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梶田隆章

梶田隆章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203 更新时间:2024/1/17 7:29:55

梶田隆章(日语:梶田隆章/かじたたかあき,1959年3月9日-),日本物理学家、天学家,现任东京大学宇宙射线研究所所长、同研究所附属宇宙中微子观测信息融合中心(ResearchCenterforCosmicNeutrino)负责人、东京大学特别荣誉教授、东大卓越教授,中国四川师范大学荣誉教授,荣获文化勋章,并被表彰为文化功劳者。梶田教授受业于知名物理学家小柴昌俊、户冢洋二,他与户冢领导的实验于1998年证实中微子震荡,2002年三人同获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2015年梶田因“发现了中微子震荡,证明了中微子具有质量”与阿瑟·麦克唐纳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基本资料

中文名:梶田隆章

外文名:かじたたかあき

国籍:日本

出生地:日本埼玉县

出生日期:1959年

毕业院校:埼玉大学(本科),东京大学(硕士,博士)

职业: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主要成就:201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任职于:东京大学

简介

梶田隆章(日语:梶田隆章/かじたたかあき,1959年3月9日-),日本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现任东京大学宇宙射线研究所所长、同研究所附属宇宙中微子观测信息融合中心(ResearchCenterforCosmicNeutrino)负责人、东京大学特别荣誉教授、东大卓越教授,中国四川师范大学荣誉教授,荣获文化勋章,并被表彰为文化功劳者。

梶田教授受业于知名物理学家小柴昌俊、户冢洋二,他与户冢领导的实验于1998年证实中微子震荡,2002年三人同获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2015年梶田因“发现了中微子震荡,证明了中微子具有质量”与阿瑟·麦克唐纳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早年生活与教育

梶田隆章于1959年3月9日出生在日本埼玉县。高中时代,他对物理、生物、世界史、日本史地球科学特别感兴趣。1981年从埼玉大学理学部物理学科毕业,1986年获得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东大,尽管对高能物理没有特别的兴趣,但他仍因“不知故”选择了小柴昌俊的研究室。

毕业后,梶田隆章留在东大担任理学部助手,在小柴与户冢洋二门下学习。从2008年开始,梶田就在东京大学宇宙射线研究所进行研究工作,1992年成为副教授,1999年升为教授,1999年成为所长。他现在(2015年)仍担任该职。另外,从2007年至今,他还是宇宙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主要研究员。

职业生涯

户冢-梶田实验团队用神冈探测器对于宇宙射线在地球大气层散射所产生中微子做测量。1988年,他们发现μ中微子与电中微子的数量比率为理论预言的60%。此一现象称为“大气中微子反”。1994年,同一团队又发现,这数量比率与天顶角或中微子在地球内部移动距离有关,这意味着中微子荡。

为了增进实验的功能,神冈探测器在1996年被改良提升为超级神冈探测器(Super-K)。1998年,户冢-梶田实验团队在Super-K获得更多精确实验数据,从而总结,数量比率的短缺是因为中微子振荡,即宇宙射线在地球大气层因散射所产生的μ中微子,会在经过地球内部的途中变型为τ中微子。这个发现令人信服地证实了中微子振荡的现象,也证实了中微子带有质量。1998年,梶田在“中微子物理学・宇宙物理学国际会议”首次发表这结果,引起轰动。

仁科芳雄奖专门奖励在物理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科学家。1999年,梶田因为“发现大气中微子反常”获得仁科芳雄奖。

美国《今日物理》杂志的在线编辑查尔斯·逸(CharlesDay)2014年曾预测,因户冢洋二已故,梶田可望与阿瑟·麦克唐纳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这预言在翌年得以实现。

由于“发现中微子震荡,并且因此证明中微子具有质量”,麦克唐纳与梶田分享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梶田与麦克唐纳的研究结果分别对于大气中微子问题与太阳中微子问题给出解释,这揭露了标准模型的一大瑕疵,即中微子必须不带质量。得知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在东京大学特别为他举办的记者会上,梶田微笑着说:“我带着扩展人类知识地平线的好奇心从事研究,对这项纯科学能成为镁光灯焦点感到非常高兴。”

荣誉

1987年-朝日奖(小柴昌俊代表)

1989年-布鲁诺·罗西奖(集体获奖)

1998年-朝日奖(户冢洋二代表)

1999年-第45回仁科芳雄奖

2002年-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与小柴昌俊、户冢洋二)

2010年-第1回户冢洋二奖

2012年-日本学士院奖

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5年-文化勋章·文化功劳者

2015年-柏市民特别功劳奖

2015年-埼玉县县民荣誉奖

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与铃木厚人等)

标签: 梶田隆章

更多文章

  • 中村修二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村修二

    中村修二(ShujiNakamura),1954年5月22日出生于日本爱媛县伊方町,毕业于日本德岛大学,日裔美籍电子工程学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学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于1993年在日本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NichiaCorporation)就职期间,基于GaN开发了高亮度蓝色L

  • 赤崎勇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赤崎勇

    赤崎勇(1929年1月30日-2021年4月1日),出生于日本鹿儿岛县知览町,博士学位,毕业于京都大学和名古屋大学,日本已故著名半导体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59—1992年,任教于名古屋大学。退休后,担任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名城大学教授。2021年4月1日上午,赤崎勇因肺炎在名古屋市的医院

  • 弗朗索瓦·恩格勒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弗朗索瓦·恩格勒

    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çoisEnglert,1932年11月06日—)是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统计力学、粒子物理学、宇宙学。在粒子物理学做出重要贡献。2013年10月8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文名:弗朗索瓦·恩格勒外文名:FrançoisEnglert国籍:比利时民族:犹太族出生日

  • 彼得·希格斯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彼得·希格斯

    彼得·希格斯(PeterHiggs、1929年5月29日-)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出生在英格兰泰恩河畔纽卡斯尔(NewcastleuponTyne),以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粒子而闻名于世。彼得·希格斯于1950年毕业于伦敦国王学院。1980年到1996年期间曾任爱丁堡大学教授。彼得·希格斯于2004年获

  • 大卫·维因兰德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大卫·维因兰德

    大卫·维因兰德(DavidWineland),1944年2月24日出生,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是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的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NIST)物理实验室与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研究的物理学家。他的工作主要在光学领域,特别是用激光来冷却在保罗阱(Paultrap)的离子、用陷俘离子(trapped

  • 塞尔日·阿罗什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塞尔日·阿罗什

    塞尔日·阿罗什(SergeHaroche)是一名法国物理学家。1944年9月11日出生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法国公民,已婚,有两个孩子。1971年从巴黎第六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法兰西大学教授,研究轻粒子和光子。是欧洲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会员。2012年与美国科学家大卫·维因兰德共同获得2012年诺贝

  • 索尔·珀尔马特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索尔·珀尔马特

    索尔·珀尔马特(SaulPerlmutter,1959年-)是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天体物理学家、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3年获选为美国科学进步协会会员。2011年,珀尔马特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奖项,另一半奖项由布莱恩·P·施密特与亚当·里斯共同获得,以表扬他们透过观测遥远超新

  • 亚当·里斯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亚当·里斯

    亚当·里斯是任职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一位天体物理学家,2007年麻省理工学院年度杰出校友,以用超新星作宇宙探测而知名。2006年,里斯与布莱恩·施密特、索尔·珀尔马特共同获得邵逸夫天文奖。2011年,里斯与布莱恩·施密特平分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奖金,另一半奖金由索尔·珀尔马特获

  • 布莱恩·施密特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布莱恩·施密特

    布莱恩·保罗·施密特(BrianPaulSchmidt),1967年2月出生于美国,27岁移民至澳大利亚,拥有澳、美双重国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邵逸夫天文学奖得主。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斯特罗姆勒山天文台天

  •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又译为克斯特亚·诺沃塞洛夫,康斯坦丁·诺沃舍洛夫,KonstantinNovoselov或KostyaNovoselov,俄语:КонстантинНовосёлов,1974年8月23日-),毕业于奈梅亨大学,俄罗斯物理学家,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因发现石墨烯而与安德烈·海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