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程,1951年2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扬州大学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带头人。张洪程于1975年从江苏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76年至1978年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工作;1979年参加江苏省农业区划工作;1986年牵头建立“新型耕作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组;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333人才工程”首席中青年科学家;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长期从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学、科研及推广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洪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南通市通州
出生日期:1951年2月
毕业院校:江苏农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超级稻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农业标准化原理与方法》、《水稻机械化精简化高产栽培》
主要成就: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经历
1951年2月24日,张洪程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亭镇。
1972年,被推荐前往江苏农学院(现扬州大学)读大学。
1975年,从江苏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1976年—1978年,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工作。
1979年,参加江苏省农业区划工作。
1986年,牵头建立“新型耕作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组。
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333人才工程”首席中青年科学家。
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洪程在作物栽培耕作轻简化、精确化、机械化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开拓性工作。张洪程主持建立了江苏不同农区与少免交替、定期耕翻轮耕新体制相配套的作物简化、省力、高产、高效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率先揭示了水稻抛秧高产规律,建立了适应不同种植制度的小、中、大苗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在南方应用近亿亩。主持研究集成的以群体定量诊断、密肥水定量管理为核心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促进了栽培由定性为主向定量化转变的跨越。建立的“标秧—精插—稳发—优中—强后”的机插水稻高产模式,突破了多熟制下机插稻高产技术瓶颈,为中国水稻生产机械化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8月扬州大学农学院(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网站显示,张洪程先后发表论文279篇,出版著作18本。
承担项目
根据2021年8月扬州大学农学院(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网站显示,张洪程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重大或重点课题30多项。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1年8月扬州大学农学院(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网站显示,张洪程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其中第一完成人2项,第二完成人1项)、三等奖1项(第三完成人),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
人才培养
编著教材
张洪程出版的《农业标准化概论》著作是中国第一部农业标准化教材,该教材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讲授课程
张洪程先后承担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课堂教学任务。领衔建设的《作物栽培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教育方法
张洪程把课堂、实验室、基地试验田、农户生产大田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综合研究一体化运作的创新教育模式。
指导学生
根据2021年8月扬州大学农学院(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网站显示,张洪程先后培养博士32人、硕士90人。
学科建设
张洪程主持扬州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张洪程在四十多年的研究生涯里,将全部心血付诸轻简化耕作栽培技术体系,在水稻轻简化、精确化、机械化栽培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促进江苏水稻单产在全国主产区拔得头筹,为中国粮食持续增产增效作出了突出贡献。(《通州日报》评)
张洪程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为大面积粮食生产科技进步与增产增效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