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约翰尼斯·斯塔克

约翰尼斯·斯塔克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196 更新时间:2023/12/30 4:00:24

约翰尼斯·斯塔克(JohannesStark,1874年4月15日-1957年6月21日),男,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毕业于慕尼黑大学,种族主义者,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斯塔克效应”“斯坦克-爱因斯坦方程”“斯坦克数”的发现者。

基本资料

名:约翰尼斯·斯塔克

外文名:JohannesStark(德语)

国籍:德国

出生日期:1874年4月15日

逝世日期:1957年6月21日

毕业院校:慕尼黑大学

职业: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诺贝尔物理学奖(1919年)

“斯塔克效应”

“斯坦克-爱因斯坦方程”

“斯坦克数”

出生地:德国巴伐利亚的希根霍夫

性别:男

逝世地:德国巴伐利亚的特劳恩施泰因

人物生平

约翰尼斯·斯塔克(JohannesStark,1874年4月15日-1957年6月21日),男,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种族主义者,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斯塔克效应”的发现者。1874年4月15日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的希根霍夫。1957年6月21日卒于德国巴伐利亚的特劳恩施泰因。

科学成就

斯塔克以精湛的研究成果在原子物理学领域里独领风骚数年。在研究阳射线过程中发现一种重要规律,并发现了“斯塔克效应”“斯坦克-爱因斯坦方程”“斯坦克数”等等。因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及电场中的分裂而获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理论贡献

斯塔克效应(英语:Starkeffect)是原子分子光谱谱线在外加电场中发生位移和分裂的现象。分裂和位移量称为斯塔克分裂或斯塔克位移。斯塔克效应又可分为一阶和二阶斯塔克效应。一阶的情况下光谱分裂或位移是与电场强度呈线性关系,二阶则是和电场强度呈二次方关系。

斯塔克效应对应于带电粒子谱线的压力增宽(斯塔克增宽)。当谱线的分裂或位移在吸收线发生时则称为逆斯塔克效应(InverseStarkeffect)。

由电场造成的斯塔克效应与由磁场造成谱线分裂成数个部分的塞曼效应相似。

斯塔克效应可使用全量子力学的方式解释,但也有许多基于半经典物理的方式。

斯塔克研究了含有氢气的管子中极隧射线通过强电场的情况。1913年他在研究过程中观察到氢谱线加宽了。他立即联想到十几年前塞曼(P.Zeeman)的发现。这会不会是与塞曼效应对应的一种电学现象?从1896年塞曼发现谱线的磁致分裂以来,科学家经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在磁场中原子发出的光谱线会分裂,在电场中会不会有类似现象?然而,德国的福格特(W.W.Voigt)试图从束缚电子发射光谱的理论推导电场对光谱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即使加300V/cm的静电场,光谱线的分裂也只有钠黄光的D双线间隔的5×10-5。这一效应太小了,实在难以观察。于是福格特认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以前没有人发现与塞曼效应对应的电现象。多年来,他的解释妨碍了人们研究这一效应的积极性。

到了1913年,对量子理论起过先导作用的斯塔克对这个问题发生了兴趣,他认为福格特的经典理论不足为凭。在他看来,光谱的发射是由于价电子的跃迁,电场一定会改变原子内部电荷的分布,从而影响发射频率。他是研究极隧射线的专家。他在极隧射线管子中的阴极和另一辅助电极之间加上强电场,强度达到31kV/cm。然后沿平行于或垂直于电场的方用光谱仪进行观测。氢的极隧射线穿过电场,果然观测到了加宽。经过仔细调整,他终于获得了谱线分裂的证据,并且证明随着谱线序号的增大,分裂的数目也随之增多。他还发现,沿电力线成直角的方向观察,所有的分量都是平面偏光,外面的两根较强,其电矢量与电场平行;中间的几根较弱,其电矢量与电场垂直。他的观测非常精细,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各分量到中心线的距离是最小位移的整数倍,而最小位移对所有谱线均相同;位移与电场强度直接成正比。

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德国格雷复斯瓦尔大学的斯塔克(JohnnesStark,1874-1957),以表彰他在极遂射线中发现了多普勒效应和电路中发现了分裂的谱线。

摘自独立学者灵遁者量子力学书籍《见微知著》

政治倾向

斯塔克是一位种族主义者。希特勒上台后加入纳粹党籍,被希特勒任命为德国物理技术研究所所长,成为伦纳德的同盟者,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批判和攻击海森堡。后因屡次干涉纳粹上层官员的事务,被开除纳粹党籍。1947年被盟国军事法庭宣判服苦役4年。服完苦役後于1957年6月21日在巴伐利亚老家的庄园里逝世。

更多文章

  • 马克斯·普朗克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马克斯·普朗克

    马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语:MaxKarlErnstLudwigPlanck;英文:Max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出生于德国荷尔施泰因,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1874年,普朗克进入慕尼黑大学攻读数学专业,后改读物理学专业。1

  •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语:CharlesGloverBarkla,1877年6月7日-1944年10月23日),英国物理学家,任教于剑桥大学以及爱丁堡大学的他,致力于基础物理研究。1917年因发现X射线的散射现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文名: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外文名:CharlesGlove

  • 威廉·亨利·布拉格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威廉·亨利·布拉格

    威廉·亨利·布拉格(SirWilliamHenryBragg,1862年7月2日-1942年3月10日),英国物理学家,现代固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威廉·亨利·布拉格是威廉·劳伦斯·布拉格的父亲。他早年在剑桥三一学院学习数学,曾任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及英国利兹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教授,1940年出任皇

  •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WilliamLawrenceBragg,1890年3月31日—1971年7月1日),英国物理学家,是著名物理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的儿子,25岁时就获得诺贝尔奖,是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威廉·劳伦斯·布拉格是英国很多团体的名誉成员,同时又是美国、法国、瑞典、中国

  • 马克斯·冯·劳厄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马克斯·冯·劳厄

    马克思·冯·劳厄(MaxvonLaue,1879年10月9日—1960年4月24日),德国物理学家,1912年发现了晶体的X射线衍射现象,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固体物理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从此,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衍射花纹研究晶体的微观结构,并且对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

  •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海克·卡末林·昂内斯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HeikeKamerlinghOnnes,1853年9月21日~1926年2月21日),荷兰物理学家,191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对低温物质特性的研究。1911年发现了物体的超导性,低温物理学的奠基人。中文名:海克·卡末林·昂内斯外文名:HeikeKamerlingh

  • 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

    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NilsGustafDalén,1869年11月30日-1937年12月9日),瑞典物理学家与发明家,研究领域为机械工程的应用。1912年因为发明结合燃点航标、燃点浮标和蓄电池等功能的自动调节装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文名: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外文名:NilsGustaf

  • 威廉·维恩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威廉·维恩

    威廉·维恩(WilhelmCarlWernerOttoFritzFranzWien,1864年1月13日—1928年8月30日),德国物理学家,研究领域为热辐射与电磁学等。1911年,他因对于热辐射等物理法则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火星上有一个陨石坑以他的名字命名。中文名:威廉·维恩外文名:Wi

  • 约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瓦耳斯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约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瓦耳斯

    约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瓦耳斯(通常称为范德·瓦耳斯或范德华,JohannesDiderikvanderWaals,1837年11月23日~1923年3月8日),荷兰物理学家。曾任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对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所作的工作。获得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范德华力(

  • 伽利尔摩·马可尼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伽利尔摩·马可尼

    伽利尔摩·马可尼(GuglielmoMarconi,1874年4月25日—1937年7月20日),意大利无线电工程师、企业家、实用无线电报通信的创始人。1874年4月25日,伽利尔摩·马可尼生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市。他的家庭十分富裕,他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在博洛尼亚大学学习期间,他用电磁波进行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