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598 更新时间:2024/1/10 12:48:48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TheodoreWilliamRichards,1868年1月31日-1928年4月2日,马萨诸塞州剑桥),美国著名化学家,是美国第一个获诺贝尔化学奖的人,他被誉为“测定原子量专家”。理查兹不迷信权威,对以前的原子量提出质疑,他改进了测试方法,重新精确核定了60多种元素的原子量,并对铅的同位素进行了研究。他除了在哈佛大学任教外,还兼任吉布斯(WalcottGibbs)研究所所长,曾两次被选为美国化学会会长。他又是一个以善教著称的教授,培养了许多有名物理化学家。

基本资料

名: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外文名:TheodoreWilliamRichards

国籍:美国

出生日期:1868年1月31日

逝世日期:1928年4月2日

职业:化学家

主要成就:测定原子量专家

美国化学会会长

191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出生地:马萨诸塞州剑桥

人物生平

1868年1月31日,理查慈出生在费城一个美术家庭,从小爱画画,但更迷恋天文化学。

1885年,去哈佛大学深造,在库克(D·P·Cooke)指导下学习工作,去德国进修期间,受迈耶尔(V?Meyer)测有机物分子量的发,回哈佛后继续进行原子量测定工作。

1888年,获博士学位,是哈佛创立以来最年轻的博士。

1911年,获法拉第奖章。

1912年,获吉布斯奖章。

1913年,证实了同位素的存在,并进一步证实了放射性衰变理论。

1914年,因精确测定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0年,获维奖章。

1916年,获富兰克林奖章。

1928年的4月2日,理查兹在马萨诸塞州剑桥与世长辞,享年60岁。

学术研究

精确测定原子量

原子量是物理学和化学重要的基础数据,从1803年道尔顿发表第一原子量表起(以氢原子量为1),近两个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家为了更精确地测定原子量值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其中以贝采里乌斯(1811-1826,以氧原子量为100)和斯塔(1860-1865,以氧原子量的1/16为基准)的工作最具代表性。他们以化学方法分析多种纯盐类的化学组成,测得某一元素的化合量,从而计算得出该元素的原子量。他们的工作分别代表了各自时代的精确水平。

在理查兹开始学术活动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原子量是元素的重要性质,既不能随意改变其数值,也不依从时间与空间,它是宇宙原始开端的无声证明,连元素周期律也是循原子量值的递增而编排的。理查兹认为“某一元素所具有的许多性质中,原子量是最确切、最精密的。所以人们在试图满足发现有关事物的基本性质的更多知识的愿望时,很自然要将原子量置于重要地位。”为此,他采用比前人更纯净的试剂和样品,以尽可能减少实验误差;并以更精确的方法进行元素的原子量研究,把测试的精确度提高到新水平。

1913年,英国化学家索迪(Soddy,1877-1956)提出同位素假说。雷查兹系统研究了普通铅及由铀蜕变生成的铀、铅(206Pb)及其化合物的许多理化性质,又收集了来自铀、钍等不同放射源蜕变生成的铅(206Pb,208Pb),分别测定其原子量,得出这两种化学性质相同的放射产物的原子量分别是206.02和207.94。这是Aston质谱仪发明(1919)前对同位素学说的最好的实验证明。

在这项属于纯物质的精确化学分析的工作中,理查兹较多采用了以银盐沉淀待测元素的卤化物求测其化合量的方法。如果将他的学生巴克斯特(G.P.Baxter,1876-1953)和霍尼希施米特(O.Hoenigschmid,1878-1945)后来的工作也包括在内,理查兹及哈佛学派共精确测定了55种元素的原子量。

他还对来自地球不同地区的铜、钡、钠和氯等元素的原子量进行了精确的研究,并比较了地球上及不同陨石中铁、镍、钴的原子量,以启示人们进一步认识宇宙物质的统一性。由于在精确测定原子量方面的重大成就,雷查兹获1914年诺贝尔化学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美国化学家。关于原子量研究这一课题,雷查兹在获诺贝尔奖时的讲演中说:“离完成并结束还很远很远,其未来展现出进一步探索的无尽前景……我们寄希望于更完善的研究手段和更深厚的化学知识,以使进一步的改进成为可能。”

精密量热学

理查兹是精密量热学的先行学者,一生发表热化学论文约60篇。他先后研究过的课题有:不同浓度的盐酸,氢溴酸,氢碘酸,硝酸和锂、钠、钾、铯的硝酸盐、氯化物、氢氧化物等多种电解质溶液的稀释热和比热;锂、钠、钾的氢氧化物被上述强酸在不同稀释条件下中和时的中和热(1907-1922);锌、铝、镁、钙、铁等金属在酸中的溶解热(1922);以及水的汽化热,汞齐的稀释热,金属在汞中的溶解热等等。经30年奋斗,为热化学提供了大量精确的数据。

1902-1904年间,通过在低温下对10组电池反应的焓变(ΔH)和吉布斯自由能变化(ΔG)与温度关系的研究,发现随着温度降低ΔG和ΔH之值越接近。他又从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热容量的差异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在温度为18℃条件下对这些电池进行了研究,得出下式:dA/dT=-MdU/dT式中:A为亥姆霍兹自由能;U为内能;T为绝对温度;M平均值为2。

在研究中,还得出这样的推论:随着温度的降低,dA与dU的值相互接近,趋近绝对零度时,二者随温度的变化率也趋近于零。G.N.Lewis说:“做出的曲线非接近后来被具体化为热力学第三定律所概括的内容。”

电化学领域

理查兹在电化学领域所做的最值得称道的工作是对法拉第电解定律(1833年提出)的精确验证。他分别在不同溶液(硝酸银水溶液,硝酸银的硝酸钾与硝酸钠混合熔盐溶液)中,在很大的温差范围区间(25℃-250℃)电解硝酸银,精确地测定了银的沉积量和电量。结果表明:法拉第电解定律确实是最精确、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理查兹从1895年在莱比锡考察时起就很重视对汞齐的研究。他认为从不发生电解质解离的汞溶液的研究中,可以得到无法从其他途径取得的有关溶液的新知识。他对汞齐浓差电池电动势的测量精确到10-6伏,并先后研究了锌、镉、铊、铟、锡、铜、钠汞齐电池的电动势。

获得荣誉

理查慈对化学界的影响既深且远,不少学术团体吸收他为荣誉成员;牛津、剑桥、曼彻斯特、布拉格等不少大学授他名誉学位。

1910年获戴维奖章。

1911年获法拉第奖章。

1912年获吉布斯奖章。

1914年诺贝尔化学奖。

1916年获富兰克林奖章。

1922年获勒布兰克·拉瓦锡奖章等多项表彰。

个人生活

幸福家庭理查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1896年他和一位哈佛大学教授的女儿结婚。他的夫人充分理解并全力支持他的事业,使他的家庭生活平静而温馨。他的三个子女中,长女是科南特教授的夫人,一个儿子继续他的事业在大学任教职,最小的一个学习建筑。

理查兹具有谦虚朴实、彬彬有礼、慷慨无私、幽默随和等受人欢迎的品格,这些使他有巨大的人格力量并深受人们的爱戴,他的多方面兴趣使他交游广泛,他以朋友的成就为最大快乐,朋友们时常忆及他的热心帮助及他所具有的能在人们遇到困难的严峻时刻给人们以勇气的特殊能力。

理查兹年幼时喜爱美术和音乐。在户外运动中他喜欢游艇活动,还有一段时间热心打网球,并且是高尔夫球的爱好者,终生乐此不疲。

人物评价

理查兹是一位心灵手巧、实验技术高超的实验化学家。他的整个学术生涯都在努力更精确地测试如原子量、表面张力、能量变化、热化学及电化学数据等基本自然常数及验证某些自然规律,以求对自然奥秘的更深入了解。他认为自然界表现的某些不均匀、不规律的异常现象,就像一个裂缝,由这里出发进行研究突破,就容易接近事物本质。

他对待课题精益求精,在他发表的约300篇论文中,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校验前人(也包括自己)的结果,充分表现出他对科学事业不懈追求的精神。雷查兹在工作中总是持十分严谨的态度,每进行一项研究,他都要周密计划,通盘考虑。对试剂样品力求其纯,对反应则力求完全,对测试的每一细节都给予细心的审视。所以他的研究活动通常都能进行得比较顺利。

他在工作中做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发明,如:为确保灼烧过的待称重物的干燥而设计的装瓶器和为测定少量卤化银含量而设计的浊度计(1895);测定液体压缩率的压缩计(1904);设计出简便精确的银电量计、校准砝码的方法、重结晶时离心分离母液的方法等。他所设计的方法通常既精确又简便,能方便地解决实用问题。

雷查兹把自己从事精密化学研究的经验总结在《精密化学研究方法》一书中(1910)。他在书中简明地指出从事精密研究的人应遵循的方法和应注意的事项,强调尊重实际的极端重要性,认为人们不应满足于现有的试验方法和科学理论;对实验的每一步骤都应有问号,尽量避免每一种造成误差的可能性;并且要耐心再耐心,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最终的成果。

更多文章

  • 维尔纳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维尔纳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AlfredWerner;1866年12月12日-1919年11月15日),瑞士化学家,因对无机化学分子内原子连接研究获得1913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于1866年12月12日出生于法国阿尔萨斯,1919年11月15日逝世于瑞士苏黎世。中文名:阿尔弗雷德·维尔纳外文名:AlfredW

  • 保罗·萨巴捷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保罗·萨巴捷

    保罗·萨巴捷PaulSabatier(法语)法国化学家,1854年11月5日生于法国卡尔卡松,由于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1912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1941年8月14日逝世于图卢兹。中文名:保罗·萨巴捷外文名:PaulSabatier国籍:法国出生日期:1854年11月5日逝

  • 维克多·格林尼亚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维克多·格林尼亚

    维克多·格林尼亚,全称弗朗索瓦·奥古斯特·维克多·格林尼亚(法语:FrancoisAugusteVictorGrignard,1871年5月6日-1935年12月13日),法国化学家,因发明了格氏试剂与他的同事保罗·萨巴捷一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于1871年5月6日出生于法国瑟堡,1935年12月1

  • 奥托·瓦拉赫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奥托·瓦拉赫

    奥托·瓦拉赫,逝于格丁根,德国化学家,首次成功地人工合成香料,在脂环族化合物的研究中做出了贡献,于191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中文名:奥托·瓦拉赫外文名:OttoWallach国籍:德国出生地:柯尼斯堡出生日期:1847年3月27日逝世日期:1931年2月26日职业:化学家瓦拉赫于生于柯尼斯堡一个律师

  •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1853年9月2日-1932年4月4日),出生于拉脱维亚的德国籍物理化学家。是物理化学的创始人之一。1909年因其在催化剂的作用、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方面的研究的突出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著有《普通化学概论》《自然哲学概论》《电化学:历史与理论》等。是“批判学派”代表人物之

  • 爱德华·比希纳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爱德华·比希纳

    爱德华·比希纳(德语:EduardBuchner,1860年5月20日-1917年8月13日),德国化学家,由于发现无细胞发酵190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被誉为"农民出身的天才化学家"。1917年8月13日由于受战伤逝于慕尼黑。中文名:爱德华·比希纳外文名:EduardBuchner国籍:德国民族:犹

  • 亨利·莫瓦桑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亨利·莫瓦桑

    在化学元素发现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参加化学家的人数最多的、危险最大的,莫过于元素氟的制取了。为了制备出单质氟,前后一共经历了六七十年的时间。不少化学家为之损害了健康,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可以称得上化学发展史中一段悲壮的历程。最后解决这个问题的化学家是法国学者亨利·莫瓦桑。中文名:亨利·莫瓦桑外文

  • 阿道夫·冯·贝耶尔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阿道夫·冯·贝耶尔

    阿道夫·冯·贝耶尔(AdolfVonBaeyer,1835—1917年)德国有机化学家,1835年10月31日生于柏林。由于合成靛蓝,对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获得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中文名:阿道夫·冯·贝耶尔外文名:AdolfVonBaeyer国籍:德国出生日期:1835年1

  • 威廉·拉姆齐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威廉·拉姆齐

    威廉·拉姆齐,英国化学家。1852年10月2日生于格拉斯哥,1916年7月23日卒于白金汉郡海威科姆。1866年入格拉斯哥大学,1869年始攻读化学,1870年毕业后留学德国。1872年在蒂宾根大学因研究硝基苯甲酸获哲学博士学位。1880~1887年,任布里斯托尔大学化学教授,1887~1913年,

  • 斯万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斯万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

    斯万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SvanteAugustArrhenius,1859年2月19日~1927年10月2日),瑞典物理化学家,生于瑞典乌普萨拉附近的维克城堡。他是电离理论的创立者,解释溶液中的元素是如何被电解分离的现象;研究过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得出著名的阿累尼乌斯公式;还提出了等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