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胡永康

胡永康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508 更新时间:2023/12/21 4:35:50

胡永康,男,汉族,1940年2月5日出生,云南省曲靖市人,石油炼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高级顾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1年,胡永康毕业于云南大学;1961年—1977年,任职于抚顺石油炼制研究院;1977年—1987年,在抚顺石化研究院工作;1987年—1989年,在抚顺石化研究院研究室担任主任;1989年—1995年,在抚顺石化研究院担任科管部主任;1995年—2001年,在抚顺石化研究院工作;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担任抚顺石化研究院院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胡永康长期从事石油炼制加氢裂化催化剂加氢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转化工作。

基本资料

名:胡永康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40年2月5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云南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

:云南省曲靖市

人物经历

1940年2月5日,胡永康出生,云南省曲靖市人。

1957年9月—1961年11月,在云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并毕业。

1961年11月—1977年10月,任职于抚顺石油炼制研究院(后改为抚顺石化研究院)。

1977年10月—1987年4月,在抚顺石化研究院工作。

1987年4月—1989年1月,在抚顺石化研究院研究室担任主任。

1989年1月—1995年11月,在抚顺石化研究院担任科管部主任。

1995年11月—2001年8月,在抚顺石化研究院工作。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2001年8月,担任抚顺石化研究院院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主要成就

胡永康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胡永康曾担任国家“六五”、“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研制成功两类加氢裂化催化剂,属中国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同类催化剂先进水平,“八五”“九五”期间,指导并参与多项国家和中石化总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发了系列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工艺技术,并成功推广应用于多套工业装置。

20世纪80年代初,胡永康的课题组承担了国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轻油型加氢裂化催化剂(3825)的研制工作,胡永康作为课题负责人,经过试验对比,确定了3825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制备工艺条件,解决了高沸石含量催化剂强度差等难题,最后经实验室小试和中型装置评价表明:3825加氢裂化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均达到中国国外同类催化剂的先进水平。

1991年,胡永康课题组研制的3825加氢裂化催化剂首次在一套90万吨/年高压加氢裂化装置应用,在现场技术服务中,解决了工业应用中出现的异现象,保证了催化剂工业应用一次成功,该催化剂不仅填补了中国国内空白,还可以替代同类进口催化剂。

科技获奖

获奖年份

获奖项目名称

奖项名称

2009年

高性能燃料油深度加氢精制催化剂体系的构建

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2000年

3976高抗氮高灵活性加氢裂化催化剂研制及工业应用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

高活性3905加氢裂化催化剂研制和工业应用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

1996年

3903、3825加氢裂化催化剂工业制备及工业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5年

高活性中油型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工业制备及工业应用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

1994年

轻油型加氢裂化催化剂(3825)的工业制备与工业应用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

论文与发明专利

据2020年3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胡永康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8件,发表学术论文40篇。

胡永康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胡永康认为,做任事情都要“始于小,完于大”,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远大的志和目标要靠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脚踏实地的工作能为实现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胡永康认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慎防浮躁情绪,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坐板凳。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有了本领的积累,等机遇到来的时候,才能在科研上有所成功,所谓“十年磨一剑”,正是这个道理。

胡永康认为,“对待我们的每一项科研工作,不能患得患失,要做细、做精、做到位,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研究数据要经得起考验,经得起推敲。”

指导学生

据2020年3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累计培养出博士研究生10名。

讲座报告

2015年5月18日,胡永康来到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为师生做了题为“重油改质及油品清洁化中的加氢技术”的学术报告。

2012年9月18日,胡永康来到北京化工大学教育部超重力工程中心逸夫会议中心多功能厅做了题为“绿色低碳炼油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的学术报告。

胡永康荣誉表彰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社会任职

胡永康担任中北大学双聘院士、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副主席)等职务。

人物评价

正是像胡永康这样的科技工作者,为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提供智力支持,才使得中国的科研工作迅猛进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科普中国评)

胡永康就像一粒种子,从此在石油部抚顺人造石油研究所(抚顺石化研究院的前身)生根发芽,成长为石油炼制领域的参天大树。(经济日报评)

标签: 胡永康

更多文章

  • 江东亮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江东亮

    江东亮,男,汉族,1937年9月12日出生于上海,安徽省歙县人,无机材料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0年,江东亮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1981-1983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冶金和材料科学工程系工作;198

  • 金涌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金涌

    金涌,1935年7月30日出生于北京市,化学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金涌于1953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班学习;1954年被选派赴前苏联乌拉尔工学院留学;1959年从苏拉尔工学院毕业后回国,进入天津大学研修班学习;1960年进入中

  • 柯伟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柯伟

    柯伟,1932年12月30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金属腐蚀与防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咨询评议委员会主任。1957年柯伟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1979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1982年回国后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李大东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大东

    李大东,男,汉族,1938年2月24日出生于北京市,原籍山东省德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炼制催化剂及工艺专家,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1956年—1962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催化化学专业学习并毕业;1962年—1988年,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先后担任研究室主任、课题组长

  • 李俊贤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俊贤

    李俊贤,男,汉族,1928年3月10日生于四川省眉山市,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合成专家,化工部黎明化工研究院原院长。1950年,李俊贤毕业于四川乐山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现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化学工程科,同年8月参加工作;1950年—1956年,在东北化工局沈阳化工研究所担任中试车间副主任

  • 李龙土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龙土

    李龙土,男,汉族,1935年11月20日出生,福建省南安市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1958年,李龙土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58年—1970年,在清华大学土木系建材教研组先后任助教、讲师;1970年—1988年,在清华大学化工系无机非金属材料教研组先后任讲师、副教

  • 刘业翔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业翔

    刘业翔,1930年9月1日出生于湖北武汉,有色金属冶金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冶金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刘业翔从中南矿冶学院毕业;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至1982年留学挪威工业大学,其后分别在挪威工业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和挪威科技大学作

  • 毛炳权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毛炳权

    毛炳权,1933年11月2日出生于广东东莞,高分子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2年毛炳权进入大连工学院化工系学习;1954年前往原苏联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专业学习;1959年从门捷列夫化工学院硕士毕业后回国,进入成都工学院高分子

  • 邱定蕃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邱定蕃

    邱定蕃,1941年10月20日出生于中国香港,江西省广昌县人,有色金属冶金、化工冶金专家,“矿浆电解新技术”开拓者。1962年大学毕业,1989年通过国家留学考试赴加拿大QueensUniversity学习和研究并担任该校研究生副导师。1985-2002年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主管科研副院长、博导,19

  • 桑凤亭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桑凤亭

    桑凤亭,1942年3月24日出生于辽宁大连,化学激光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桑凤亭于1964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系毕业;1994年至200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激光室课题组长、主任。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担任化学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