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戴梓

戴梓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589 更新时间:2023/12/21 8:32:47

戴梓(1649年~1726年),字文开,自号耕烟老人,人称耕烟先生,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初火器制造家。他通兵法,懂天文算法,擅长诗书绘画,是一个难得的博学多才之士。康熙十三年(1674年),在福建的耿精忠响应吴三桂起兵叛乱,进犯浙江。朝庭派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清军赴闽浙征讨耿精忠,戴梓以布衣应聘从征。康熙十五年(1676年),以收复江山城有功,被授予道员。耿精忠叛乱平定后,戴梓随杰书到了北京,受到了康熙的召见。康熙知其能诗善文,就任命他为翰林院侍讲,与高士奇同时入值南书房。不久,又改值养心殿。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成功制造出“冲天炮”(又称“子母炮”),该炮威力巨大、锐不可当,被康熙封为“威远大将军”,后在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昭莫多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戴梓无意中得罪了南怀仁,南怀仁便伺机报复,诬陷他“私通东洋”。康熙帝竟轻信谗言,将戴梓流放到沈阳。晚年在贫困交加中死去。

基本资料

本名:戴梓

字号:字文开

号耕烟

所处时代:清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浙江仁和(今杭州)

出生时间:1649年

去世时间:1726年

主要作品:《耕烟草堂诗钞》、《治河十策》

主要成就:发明“连珠铳”和“威远将军炮”

人物生平

戴梓出生在官吏之家,自幼聪颖不凡。“自喜于书,无所不读,尤好兵家言”,“抱经世大略,凡象纬、句股、战阵、河渠之学,靡不究悉”。十一岁时写了“有能匡社稷,无计退饥寒“的诗句。他多才多艺,在许多领域里都学有专长。在父亲戴苍的影响下,少年时的戴梓喜欢上了机械制造,曾自己制造出多种火器,其中的一种能击中百步以外的目标。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自福建起兵进犯浙江,响应吴三桂叛乱。康熙皇帝派遣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清军赴闽浙征讨耿精忠。戴梓欣然弃笔从戎,随军出征。由于戴梓对军事形势条分缕析,因此与康亲王深为契合,很受尊敬。据《清史稿》记载,戴梓曾向康亲王献“连珠火铳”。

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亲王班师回朝,康熙帝召见戴梓,重其才,授其翰林院侍讲官职,入南书房,并命他参预纂修《律吕正义》。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荷兰政府派遣使者来到中国,并进贡“蟠肠鸟枪”,戴梓奉命仿造了10枝枪,康熙将仿造的枪回赠给了荷兰使者。不久,他又奉命仿造“佛郎机”(西班牙、葡萄牙所造的炮),只花了5天就完成了。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帝指令戴梓监造“冲天炮”(即“子母炮”),8天即造成。炮长二尺一寸(约0.672米),重约300斤(约180千克),便于携带。铸造炮弹外形如瓜状,每枚重20~30斤,内装“子弹”,此炮发射时,“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从天而降,片片碎裂,锐不可当”。

由于戴梓的为人刚正不阿,敢言人过,终被罢官流放辽东,贫病交加辞世。

人物成就

戴梓最重要的成就在火器研制方面,他曾研制成功多种火器,成为清初著名的火器专家。据《清朝文献通考·兵十六》记载,戴梓发明“连珠火铳”后,康熙帝龙颜大悦,遂命戴梓研制子母炮,亦称“冲天炮”。戴梓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很快就将母子炮研制成功。康熙帝亲自率诸臣去试炮,炮弹射出后,片片碎裂,锐不可当。康熙帝大喜,将子母炮命名为“威远大将军”,并将戴梓的名刻在炮身上。另据记载,康熙帝率军二次亲征噶尔丹时,就带上了子母炮,在昭莫多战役中,子母炮大显神威,仅向噶尔丹大营开了三炮,敌军就吓得败逃。

戴梓在文学上亦有造诣,十二岁成诗“有能匡社稷,无计退饥寒”,他的诗大多基调悲愤,以纪实、感怀为主。曾著《耕烟草堂诗钞》。他还总结前人的治水经验,著有《治河十策》。戴梓七十大寿写诗自评:“磨剑半生虚售世,著书千载枉惊人。”

人物轶事

连珠火铳

戴梓发明了一种名叫“连珠火铳”的武器,也叫二十八连珠火铳。铳背是弹匣,可贮存28发火药铅丸。铳机有两个,相互衔接,扣动一机,弹药自落于筒中,同时解脱另一机而击发。它的形状很像琵琶,能够连续射击28发子弹。

但是戴梓并没有将“连珠铳”献给军营,而是“藏器于家”。原因据说是被一个梦给吓怕了。有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戴梓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人斥责他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如果将此器献上使其“流布人间”,你的子孙后代将没有活人了。

悲剧落幕

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曾向康熙炫耀他们国家发明的“冲天炮”(又称“子母炮”),并夸口说,“冲天炮”只有比利时人能造,结果花费一年的时间都没有造出来,而戴梓只用了8天时间就造成了。“冲天炮”造好后,康熙率众臣亲临现场观看试射,“冲天炮”的火力威猛,弹无虚发,康熙非常高兴,并且大加赞赏,立刻为此炮赐名为“威远大将军”,并下令把制造者的姓名镌刻在炮身上以示纪念。“冲天炮”在日后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康熙二十五年,荷兰政府遣使来华。在荷兰使节带来的礼品中,有“蟠肠鸟枪”。奉康熙之命,戴梓很快就仿造了10支,并由康熙回赠荷兰来使,令后者大为吃惊。

后来,戴梓的才华遭到同事的妒忌,加上为人刚正不阿,敢言人过,在朝中也得罪不少人,而他在“冲天炮”一事上更是让南怀仁在康熙面前大大的丢了脸面,埋下了祸根。

“陈弘勋者,张献忠养子,投诚得官,向(戴)梓索诈,互殴构讼。忌者中以蜚语,褫职,徙关东。”

南怀仁嫉恨在心,他逮住了机会,与张献忠的养子一道,诬陷戴梓,给戴梓扣上“私通东洋”的帽子,于是康熙将戴梓流放到了盛京(今沈阳)。在那里,戴梓艰难地生活了30多年,被迫以卖字画为生,“常冬夜拥败絮卧冷炕,凌晨蹋冰入山拾榛子以疗饥”。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终于遇赦回乡,留居铁岭(今辽宁铁岭),雍正四年辞世。有四子,戴京、戴亮、戴亨、戴高。三子戴亨与李锴、陈景元被称为“辽东三老”。

冤案

由于戴梓制造火炮成功,得到康熙帝嘉奖,使时在朝廷供职、也从事火器研究的比利时人南怀仁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南怀仁由嫉生恨,勾结起义军叛徒陈通岩,向康熙帝奏本,诬陷戴梓暗通东洋(即日本),使戴梓获罪,于康熙三十年初,举家被流放至盛京。

戴梓在盛京流放期间,生活极其困苦,冬夜中拥败絮卧冷炕,凌晨还要踏着冰霜进山拾榛子,用以充饥。幸亏他的画作还有人喜爱,遂多以卖书画维持生计。

戴梓在盛京期间,写下了《早行》、《春日泛舟沈水》、《南塔柳荫口占》、《南塔柳荫》等吟咏盛京风物和名胜的诸多诗篇。他在《早行》诗中吟道:“驱人寒夜起,行役意如迷。野火烧残戌,霜披五更鸡。冷灶吹余烬,开门参正西”。描绘他在戌所服役,早夜起身在外时所见荒凉景象,抒发了凄苦之情。

从高官沦落为罪人,也使戴梓从感情上更加接近平民百姓。这期间,他也写了不少表现劳动人民的诗作,如《见获》:终岁勤劬幸有年,相邀结袂刹蒿田。群鸡啄粒驱又聚,山犬随人吠复眠。白发扶筇衰曝背,青裙没井晚炊烟。官粮输却余多少,社鼓逢逢促送钱。

戴梓诗描绘了农民在秋收后的和乐景象,然而,笔锋一转,再写农民刚刚交完“官粮”,“社鼓”又催送钱,披露了农民遭受层层剥削的情况。

《辽海丛书》还记载了戴梓曾为沈阳老八景之一写下的一首诗《浑河晚渡》,诗云:暮山衔落日,野色动高秋。鸟入空林外,人来古渡头。微风飘短发,纤月傍轻舟。十里城南外,钟声咽戌楼。

这首诗透过自然景色和人文活动的描写,勾勒出了浑河曾经有过的美丽景观。它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将黄昏中浑河渡口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也记写了诗人来到渡口时,面对红日坠山,新月初升,银波碎影,轻舟荡漾。忽闻盛京城里传来低婉的钟声,牵动其哀苦情怀,抒发出心境难平的无限感慨。

戴梓先后在盛京和铁岭流放长达35年,无一日不盼着沐皇恩,得赦回京。然而,一盼35年,始终未能再回故里。最终郁郁寡欢,因病而逝,享年78岁。戴梓有四子:戴京、戴亮、戴亨、戴高,其中以三子戴亨最著名,与李锴、陈景元被称为“辽东三老”,享誉当年辽沈文坛。

质疑

有关戴梓的文献记载,最早当属清乾嘉时著名学者纪晓岚所撰《阅微草堂笔记》一书。此书成于嘉庆三年(1798年),刊行于嘉庆五年(1800年),其中卷十九《滦阳续录(一)》中记载纪晓岚与戴梓的后人戴遂堂交谈时,遂堂言其先德“本浙江人,心思巧密,好与西洋人争胜,在钦天监与南怀仁(西洋人,官钦天监正)忤,遂徙铁岭,故先生为铁岭人。少时见先人造一鸟铳,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牝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拟献于军营,夜梦一人诃责曰:上帝好生,汝如献此器,使流布人间,汝子孙无噍类矣。乃惧而不献”。

后面记载都是转载此书,故事的起始时戴遂堂讲述的一个故事,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故事真的发生过。

根据戴的后人戴遂堂描述:28连珠火铳的铳背是弹匣,可以贮存28发火药铅丸。铳机有两个,相互衔接,扣动一机,弹药自落于筒中,同时解脱另一机而击发。连珠火铳的形状很像琵琶,能够连续射击28发子弹。

这种连珠铳出现于1650年的英格兰,问题很多,后来并没有流行。

故宫里保存有一枝康熙年间英格兰产的连珠铳,应该就是故事原型。

光绪十六年(1890年),李恒编撰《国朝耆献类证初编》时,便在卷120中说戴梓向康亲王进献了“连珠火铳法”,后来便成为《清史稿》记载此事的源本。

史载戴梓因得罪了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南怀仁怀恨在心,与张献忠养子之子陈宏勋妄奏戴梓“私通东洋”,结果戴梓被流放盛京(今沈阳)。在沈阳戴梓被迫靠卖字画度日,艰难地生活了30多年,“常冬夜拥败絮卧冷炕,凌晨蹋冰入山拾榛子以疗饥”,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终于遇赦回乡,留居铁岭(今辽宁铁岭),雍正四年(1726年)辞世。威远大将军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制造的。而南怀仁卒于1688年1月28日。

标签: 戴梓

更多文章

  • 多隆阿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多隆阿

    多隆阿(1817年12月20日—1864年5月18日),字礼堂,呼尔拉特氏,达斡尔族,清代隶属满洲正白旗,清朝名将,擅长指挥马队,在同治中兴时期和湘军第一名将鲍超齐名而过之,有多龙鲍虎之誉。1853年(咸丰三年)以黑龙江骁骑校尉同随胜保与太平军作战,在击溃太平军北伐的战役中战功卓著。1856年被湖广

  • 塔齐布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塔齐布

    陶佳·塔齐布(1817年-1855年),字智亭,满洲镶黄旗人,晚清湘军名将。塔齐布出身清军火器营,后为湖南绿营都司,累升至副将,并辅佐曾国藩创建湘军。咸丰四年(1854年),塔齐布收复湘潭,被越级擢升为提督,赐号喀屯巴图鲁。此后,他转战湘鄂,屡为军锋,收复岳州、武昌、田家镇等地,被授予骑都尉世职,与

  • 洪仁发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洪仁发

    洪仁发(?—1864年),又名洪仁法,卒于公元1864年。太平天囯天王洪秀全长兄,洪镜扬长子,母王氏。1864年7月,天京失陷后,死于乱军之中。本名:洪仁发别名:显千岁所处时代:太平天国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广西逝世日期:1864年主要成就:太平天国信王封号全称:殿前京内又正总鉴顶天扶朝纲信王显千岁

  • 阎敬铭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阎敬铭

    阎敬铭(1817~1892),字丹初,陕西朝邑赵渡镇(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晚清大臣。阎敬铭理财有道,为官清廉耿介,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之一,有“救时宰相”之称。中文名:阎敬铭别名:阎丹初国籍:清朝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817年逝世日期:1892年3月7日

  • 于敏中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于敏中

    于敏中(1714年—1780年1月14日),字叔子,一字重棠,号耐圃,江苏金坛人。山西学政于汉翔之孙。宣平知县于树范之子。清朝重臣,出身簪缨世家。乾隆二年(1737年),于敏中一甲一名进士(即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在乾隆朝为汉臣首揆执政最久者。对同在军机处的和珅极度反感。

  • 范西屏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范西屏

    范西屏(1709年-1769年),一作西坪,名世勋,浙江海宁人。清乾隆时期著名围棋国手。与施襄夏同列为当代第一国手,并称“棋圣”。少聪颖过人。与施定庵同拜山阴俞长侯为师习围棋,十六岁即成高手,后为乾嘉间棋坛巨擘。其为人介朴,毕生从事弈棋授徒,弈以外,虽诱以千金,不动。“爱习前贤之谱,罔不究心”。范西

  • 施襄夏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施襄夏

    施襄夏(1710年-1771年),名绍暗,字襄夏,号定庵,浙江海宁人,清代著名围棋国手。幼时性拙喜静,羸弱多病,受父熏陶,工诗善琴。见同里范西屏学弈,年十二而与师俞长侯齐名,慕而同学,不久与范争先。后又得徐星友指教,授以《兼山堂弈谱》,刻苦钻研,锐意深求。清雍正十年(1732年),与前辈国手梁魏今同

  • 高佳氏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高佳氏

    较有名的有乾隆的皇贵妃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原居吉林、辽宁铁岭。现多改姓为高姓。中文名:高佳氏类别:中华姓氏分布:原居吉林、辽宁铁岭变迁:现多改姓为高姓历史名人:慧贤皇贵妃相关姓氏:高姓慧贤皇贵妃,高佳氏,河道总督、大学士高斌女,雍正初年,被选入乾隆的府邸做侍女,雍正十二年高佳氏被封为侧福晋。乾隆即位,

  • 孙之獬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孙之獬

    孙之獬(xiè,1591—1647),字龙拂(音bì),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博山区白塔镇大庄村)人。天启二年(1622年)举进士,为庶吉士,继为翰林院检讨。天启七年(1627年)充顺天乡试正考宫。崇祯初年,廷臣请毁《三朝要典》,独哭争,遂被列入阉党逆案,革职为民。清入关后,召他入京,授官礼部右侍郎

  • 白彦虎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白彦虎

    白彦虎(东干语:БайЯньху,1830年2月8日-1882年7月26日),小名白素,经名穆罕默德·阿尤布,陕西泾阳人(一说大荔人),清代同治年间陕甘回变的回军领袖之一。白彦虎早年投效清军,同治元年(1862年)利用陕甘回变起事,在多隆阿的打击下退至甘肃董志塬,后被推为陕西回军十八大营的元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