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柯伟

柯伟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528 更新时间:2024/1/17 13:07:07

柯伟,1932年12月30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金属腐蚀与防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咨询评议委员会主任。1957年柯伟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1979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1982年回国后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断裂研究室主任;198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教授;199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9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担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柯伟长期从事疲劳及环境敏感断裂等材料失效与保护的研究。

基本资料

名:柯伟

国籍:中国

出生地:辽宁省沈阳市

出生日期:1932年12月30日

毕业院校:北京钢铁学院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

人物经历

1952年10月,柯伟进入北京俄专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至1954年5月)。同年12月进入北京钢铁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学习金属学及钢铁热处理。

195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9月,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至1983年10月)。

1979年10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至1982年2月)。

1982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断裂研究室主任(至1983年1月)。

1983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务副所长(至1986年1月)。

1986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至1994年1月)、教授。

1991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至1994年1月)。

1994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至1999年1月)、研究员。

1996年3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日本国立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至1996年4月)。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1月,担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至2006年4月)。

主要成就

柯伟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柯伟首创喷丸氩气联合处理的新工艺,解决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特大晶粒的难题;提出疲劳预形变诱发蠕变空穴的模型,发展了蠕变与疲劳交互作用理论;系统研究局部化形变与腐蚀交互作用的实验和理论,开发出新型耐蚀合金、涂料、断裂控制和安全评估技术,并在国家重大工程中获得成功应用。

学术论著

截至2017年,柯伟发表专著3部,学术论文200篇。

出版时间

名称

出版社

1990年

《宏观断口学及微观断口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年

《中国腐蚀调查报告》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年

《腐蚀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失效案例》

化学工业出版社

承担项目

柯伟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材料的环境行为和失效机理”的建议人和专家组成员,多次担任国际合作项目的中方负责人,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材料自然环境腐蚀规律与预测研究”和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中国工业和自然环境腐蚀调查与对策”研究。

成果奖励

截至2016年,柯伟多次获得国家及部院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77年

高温合金的强化工艺和强度测试技术的新发展

国家级

1978年

新型高温合金-铁基变形高温合金GH-135(808)

国家级

1985年

K38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材料与工艺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985年

歼八、歼七所用发动机配套的多孔气一级涡轮叶片的研究与推广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07年

纳米氧化物浓缩浆与纳米复合涂料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09年

飞机日历寿命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延寿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柯伟人才培养

截至2016年,柯伟培养硕士生30多名,博士生50多名;1999年指导博士生魏学军的毕业论文《腐蚀疲劳裂尖形变与载荷间交互作用研究》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柯伟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来源

1997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社会任职

参考资料来源:

时间

担任职务

1994年01月至

《金属学报》编委

1998年01月至

亚太腐蚀理事会APACC理事

2000年01月至

世界腐蚀理事会ICC理事

2002年01月至2006年04月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

2002年01月至

《航空学报》编委

2002年01月至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主编

《MaterialsSciencesandTechnology》编委

个人生活

柯伟的大哥柯俊是中国著名金属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夫人依依也是金属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评价

柯伟是腐蚀与防护领域专家,他组建了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材料的失效断裂和腐蚀控制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东北新闻网评)

标签: 柯伟

更多文章

  • 李大东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大东

    李大东,男,汉族,1938年2月24日出生于北京市,原籍山东省德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炼制催化剂及工艺专家,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1956年—1962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催化化学专业学习并毕业;1962年—1988年,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先后担任研究室主任、课题组长

  • 李俊贤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俊贤

    李俊贤,男,汉族,1928年3月10日生于四川省眉山市,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合成专家,化工部黎明化工研究院原院长。1950年,李俊贤毕业于四川乐山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现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化学工程科,同年8月参加工作;1950年—1956年,在东北化工局沈阳化工研究所担任中试车间副主任

  • 李龙土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龙土

    李龙土,男,汉族,1935年11月20日出生,福建省南安市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1958年,李龙土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58年—1970年,在清华大学土木系建材教研组先后任助教、讲师;1970年—1988年,在清华大学化工系无机非金属材料教研组先后任讲师、副教

  • 刘业翔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业翔

    刘业翔,1930年9月1日出生于湖北武汉,有色金属冶金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冶金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刘业翔从中南矿冶学院毕业;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至1982年留学挪威工业大学,其后分别在挪威工业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和挪威科技大学作

  • 毛炳权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毛炳权

    毛炳权,1933年11月2日出生于广东东莞,高分子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2年毛炳权进入大连工学院化工系学习;1954年前往原苏联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专业学习;1959年从门捷列夫化工学院硕士毕业后回国,进入成都工学院高分子

  • 邱定蕃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邱定蕃

    邱定蕃,1941年10月20日出生于中国香港,江西省广昌县人,有色金属冶金、化工冶金专家,“矿浆电解新技术”开拓者。1962年大学毕业,1989年通过国家留学考试赴加拿大QueensUniversity学习和研究并担任该校研究生副导师。1985-2002年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主管科研副院长、博导,19

  • 桑凤亭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桑凤亭

    桑凤亭,1942年3月24日出生于辽宁大连,化学激光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桑凤亭于1964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系毕业;1994年至200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激光室课题组长、主任。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担任化学激

  • 沈寅初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沈寅初

    沈寅初,男,汉族,1938年7月7日出生,浙江省嵊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化工专家,浙江工业大学名誉校长。1962年,沈寅初毕业于复旦大学;1962年—1964年,进入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攻读微生物生化遗传课程;1964年—2000年,一直在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化工部上海生物化工研究中心工作,任研究室

  • 舒兴田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舒兴田

    舒兴田,1940年4月21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子筛和炼油催化剂制造专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舒兴田于1964年从华东化工学院毕业后进入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第二研究室工作;1970年至1983年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第十四研究室工作;

  • 唐明述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明述

    唐明述,1929年3月31日出生于四川资阳,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唐明述从天津大学毕业后进入南京工学院化工系就读研究生;1956年从南京工学院硕士毕业后进入南京化工学院任教,历任南京化工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1986年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