的家族自祖辈起世代于幽州军中任职。张仲武自幼博览群书,尤精《左氏春秋》,后投笔从戎,官至蓟北雄武军使。会昌元年(841年),张仲武率军讨平卢龙军变,获朝廷承认,担任卢龙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等职,封兰陵郡王。张仲武在任

  • 杨绾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杨绾

    杨绾(718年-777年8月27日),字公权,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中期名相,户部侍郎杨温玉之孙、醴泉令杨侃之子。杨绾出身弘农杨氏原武房,早年以聪慧闻名。唐玄宗时登进士第,授太子正字。天宝十三载(754年),参与玄宗亲自主持的考试,名列第一,升为右拾遗。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杨绾前往唐肃宗所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