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军,1946年7月13日出生于吉林省舒兰市,激光与光电子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王立军于1973年从吉林大学半导体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获得吉林大学硕士学位;198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至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所研究室主任;1988年至1989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瑞士邮政电报电话公司学习;1993年至1995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前往美国西北大学量子器件研究中心;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立军长期从事高功率半导体激光技术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立军
国籍:中国
出生地:吉林省舒兰市
出生日期:1946年7月13日
毕业院校:吉林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经历
1946年7月13日,王立军出生于吉林省舒兰市,高中就读于舒兰市第一中学。
1970年6月,进入吉林大学半导体系半导体器件专业学习。
1973年8月,从吉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吉林大学电子科学系助教、讲师(至1986年5月)。
1979年10月,考上吉林大学电子科学系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硕士。
1982年2月,从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1986年5月,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6年5月—1999年8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所研究室主任。
1988年5月—1989年6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瑞士邮政电报电话公司学习。
1993年2月—1995年6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前往美国西北大学量子器件研究中心。
1999年8月,光学精密器械所与长春物理所合并整合,成立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王立军担任研究员。
2013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0年11月,王立军院士团队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在海南师范大学龙昆南校区举行。
主要成就
王立军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立军从理论上阐明了瓦级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运作的可行性,提出多增益区等新结构和设计理念,2004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瓦级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并陆续取得了一些国际同期最好成果。在中国国内率先研制出无铝量子阱长寿命边发射激光器。提出了多种半导体激光合束结构及方法,研制出高光束质量高功率密度半导体激光系列光源,在多领域获得重要应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王立军带领其研究团队,突破了前人旧框架,随后又提出了张应变宽带隙势垒背面衬底发射的新结构和设计思想,于2011年研制出92瓦脉冲单管激光器,被美国2个杂志评价为:“单管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取得92瓦输出功率记录”。提出并实现了高功率激光面阵与其衬底材料制成的微透镜面阵单片集成,使激光光束质量获得成倍改善。上述开创性工作为该领域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术论著
截至2013年12月,王立军先后发表SCI、EI论文264篇;合著专著4部。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3年12月,王立军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9项。
王立军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王立军为人正直、学风正派、道德高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国家、民族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他研制出大功率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大功率无铝量子阱边发射激光器及其合束技术等具有开创性、系统性的学术成果,为中国航天、国防、工业等领域应用作出重大贡献。(中共辽源市委组织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