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李东阳

李东阳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905 更新时间:2023/12/24 0:19:13

李东阳(1447年7月21日-1516年8月17日),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因家族世代为行伍出身,入京师戍守,属金吾左卫籍。明朝内阁首辅。李东阳八岁时以神童入顺天府学,天顺六年(1462年)中举,天顺八年(1464年)举二甲进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1495年)以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入直文渊阁,预机务。官至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他仕宦五十年,入阁十八年,死后赠太师,谥文正。李东阳在文学与政治上均有很大建树,但他在正德初年刘瑾乱政时妥协退让,饱受争议。

基本资料

本名:李东阳

字:宾之

号:西涯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直隶顺天(今北京)

出生日期:1447年7月21日(正统十二年六月九日)

逝世日期:1516年8月17日(正德十一年七月二十日)

主要作品:怀麓堂稿、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主要成就:茶陵诗派代表人物

入内阁十八年

祖籍: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

本经:《尚书》

谥号:文正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正统十二年(1447年),李东阳出生于京师的玄武湖西浒,李东阳的父亲时年三十一岁。

景泰元年(1450年),李东阳能作径尺大的书法,被称为神童,明景帝下召验试,并赐给李东阳菓钞。

景泰三年(1452年),明景帝召请李东阳讲读《尚书》大义。

景泰四年(1453年),李东阳跟从老师展毓读书学习,稍长,拜展毓为外傅。

景泰五年(1454年),明景帝再次召请李东阳讲《尚书》大义,并下旨将李东阳送入顺天府学为诸生。

景泰六年(1455年),李东阳在顺天府学读书。

景泰七年(1456年),李东阳在顺天府学读书,生母刘氏去世。

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复位,李东阳在顺天府学读书,受教于翰林院的黎淳。

天顺五年(1461年),李东阳与刘大夏、杨一清同在老师黎淳门下读书。

天顺六年(1462年),八月,李东阳参加顺天乡试,中举。本次顺天府试陈鉴为主考官,刘宣为副主考官。

天顺七年(1463年),二月,李东阳参加会试礼部,陈文为主考,柯潜为副主考。因为试院火灾考试延期举行。八月,延时的会试中李东阳中第一百八十五名。本次会试彭时为主考,钱溥为副主考。

天顺八年(1464年),三月,殿试中李东阳取得二甲第一,被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中受教于刘定之、柯潜。

成化时期

成化元年(1465年),八月,李东阳被授编修之职,参与修纂《英宗实录》。

成化三年(1467年),八月,《英宗实录》修纂成书,皇帝赐李东阳白金文绮,品秩升为从六品。

成化七年(1471年),夏,李东阳的元配妻子刘氏病卒。

成化八年(1472年),二月,李东阳奉父携弟,南归祖籍茶陵扫墓,途中所见所闻编写成《南行稿》一书。九月,李东阳的岳父岳正病卒,李东阳写有《祭外舅蒙泉先生文》一稿。

成化十年(1474年),正月,李东阳的三弟李东川病死,李东阳写有祭文。十二月,李东阳九年任期满,迁升为侍讲。

成化十一年(1475年),六月二十一日,李东阳的长子李兆先出生。十月,李东阳再次丧妻,继娶的岳氏病亡。

成化十二年(1476年),五月,李东阳的二弟李东山病亡,李东阳写有祭文。李东阳入经筵侍班,同时兼撰讲章。

成化十九年(1483年),李东阳任职九年秩满,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十一月二十六日,李东阳的三女儿出生。

成化二十年(1484年),二月,李东阳充当殿试读卷官,并以侍讲学士身份侍东官班。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六月九日,李东阳的次子李兆同出生。十二月二十日,李东阳之父李淳病故,李东阳守制。

弘治时期

弘治元年(1488年),闰正月,皇帝下召让李东阳充当纂修官修《宪宗实录》。

弘治二年(1489年),四月,李东阳守制期满,除服,职位升为左春坊左庶子,仍兼任侍讲学士。

弘治三年(1490年),三月,李东阳充当殿试读卷官。

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明宪宗实录》成,李东阳以纂修实录有功,职位升为太常寺少卿。

弘治五年(1492年),三月,李东阳受命供事日讲,兼经筵讲官。

弘治六年(1493年),二月,李东阳受命为会试主考官。六月,李东阳与傅瀚受命教导本次新晋庶吉士。

弘治七年(1494年),正月,李东阳与程敏政同受命教导翰林院中庶吉士。八月,徐溥等奏请,李东阳升礼部右侍郎,兼任侍讲学士,专门负责内阁诰敕撰写。

弘治八年(1495年),二月,李东阳次子李兆同夭亡。李东阳以原官与谢迁受命入内阁参预机务(入阁)。

弘治九年(1496年),三月,李东阳受命为殿试读卷官。

弘治十年(1497年),三月,李东阳与徐溥、刘健、谢迁受命为总裁官,修撰《大明会典》。九月,李东阳请纳长子李兆先为监生。

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月,皇太子出阁读书,赐李东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衔兼文渊阁大学士负责教导太子。四月,李东阳的四弟李东溟卒。

弘治十二年(1499年),正月,监生江瑢劾奏李东阳与刘健杜绝言路,嫉贤妒能,请求罢黜二人官职。三月,给事中华昶弹劾程敏政鬻题给徐经、唐寅,皇帝命李东阳覆校,李东阳以二人均不在录取名单中奏报。七月,李东阳得病痔,明孝宗赐药。

弘治十四年(1501年),三月,李东阳以昡晕等疾病为由请辞,皇帝不准。四月,李东阳再次上疏请求辞职,皇帝再次不准。五月再上书请辞,皇帝依然不准。七月,李东阳的长子李兆先病殁。十一月,李东阳去房山为自己挑选墓地。

弘治十五年(1502年),三月,李东阳充当殿试读卷官。八月,李东阳为过继子李兆蕃申请得到补荫为国子生。十一月,明孝宗赐李东阳玉带织金衣。十二月,李东阳参与编纂的《大明会典》成书。

弘治十六年(1503年),二月,明孝宗赐李东阳红蟒衣一件。五月二十六日,李东阳与刘健、谢迁上言请求编写《历代通鉴纂要》,获准。

弘治十七年(1504年)五月二十五日,李东阳上疏请求致仕,皇帝不准。五月三十日,李东阳以灾异事件上疏求致仕,皇帝不准。十月,李东阳再次生痔病。十二月十五日李东阳以生病为由乞求退休,皇帝不准。十二月二十五日,李东阳再上疏求退休,皇帝不准。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二月二十一日,李东阳以疾病原因乞求退休,皇帝不准。三月,李东阳充殿试读卷官。五月,明孝宗下召李东阳与刘健、谢迁入乾清宫共同领受顾命。明孝宗死,明武宗即位。七月,李东阳以辅导太子之功与谢迁同升少傅仍兼太子太傅。李东阳请辞,皇帝不准。八月十三日,李东阳与谢迁同授光禄大夫,勋柱国,皇帝赐李东阳以己身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妻诰命。十二月,李东阳奉命修纂《孝宗实录》。

正德时期

正德元年(1506年),正月,李东阳与谢迁受命共同知经筵事。二月二十三日,李东阳与刘健、谢迁上疏乞退休,皇帝不准。二月二十九日,李东阳次再与刘健、谢迁乞求退休,皇帝不准。七月,皇帝册立皇后,李东阳充当副使行纳吉、纳征、告期礼。九月,李东阳充当副使行册妃礼。十月十三日,李东阳与刘健、谢迁上疏乞求退休。皇帝批准刘、谢二人离职,却独留李东阳。十月十五日,李东阳再次上疏乞求退休,皇帝不准。十月十六日,李东阳奏请乞求暂免朝参,只求能够扶病入阁供事,皇帝准。十月二十四日,李东阳劝焦芳辞去兼任的吏部尚书职位。十一月,李东阳上疏乞求退休,皇帝不准。十二月十六日,皇帝赐李东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正德二年(1507年),六月,李东阳进《历代通鉴纂要》一书,而后以生病告假。八月,李东阳上书乞求退休,皇帝不准。

正德三年(1508年),三月,李东阳充当殿试读卷官。八月,李东阳患上血痰嗽诸病症,并以病求告休息。九月李东阳乞求退休,皇帝不准。十月李东阳再次乞求退休,皇帝不准。

正德四年(1509年),四月,《孝宗实录》一书成,李东阳率百官上表皇帝。四月十五日,李东阳以纂修实录的功绩,皇帝加李东阳享受正一品俸禄。

正德五年(1510年),九月,李东阳因为宁夏民乱平定,被皇帝加勋为特进左柱国,恩荫其继子李兆蕃为尚宝丞。十月,李东阳嫁衍圣公孔闻韶的女儿病殁。十一月十九日,李东阳被南京监察御史张芹弹劾其尸位素餐。

正德六年(1511年),三月,李东阳充殿试读卷官。五月,李东阳以患鼻衄、痔漏等病上疏求致仕。十一月,李东阳因九载功绩被皇帝下令兼食大学士俸禄,并赐给其诰命,恩准其在礼部摆宴。

正德七年(1512年),九月二十四日,直隶、山东、河南、江西等义军被平,李东阳以运筹定议功劳被皇帝下旨赏银两表裹,并恩荫其子侄一人世袭锦衣卫正千户。十月四日,李东阳上疏恳求谢辞,皇帝下诏改荫为六品文职。十二月二十七日,李东阳以身老生病恳求退休,皇帝准许,赐敕褒誉李东阳,下令有司时加存问,给李东阳月食八石待遇,恩荫其侄李兆延为中书舍人。十二月三十日,李东阳上疏谢恩。

正德十一年(1516年),七月二十日,李东阳以病而终于正寝。明武宗追赠李东阳太师,谥文正。九月二十八日,李东阳葬于京西城西直门外畏吾村的祖坟之地。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进入仕途之初,李东阳升迁很不顺利,基本上是九年任满一迁,而且做了很长时间的侍讲学士,却仍没有参与经筵和日讲等活动,这是因为李东阳“以貌寝,好诙谐,不为时宰所重”以至于“士论哗然不平”。但是李东阳年轻时对此毫不在意,表现出宽阔的心禅和难得的政治成熟。

李东阳秉政以后,虽然贵为内阁大学士,又“以文章领袖缙绅”,但他平易近人广交朋友“李文正当国时,每日朝罢,则门生群集其家,皆海内名流。其座上常满,殆无虚日谈文论艺,绝口不及势力。”

可见李东阳在政治人更多采取的忍让的态度,不管和士林还是宦官、外戚等都相处都还算不错,在政治上没有明确的个人主张,特别是在正德年间被世人讥为“伴食宰相”。

文学成就

李东阳“天资英迈,读书一目数十行下,辄成诵不忘。少入翰林,即负文学重名。”但是李东阳很谦逊“然恒持谦冲,未尝以才智先人。”

李东阳主持文坛数十年之人,其为诗文典雅工丽,为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又工篆书、隶书。著有《怀麓堂稿》《怀麓堂诗话》《燕对录》等。后有清人辑编《怀麓堂集》和《怀麓堂全集》等。

文学方面,李东阳主要有三点主张:一、主张学古,反对模仿。二、言由心生,诗文真情。三、知言养气,文主于气。

书法成就

李东阳长于篆、隶、楷、行、草书,于篆隶造诣尤高。他是明初台阁体书法向明中期吴门书法过渡期间的书法家。李东阳的书法已摆脱明初台阁体的束缚,对明中期书风起承先后的作用。

有书法大家赞道李东阳“长沙公大草,中古绝技也!玲珑飞动,不可按抑,而纯雅之色,如精金美玉,毫无怒张蹈厉之癌,盖天资清澈,全不带渣滓以出。”代表作品有篆书《怀素自叙帖引首》、楷书《邃庵铭》、行草书《自书诗卷》等。

人物评价

李东阳门人孙承恩《瀼溪草堂稿》卷四十六:“德业皋夔,文章韩孟。著忠勤于四世,蹈夷险以一心。功业施于天下而人不知,风节表于一世而士咸服。曩者内朝变故,以及西寇抢攘,左右维持,驯致底定。……尽宰相致仕,始于韦贤,而事业未见;功成请老,见于裴度,而文章则无传。其或兼是二长,则又多亏晚节,未有全美之善,卓如我公之贤。”

明代官员陈洪谟《继世纪闻》:“后至大位,然专以诗文延引后进,海内名士,多出其门,往往破格不次擢用,浸成党比之风,而不能迪知忧恂,举用真才实学。当时有识之士私相讲论,以为数年后东阳引进一番诗文之徒,必误苍生。尚名矫激,事变将作矣。”

明代诗人谢楱在《诗家直说》:“李西涯阁老善诗,门下多词客。刘梅轩阁老忌之,闻人学诗,则叱之曰‘就作到李、杜,只是酒徒。’”

清人辑《怀麓堂集》评道:“高才绝识,独步一时也,而充之以学问,故其诗文深厚浑雄,不少屈奇可骇之辞,而法度森严,思味隽永,尽脱凡近而古意独存。每晚豪伸纸,无趣溢发,操纵开阔,随意所如而不逾典则。”

明史评:“自明兴以来,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后,东阳而已。”

靳贵在《戒庵文集》中评“盖操文柄四十余年,出其门者,号有家法,虽在疏远,亦窃效其词,规字体以竞风韵之末而鸣一时。”

廖可斌评:“一时学者翕然宗之。”

章培恒:李东阳是我国明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于天顺八年举进士,入翰林。弘治八年入阁,与徐溥、刘健、谢迁共辅朝政。经治之治,史所称道。正德改元,武宗昏聩,刘瑾等宦官窃取朝政,残虐天下。刘健等一批气节之士愤然去官,李东阳被强留,以首辅辅政。面对刘瑾等熏天的气焰,李东阳不免因循隐忍,委曲求全,但是也多亏了他调停于其间,多所救正,使得能够于四年后清除刘瑾,挽回朝政。

轶事典故

巧答皇帝

李东阳四岁时被顺天府举荐为神童,觐见明代宗,李东阳因人小脚短,跨不过门槛,太监脱口而出:“神童脚短。”李东阳应声对下联:“天子门高”。代宗高兴地将他抱坐膝盖上。据说当时李东阳的父亲也一起受召,站立在一旁,代宗说:“子坐父立,礼乎?”李东阳答道:“嫂溺叔援,权也。”

相传李东阳和程敏政同时作为神童,被明英宗召见入宫殿。据说英宗正在吃螃蟹,便以此出上联:“螃蟹浑身甲胄。”程敏政应声对道:“凤凰遍体文章。”李东阳从容答道:“蜘蛛满腹经纶。”英宗说:“这个孩子将来会当宰相。”其后果然李东阳做了内阁辅臣,而程敏政只做到学士。

诗文趣事

李东阳被举荐为神童后,不少文人墨客找他题诗作对,试试他的才华是否名副其实。有位老翰林将他的名字嵌入联语,要他用“两兼格”续对:“李东阳气暖。”李东阳对道:“柳下惠风和。”老翰林惊叹不已。

正德年间,内阁刘健、谢迁二公遭贬离京,只留下李东阳一人。当时刘瑾把持朝政,李东阳独木难支,无力回天。有人画了一幅丑老妪骑牛吹笛的讽刺画,在画中老妪额上题“此李西涯(李的号)相业”,以此嘲讽李东阳。有人向他报告此事,可他不动声色,自题绝句一首:“杨妃身死马嵬坡,出塞昭君怨恨多。争似阿婆骑牛背,笛中吹出太平歌。”

李东阳与彭泽交往甚密,常有唱酬。彭对李诗不太赞赏。后来,彭泽官场失意,离京回乡。李东阳赠诗一首:“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彭读到开头四句便深为感动,读完全诗,潸然泪下。反复吟诵数十遍,爱不释手,对儿子说;“现在我才发现西涯的诗写得这样好,意境如此深远。我恨不能与他重相见,把酒论诗文!”

依附刘瑾

明武宗时,由于太监刘瑾擅权,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见时势难为,屡次上疏请求致仕,武宗同意让刘、谢二人致仕,惟独留下了李东阳。李不自安,上言:“臣等三人事同一体,而臣独留,何以自容?不知何以为处。”他虽然多次上章,可终究未得武宗允许,反而被任命为内阁首辅,因为刘瑾重其文名。可他做事大多依附刘瑾。据传刘瑾于朝阳门外造玄真观,东阳写了碑文,极其称颂刘瑾。后来,朝廷抓捕刘瑾,被泄密,人们认为这是李东阳搞的鬼。国子监一监生趁黑题诗于其门嘲讽他:“才名应与斗山齐,伴食中书日已西。回首湘江春已绿,鹧鸪啼罢子规啼。”因为鹧鸪啼声好像“行不得也,哥哥不如归去”。

父子趣闻

李东阳有一个独子名叫兆先,字贞伯,自幼颖敏绝人,有一目数行之资,写文章下笔立就,文名甚高。时称过父。可是李兆先游侠无度,天天寻花问柳,因此致病。有一天,李东阳经过儿子书馆,在桌上用纸写道:“今日柳陌,明日花街。焚膏继晷(一作诵诗读书),秀才秀才!”意在规劝儿子。李兆先回到家里后,看到了此条,便来到李东阳的书房,在纸上写道:“今日黄风(一作骤风),明日黑风(一作狂风)。燮理阴阳,相公相公!”时人传为笑谈。后来李兆先每次入场参加考试便会生病,因此他许久也没中上个举人,不到三十岁便病死了,李家因此绝嗣。可李东阳在其《麓堂诗话》中,却还大夸特夸自己的儿子“慧识巨眼出唐人之上”。

临终谥号

据传李东阳在弥留之际,内阁大臣杨一清去看望他,说要给他谥号文正,李东阳激动得跳起来要为之叩头。因为李杨二人私交甚厚,有人作诗讽刺说:“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到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家族成员

家世

高祖父:名无考,行戊七。不仕。

曾祖父:李文祥,行继二,行伍出身。洪武初,随军队迁入京师。李东阳的《怀麓堂文稿》卷三十《先叔父前金吾左卫百户李公墓志铭》记载:洪武初,吾曾祖继二府君籍义兵,历济南卫,改燕山左护卫。

祖父:李允兴,字福永,行允三。代父役,与靖难功,授小旗。调金吾左卫。

祖母:陈氏,武进人。

父亲:李淳,字行素。不仕,私塾老师。父有疾,躬侍汤药。姐姐寡居,养之终身,并为姐姐的几个子女操办婚嫁。

生母:刘氏,东安军人家庭出身,嫁给李东阳父亲时已经二十岁了。以病早逝,死于景泰七年。

继母:麻氏,汪俊有《寿李太夫人九十诗序》,可知李东阳继母麻氏寿命在九十以上。

叔父:李泽,字行润。官至金吾左卫百户。

弟弟

李东阳有同父兄弟四人,长子即李东阳。

二弟:李东山,字陟之。由刘氏出。与李东阳为同母兄弟,生于景泰三年八月二十五日,死于成化十二年五月十三日,年二十四。见李东阳的《怀麓堂文续稿》卷八《仲弟东山墓志铭》

三弟:李东川,字濬之。由刘氏出。年十九,未娶而亡。

四弟:李东溟,字容之。由麻氏出。

妻妾

李东阳先后娶妻三个,妾不详,只知道一子为妾生,所以至少有妾一人。

元配:刘氏,京师人,赠一品夫人。

继娶:岳德熙(熙字为女旁熙),是蒙泉先生岳正之女,死于成化11年,赠宜人。李东阳的《怀麓堂文后稿》卷二十九《外姑宋夫人墓志铭》,可知岳氏姓名,是其岳母宋氏四女之一。

再继娶:朱氏,成国公朱仪之女,封一品夫人,其死亡在李东阳之后。李东阳的《怀麓堂文后稿》卷十《封成国夫人朱母胡氏墓志铭》,可知其岳母胡氏为原礼部尚书忠安公胡濙长女,其生四女,次女嫁给李东阳。

子女

儿子

李东阳共有子四人,其中两嫡一庶,还有一个是其弟过继给李东阳的嗣子。

长子:李兆先,字徵伯,由岳夫人出,生于成化十一年,出生仅四个月其母岳氏病亡。娶妻潘氏。李东阳在《怀麓堂文后稿》卷二十四《儿子兆先墓志铭》中记道:十八岁应试,在考场中病倒。二十一岁试不中,靠父荫成国子生。二十四岁误写试卷,不中。二十七应试前病死。

次子:李兆同,由朱夫人出,10岁死。李东阳的《怀麓堂文后稿》卷三十《儿兆同埋铭》。

侧子:小名午孙,庶出,周岁死。李东阳在《怀麓堂诗稿》卷五《哭午儿》其中一句:儿生不满晬,遂作终身期。

继子:李兆蕃,是李东阳四弟李东溟的儿子,过继给李东阳当嗣子。

女儿

李东阳共有女三人

长女:李盈,由刘夫人出,生于成化7年,嫁给尚宝少卿崔杰。李东阳在《怀麓堂南行稿》有《盈女生日》一诗。

次女:李菱,由朱夫人出,成化18年亡,死亡时只有几岁,李东阳甚疼爱此女为其有诗作。《怀麓堂诗稿》卷十五《哭女菱》

三女:名无考,由朱夫人出,生于成化19年11月26日,嫁给孔子第六十二代孙“衍圣公”孔闻韶,28岁时死亡。李东阳有《怀麓堂文后稿》卷三十《亡女衍圣公宗妇墓志铭》。

人物争议

正德初年刘瑾专政时,刘健、谢迁去任,李东阳留在内阁。关于其原因,有如下几种解读:

类型

内容

图片

泄密说

李东阳与刘瑾有旧,举朝欲攻瑾,东阳泄其谋,因得预为之所,既而刘健、谢迁去位,东阳独被眷留。二公濒行,东阳祖饯欷戏泣,健曰:“何用今日哭,为使当日出一语,则与我辈同去尔。”——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

“文名盛”说

东阳门徒最盛,初皆以为东阳素有文名,故得不去。——陈洪谟《继世纪闻》

皇帝、两宫挽留说

时逆瑾柄用,于是刘、谢二公皆得谢去,而公独留。公据案涕泣,连疏恳乞同罢。上素重公,两宫亦言:“旧臣惟此一人,不宜听其去。”瑾不得已,故留之。——杨一清《李公东阳墓志铭》

李东阳对诛刘瑾事未明确表态说

遂准令刘健、谢迁致仕,惟独留李东阳,盖前阁议请诛刘瑾等时,健尝推案哭,迁亦訾瑾等罔休,惟东阳不出一语,遂得独留。——薛应旗《宪章录》

有观点认为第四点(李东阳对诛刘瑾事未明确表态说)最符合人性和逻辑。李东阳未明确表态诛杀刘瑾,所以刘瑾对他并没有那么痛恨。刘瑾是想做一些事情来取得他人承认的,所以他还是要留下一些能为自己所用的人,李东阳的性格也比刘健、谢迁圆滑,所以在刘瑾专权时得以留任。

史籍典载

《明史稿·李东阳传》

《明史·卷一百八一·列传第六十九·李东阳》

山堂外纪》

《名山藏·卷六十九》

《国榷》

《罪惟录》

《明史纪事本末》

《明通鉴》

《治世余闻》

《继世纪闻》

《续藏书》

《今言》

《殿阁词林记》

《明名臣琬录》

《辅世编》

《明儒学案》

《翰林记》

标签: 李东阳

更多文章

  • 丘濬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丘濬

    丘濬(1421年-1495年),字仲深,琼山人,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被明孝宗御赐为“理学名臣”,被史学界誉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丘濬历事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先后出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弘治七年升户部尚

  • 彭华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彭华

    明史记载彭华(1432—1496)江西安福人,景泰五年(1454年)会试第一为会元,华自少资性警敏,乡人奇之,入官翰林才名颇着平居。寡言笑及论辩,古书疑义事当成败,多奇中文章严整峭厉如,其性然人险谲用数深机莫测,曾任太子少保,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彭华后人记载彭华公:(1432-1508)字彦实

  • 刘吉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吉

    刘吉(1427-1493年12月24日),字祐之,号约庵。北直隶博野(今河北博野)人,明代政治人物,于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至弘治五年八月(1487-1492)任内阁首辅。刘吉是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曾参与编撰《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英宗实录》等典籍,并曾为明英宗及其太子朱见深讲读经史。朱见深继

  • 万安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万安

    万安(约1417—1488年),字循吉。明代眉州(即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万冲村)人。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明宪宗宠臣、外戚,官至内阁首辅,卒赠太师,谥文康。万安与刘珝、刘吉因在成化年间因尸位素餐,被戏称为“纸糊三阁老”,此外,据《万历野获编》,三人又因面见明宪宗时不知如何对答、只知叩头

  • 刘定之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定之

    刘定之(1409年-1469年9月15日),字主静,号呆斋,江西永新人。明朝大臣、文学家。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刘定之登进士第。历官翰林编修、太子洗马等。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以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入直文渊阁,次年进工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成化四年(1468年),迁礼部左侍郎,屡次谏言时

  • 陈文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陈文

    陈文(1405~1468),字安简,江西庐陵(江西吉安)人,明代大臣、内阁首辅。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榜眼,官至资政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赠少傅,谥庄靖。陈文早年在云南有政绩,入阁后,行事丑陋,无所建树,性格急躁,睚眦必报,为时论所鄙视。本名:陈文字:安简所处时代:明

  • 彭时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彭时

    彭时(1416年7月10日-1475年4月27日),字纯道,又字宏道,号可斋。庐陵安福(今江西吉安市安福县枫田镇松田村)人。明朝名臣、内阁首辅。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彭时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即入阁参预机务,累官太常寺少卿兼侍读。英宗驾崩后,与阁臣李贤力争钱皇后名位,迁吏部右侍郎兼学

  • 张瑛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张瑛

    明朝宣宗时期内阁宰辅,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本名:张瑛所处时代:1430年左右民族族群:汉族主要成就:宣宗时期内阁成员明朝宣宗时期内阁宰辅,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参与修纂明太宗实录,为总裁。宣德元年,晋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宣德二年二月,礼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宣德四年十月,改南

  • 权谨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权谨

    权谨,字仲常;徐州人(今江苏徐州)。明朝重臣、孝子。中文名:权谨籍贯:徐州(今江苏徐州)代表作品:《彭城志》字:仲常所处时代:明权谨是载入《明史》的“孝义”典范人物,曾历光禄署丞,文华殿大学士,后又任通政司右参议。十岁丧父,哀痛甚至哭死过去。永乐四年荐为乐安知县,升为光禄署丞。母亲九十岁去世,他在墓

  • 曹溶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曹溶

    曹溶(1613—1685年),字秋岳,一字洁躬,亦作鉴躬,号倦圃、鉏菜翁,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明崇祯十年进士,官御史。尝劾辅臣谢升,又熊开元参周延儒遭廷杖,曹溶疏白其冤。清顺治元年清兵入北京后,仕清任顺天学政,为清王朝献策,疏陈定官制,定屯田、盐法、钱法规制,禁兵丁将马践食田禾等,皆被采纳实施。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