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淳于意

淳于意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757 更新时间:2024/1/15 4:38:37

淳于意(约前215年—约前140年),古代医家名。西汉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姓淳于,名意。淳于意曾任齐太仓令,精医道,辨证审脉,治病多验。曾从公孙光学医,并从公乘阳庆学黄帝扁鹊脉书。后因故获罪当刑,其女缇萦上书文帝,愿以身代,得免。《史记》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

基本资料

别名:仓公

人物名:淳于意

主要成就:写出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

代表作品:“诊籍”

擅长:望诊、切脉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215年

逝世日期:约公元前140年

所在朝代:西汉

出生地: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

人物简介

淳于意(约前215年—约前140年),西汉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姓淳于,名意。淳于意曾任齐太仓令,精医道,辨证审脉,治病多验。曾从公孙光学医,并从公乘阳庆学黄帝、扁鹊脉书。后因故获罪当刑,其女缇萦上书文帝,愿以身代,得免。《史记》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与扁鹊合并立传,即《扁鹊仓公列传》。

主要经历

淳于意从小就爱好医学,他拜淄川人公孙光为师,向他学习医术。公孙光见他十分好学,见解高明,夸奖他日后能成为国医。公孙光把自己的医术和收藏的药方全部传授给淳于意,又推荐他给临淄名医公乘阳庆做了徒弟。当时,阳庆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家里很富有,虽然医术高明,但很少看病,也不收徒弟。淳于意聪明好学,殷勤懂事,对老师侍奉得很周到,阳庆就把黄帝和扁鹤的脉书以及药剂理论全部教给了淳于意。第一年,他学习了老师传授给他的《脉书》、《上经》、《下经》,对脸色诊病术、听诊术、揆度阴阳术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琢磨,不断得出自己的见解。到了第二年,淳于意开始试着给人看病,虽然有了效果,但效果还不精到。到了第三年,淳于意开始独立为人治病、判断病人的愈后效果,达到了灵验、精确的程度。他终于学成出徒了。

淳于意医术精湛,决断病人生死多有应验,医治病人能达到起死回生的奇妙效果,人们都说他是神医。一些地方官吏甚至朝廷官员都想把他留在身边专门为官府服务。当时,赵王、胶西王都来请他去。他不肯依附权贵,采取迁移户籍和到全国各地行医的方法来推托。因此,得罪了一些权贵。汉文帝即位十三年,有人向皇帝告了一状,淳于意被判为肉刑,押解到都城长安。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毅然跟随父亲去了长安,面见文帝,替父亲伸冤。汉文帝下诏免除了淳于意的刑罪,还废除了肉刑。缇萦救父的故事,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从此淳于意彻底脱离了官场,专事于一心一意为民行医,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

淳于意活了七十多岁,大约于公元前140年离开了人世。他死后,被安葬在了南依群山,东临时水,风景优美的临淄夏庄村西南。

著作

《史记》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与扁鹊合并立传,即《扁鹊仓公列传》。

在淳于意被释之后,曾多次得到了文帝召见询问,详细陈述了自己的学医经过及为人治病的具体情况。而在这些答词中,他将自己遇到的典型病例进行整理,即为后世所称的“诊籍”。这是中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记录,而且比西方诊籍的创立早数百年之久。在这些“诊籍”中,淳于意介绍了25个病例,记载了患者姓名、职业、里籍、疾病症状、脉象、诊断、治疗方式和预后推断等情况,从中反映了淳于意高超的医术。

淳于意在“诊籍”中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成功病例,也承认有诊断错误的时候,在应对汉文帝的询问时,淳于意坦率回答说:“我不是一个诊断完全正确的医生。”他在“诊籍”中还真实地报告了治疗效果:25例患者有10例医治无效而死亡,这种对病历记载的认真和忠实态度,对于后世医家重视医案记录有很大的影响。

学术内容

1.在诊法中重脉诊,同时认为“脉法不可胜验”。强调脉证合参。在25例病案中,其中20例是靠诊脉判定病情的。他应用寸口切脉法。惯常先望诊,后切脉,合参验证,如齐丞相舍人奴的病,“臣意见之食闺门外,望其色有病气。”仓公认为:“古圣人为之脉法,以起度量,立规矩,县权衡、案绳墨、调阴阳,别人之脉各名之,与天地相应,参合于人,故乃别百病以异之,有数者能异之,无数者同亡。然脉法不可胜验,诊疾人以度异之,乃可别同名,命病主在所居。”

2.治疗上针药并用。在淳于意所述治愈的15例病案中,有11例是用药,如用火剂汤(为一种具有清热降气、利小便、通大便的通闭解结剂)治涌疝,热病、风瘅客脬病。用药酒治风蹶、用莨菪药一撮以酒饮之催产,以柔汤治肾濡腰痛、以窜药治月经不调,用芫花一撮饮服驱杀蛲虫,用火剂(米)汁(粥)治洞泄、痹症。此外,尚有两例用针灸治疗,如:“刺足心各三所,案之无出血,”(属于一种补法)。治足心热。还有针灸与外治法合用以及针药并用的治疗案例等,这种疗法都为后世许多医家的经验证明。有其较高的科学性。例如:用凉水拊头、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治郁热上冲。用先灸左阳明经,再服苦参汤治龋齿牙痛。灸足蹶阴之脉左右各一所,用火剂汤治愈气疝。淳于意在其医疗实践中,还针对病因倡导用体育疗法治疗肥胖病,用物理疗法冷敷降温。他反对庸医滥用药、针、灸,坚持反对服石。

轶事典故

临淄一个叫簿吾的女子,病得很厉害,找了许多医生都认为她得的是寒热病,没法治。病家又去请来了淳于意。只见病人肚子鼓得很大,肚皮黄粗,用手轻轻一按,病人就痛苦地呻吟。淳于意诊脉后,确诊是“蛲瘕”病。就是蛲虫在病人肚子里多了结成了块。于是取来一撮莞花,用水让她冲服,结果被药打出的虫子多达几升。病人感觉立时就轻松许多,过了三十天就完全康复了。

齐国有个姓淳于的司马病了,找淳于意去看。淳于意切脉后告诉他,这是“洞风痛”。症状是:吃了喝了刚咽下去,马上就拉下来。得这种病的原因是刚吃饱了就跑引起的。“对!”病人马上回答说,“昨天我到君王家吃马肝,吃得很饱,正好家中有急事,我就赶紧骑快马跑回家,结果就拉开了肚子,到现在已经几十次了。”淳于意告诉他,你只要喝点稻草烧的米汁,七八天就会好的。结果病人按淳于意的话去做,真的七八天就痊愈了。

淄川王病了,他头疼高烧,心情烦躁。召淳于意去医治,淳于意诊脉后告诉他这是严重的“蹶”病,是因为洗完头发,没有擦干就睡觉,热气逆行侵入上部的头和肩引起的。于是就用毛巾冷敷他的头部,用针刺他的足阳明经脉,左右各刺了三针,病很快就好了。

人物评价

淳于意不但是一个著名的医学家,而且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广收弟子,精心传授。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有宋邑、冯信、唐安、高期、王禹、杜信等人,是秦汉时期文献记载中带徒最多的一位医家,为医学的广泛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文中说:“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中古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后世影响

淳于意在医学上的最大贡献是首创《诊籍》。随着时间的流逝,淳于意看过的病人越来越多,许多过去他看过的病人,再遇到病又来找他,他已经记不清以前是怎样的诊断和开出什么药方了。还有些疑难病症过去看过,可当时的方剂并没有保留,现在又要重新做起。这样往往重复做类似的和相同的工作,事倍功半,更重要的是不利于积累和总结经验。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淳于意于是开始着意在诊断时随时记录病人的情况,并保存起来。从此他所诊治的病人,都留有病案,内容涉及患者的姓名、职业、居处、病名、脉象、病因、治疗、用药、疗效等。他把这些病案装订成册,起名叫《诊籍》。这些病案,《史记》记录下了二十五例,成为我国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其体例,则为后世病例医案的创始。

淳于意在医学上的第二大贡献是发展了扁鹊的医学理论。如在脉诊中,淳于意对各种脉象进行了界定,能够根据脉象诊出病源、病灶、疾病的转化和预后。根据淳于意所引《脉法》,提出的脉象概念有长、弦、和、代、数、急、沉、浮等,其中许多为后世脉学所采用。对经络在人体中的分布部位,淳于意也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认识。在对病人进行诊断时,已经能根据经络理论进行脉诊,并以这一理论分析病因、病情和预后。

淳于意在医学上的第三大贡献是改变了医术的传授方式。古代传播医术是非常神秘的单传方式,是不能公开收徒的,这样很不利于医术的传播。淳于意不计较个人得失,敢于打破传统旧俗,把原来十分神秘的医学传播方式变为公开的带徒教授方式,避免了医术的失传,有利于医学队伍的扩大。淳于意曾先后向宋邑、高期、王禹、冯信、杜信、唐安传授医术,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带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医生,在当时临淄、淄川、济北一带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齐派医学群体。

重要观点条文摘录

问臣意:“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臣意对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

标签: 淳于意

更多文章

  • 扁鹊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公元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渤海郡鄚人。扁鹊曾居住在中丘(内丘)蓬鹊山(蓬山、鹊山的通称)九仙洞(又名秦越人洞,唐代于鹄诗《秦越人洞中咏》有记),从师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饮以山巅“上池”(石盆)之水,修得高超医术。初医治好赵简子五日不醒之症,赵简

  • 岐伯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岐伯

    岐伯,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医学家,精于医术脉理,名震一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关于他的籍贯说法不一。今传《素问》基本上是黄帝询问,岐伯作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造诣。中国传统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本名:岐伯所处时代:上古

  • 董奉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董奉

    董奉(220年—280年),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侯官县董墘村(今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建安三神医之一。少年学医,年青时,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

  • 皇甫谧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皇甫谧

    皇甫谧(mì)(215年—282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或今宁夏彭阳县,有争议)人,后徙居新安(今河南义马市)。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后得风痹疾,犹手不释卷。晋武帝时累征不就,自表借书,武帝赐书一车。其著作《针

  • 葛洪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葛洪

    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东晋时期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所著《抱朴子》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之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葛洪还撰有医学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

  • 法显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法显

    法显,后秦、东晋高僧,平阳郡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佛教革新人物,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399年,法显从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法显、玄奘将佛教文化引入中国,对中国历史

  • 谢灵运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至刘宋时期大臣、佛学家、旅行家,山水诗派鼻祖,秘书郎谢瑍之子,母为王羲之的外孙女刘氏。出身陈郡谢氏,生于会稽郡(今属绍兴市)。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袭封康乐县公。起家大司马(司马德文)参军,历任抚军(刘

  • 汪大渊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汪大渊

    汪大渊(1311年—?),字焕章。南昌人(今南昌市青云谱区施尧村汪家垄)。元朝民间航海家。至顺元年(1330年),汪大渊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

  • 鉴真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鉴真

    鉴真(688-763),唐代高僧,日本律宗初祖,亦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中文名:鉴真别名:过海大师、唐大和尚籍贯: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出生日期:688年逝世日期:763年6月6日主要成就: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出生地:江苏扬州信仰:佛教据《宋高僧传》等记载,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

  • 玄奘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玄奘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中文名:玄奘别名:唐僧、唐三藏、陈祎出生地: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出生日期:602年逝世日期:664年信仰:佛教所处朝代:隋末唐初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