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维益民国37年(1948年)10月生。平武县人。1967年毕业于江油高中,后又于1981年、1985年先后毕业于川北教育学院中文系和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地方史志工作者。1972年参加工作。先是在平武县乡村任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后在县教教师进修校教师
基本资料
中文名:曾维益
出生地:平武县
出生日期:民国37年(1948年)10月生
毕业院校:于川北教育学院中文系和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
人物简介
曾维益,男,汉族,生于1948年10月26日,原籍四川省中江县,后随父移居四川省平武县。
1982年8月毕业于川北教育学院中文系。
1985年7月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历史系。
1969年9月参加工作,先后担任小学、中学和县教师进修校教师。
1986年8月调入平武县地方志办公室工作至今。
1988年6月由平武县科委评定并由平武县志办聘任为编辑。
2001年8月被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聘任为兼职研究员。
2002年9月由绵阳市人事局破格直接授予并由平武县志办聘任为副编审。
2007年月日0月再由绵阳市人事局破格直接授予并由平武县志办聘任为研究员。
2003年1月至2007年2月任平武县政协副主席。
2007年6月任平武县政协督导员。
研究成果
曾维益同志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业余研究氐族史、藏族史、白马人的族群文化与地域文化。
截至目前,已编著、出版学术专著13部、论文若干篇,共计近500万字。部分成果填补了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一些空白,得到国内外一些学术单位和专家学者的肯定。其具体情况如下:
成就荣誉
曾维益同志突出的工作成绩和丰硕的学术成果不仅在学术界得到高度评价,也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先后获得多次表彰奖励。1993年5月,因在地方志编修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绩,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到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1996年12月,其《虎牙藏族》一书在绵阳市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荣获二等奖,受到绵阳市人民政府表彰。1998年12月,参与编纂的《平武县志》在绵阳市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荣获一等奖,受到绵阳市人民政府表彰。1998年12月,其《色尔藏族》一书在绵阳市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荣获二等奖,受到绵阳市人民政府表彰。1999年3月,参与编纂的《平武县志》荣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受到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表彰。2002年12月,其《李白〈蜀道难〉新探》一书在绵阳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荣获二等奖,受到绵阳市人民政府表彰。2004年12月,其《白马藏族研究文集》一书在绵阳市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荣获二等奖,受到绵阳市人民政府表彰。2005年12月,其《今之平武县,实为氐羌地》一文,荣获平武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受到平武县人民政府表彰。2006年3月,曾维益同志家庭被绵阳市“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协调小组、绵阳市妇女联合会授予绵阳市2006年“学习型家庭”荣誉称号。
社会活动
交流
近年来,随着曾维益同志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的逐步扩大,其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一)应邀讲学
近年来,曾维益同志先后应邀到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讲学,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目前,还已收到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邀请,因时安排等问题,尚未成行。
(二)学术会议
近年来,曾维益同志应邀参加了若干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如:“藏彝走廊族群互动中美学术合作研讨会”、“第一届康藏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
(三)日常交流
在日常研究工作中,曾维益同志与国内(包括港台地区)、国外学者也多有交流活动,几乎所有到平武进行研究、考察活动的国内外学者,都要拜访曾维益同志,与他进行学术交流。
效益
(一)宣传效益
曾维益同志与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的学术交流活动,及其学术成果通过各种途径在海内外的广泛传播,在客观上为宣传绵阳和平武、提高绵阳和平武的知名度,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直接效益
曾维益同志的学术成果为地方党政领导的决策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近年来,他所提供的这些资料在几次改变平武命运的政务活动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直接或间接地为平武创造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比如:他的《火溪沟社会历史调查》一书,为木皮乡恢复藏族提供了直接依据;他的《今之平武县,实为羌番地》一文,为平武争取民族比照县待遇和争取民族自治县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他提供的一些资料,在开发白马、虎牙等地旅游项目的过程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前景
目前,曾维益同志正在按既定计划,写作《中国白马人》一书。此书是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研究氐族史、藏族史、白马人的族群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一部集大成的学术巨著,全书共分6卷:
第一卷,《氐族史略》,资料已基本收齐;第二卷,《白马源流》,已成稿过半;第三卷,《白马文化》,已成稿近100万字;第四卷,《白马土司》,已基本写成;第五卷,《史实辨析》,已成稿过半;第六卷,《附录文存》,资料已基本收齐。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