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殷鸿福

殷鸿福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652 更新时间:2024/1/17 18:52:29

殷鸿福,1935年3月15日生于浙江舟山,地层古生物学及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校长。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1年该校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教委地质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地矿部古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1999年3月起担任国际地层委员会三叠纪分会副主席、国际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工作委员会主席。1989年中国古生物学会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1993年四光地质科学奖科学研究奖;2002年梁何利地球科学奖;2008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9年获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殷鸿福以三叠纪地层学和古生物研究为起点,建立了古生物学与地质学紧密结合的研究体系,推动古生物学与地质学全面结合系统介绍间断平衡论、新灾变论、事件地层学提出地质演化突变观。

基本资料

名:殷鸿福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舟山

出生日期:1935年3月15日

毕业院校:北京地质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首届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何梁何利奖

人物经历

1952年,殷鸿福报志愿的时候选择了门的地质专业,他以高分报考地质专业的事迹曾登上《中国青年报》。

1956年5月,殷鸿福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后在地质学家遵仪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

1961年5月-1968年,在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任助教。

1969年,殷鸿福被下放到农村,直至1971年才得以返校。

1971年-1978年7月,在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任助教。

1978年7月-1980年7月,在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任讲师。

1980年3月-1982年3月,殷鸿福赴美国,在美国自然博物馆任高级访问学者。在两年学术访问期间,他完成了6篇SCI学术论文。最后,放弃美国公司的邀请,回到武汉地质学院。

1980年7月-1986年7月,在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任副教授。

1986年7月起,在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任教授、博士导师。

1990年11月-1991年5月,在英国大英自然博物馆任高级访问学者。

1993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殷鸿福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殷鸿福推动古生物学与地质学全面结合,系统介绍间断平衡论、新灾变论、事件地层学,提出地质演化突变观。发表中国首部生态地层学专著。他提出生物-有机质-有机流体生物成矿系统,在此基础上推动建立中国生物地质学学科体系。他发表化石描述论著近300种,图版80多幅。殷鸿福系统总结中国及东亚的三叠系,首次提出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新定义、界线事件的火山成因说等,确立中国浙江长兴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

创新定点

殷鸿福主持和参加过的几十个地质工作项目中,最重要的是“地球历史上二叠纪—三叠纪界线”的“金钉子”——浙江长兴煤山就是其中之一。全球曾有13条剖面专门研究二叠纪、三叠纪的界线,而“金钉子”最后“花落中国”,殷鸿福做了大量工作。

1978年,殷鸿福开始着手研究确定更科学的古生界和中生界划分标志。

1986年,殷鸿福提出,将浙江长兴槐坎发现的“牙形石化石”作为划分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标准化石,以此确定古生界和中生界的分界线。当年在意大利召开的二叠纪—三叠纪国际学术会议上,殷鸿福提出了确定界线的新标准。新旧标准的选择引起了巨大反响。几年后,界线工作组的其他科学家纷纷转而支持殷鸿福的新标准。

1996年,“金钉子”海相选址基本定性,中、美、俄、德等九个委员联名推荐中国浙江长兴煤山。

2001年2月,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正式确认,将浙江煤山树为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

2001年,经过国际学术组织三轮投票,国际地学界正式将这颗“金钉子”定址浙江省长兴县,这是地质历史上分量最重的“金钉子”之一,被称作中国地学界“可载入史册”的标志性创新成果。该项成果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煤山成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唯一候选层型剖面,殷鸿福的观点也被国际主流学界认可,并奠定了中国在该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由此开拓了中国古-中生代转折和生物大灭绝的研究,推动该研究成为一个地学热点领域。古生物学是地球科学的一门传统古老学科,殷鸿福先后倡导和开创了古生物地理学、生态地层学、生物成矿学、生物地质学等一系列分支学科,提出了完整的地球生物学的新学科体系。

开拓新域

殷鸿福于1982年最早中国国内介绍用古生物地理论证微板块和地体的活动,组织中国地史时期古生物地理的研究,并于1988年出版了《中国古生物地理学》专著,论证了中国各时代的古生物地理区划,为中国板块活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1994年《中国古生物地理学》英文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末,殷鸿福首先将地质微生物活动与矿床学结合起来,主持了微生物成矿的研究。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提出了生物-有机质-流体成矿系统的理论体系。

从1982年开始开展了生物地质学方面的研究。1994年,他发表《生物地质学》一文,明确提出要“走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学科交义的道路”,以地球环境与生物的协同演化为主攻方向。同一时期,国际上兴起了地球生物学,把它作为地球系统科学的一部分、是由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结合形成的新学科。它与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一起构成了研究地球系统三大物质运动(生命、物理和化学)的学科体系。殷鸿福的研究工作与国际接近同步。2008年,生物地质学研究项目动26年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此基础上,他又带领团队继续发展新兴的地球生物学,提出了地球生物学初步的学科体系。

由于他在生物地质学和地球生物学方面的先导工作,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委托,2005—2006年组织了两期“生物与地球环境协同演化”的双清论坛。他的团队相继入选基金委“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和“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殷鸿福巳完成了中科院地学部委托的“地球生物学”研究项目,进一步将进行“深部地下生物圈”和“极端环境地质微生物”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继续发展新兴的地球生物学。目标是发展具中国特色的地球生物学,依据中国占优势的地层学和古生物学,以及新兴的地质微生物学,形成在国际上有创新特点的地球生物学学科理论和方法体系。

论文著作

截至2018年12月,殷鸿福出版专著28部,发表论文240篇,代表作有《生物地质学》、《地质演化突变观》、《中国古生物地理学》和《扬子及其周缘东吴-印支期生态地层学》。

成果奖励2000年,殷鸿福主编的专著《中国古生物地理学》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8年,殷鸿福主持的生物地质学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殷鸿福人才培养

殷鸿福20世纪80年代初他从美国按期回国,作为教研室当时的副教授,至2012年他已指导了5名博士后、35名博士生和一批硕士生。他培养的博士生童金南、谢树成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克信、龚一鸣、冯庆来、赖旭龙、杜远生等都独立承担起了科研任务。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现任科普教育部主任陈晶博士也是殷鸿福的弟子,2008年博士毕业时在殷老师的建议下来到博物馆专门从事科普工作。

殷鸿福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

1989年

首届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

1993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3年10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学研究奖

1996年

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2年

何梁何利地球科学奖

2018年

“年度最美教师”称号

2018年11月16日

“非凡贡献人物终身成就(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与新华公益联合评选)

2019年5月14日

“华人教育名家”称号(2018-2019华人教育家大会暨荣耀盛典)

2019年11月18日

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

2021年11月19日

首届“湖北省杰出人才奖”拟表彰人选

2021年11月30日

首届“湖北省杰出人才奖”

社会任职

时间

任职

1993年

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委员会”主席

1999年3月

“泛大陆及古、中生代转折期”和“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及古生代—中生代事件”国际学术会议主席

2000年

国际“三叠系分会”副主席

2001年8月

“泛大陆及古、中生代转折期”和“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及古生代—中生代事件”国际学术会议主席

2001年8月

国际地质对比规划359项--“环太平洋、特提斯及冈瓦纳边缘二叠、三叠系”项目主席

1998年3月至

2008年3月

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个人生活

殷鸿福刚开始探索古生界和中生界的划分标志时,没有经费,也没有仪器,全靠艰苦奋斗。

20世纪80年代,古生物学图书很少,只有北京一两家图书馆有,而且不外借。殷鸿福和同事们就拿照相机去图书馆拍书,四页书摆放合成一个画面,拍下来,一卷胶卷35张胶片,一本厚的书,两卷胶卷可以拍完,没钱冲洗,就用一个胶片阅读器放大投射到墙上看书。

人物评价

殷鸿福在美国研究期间,美国同行被他的学识和刻苦研究精神所折服,纽威尔教授赞誉他是“中国学者的一位优秀代表”。(化石网评)

殷鸿福一辈子从事地学科研工作,是中国地球古生物学的先驱者;他扎根讲坛58载,是教育的楷模、教师的标杆。“问道争朝夕,治学忌功利。风正一帆远,树直百年材。”这是84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殷鸿福教授,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青年教师的寄语,也是他60载地学科研生涯的真实写照。(《湖北日报》评)

人物影响

200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俱乐部改建,殷鸿福把“光谷提议奖”2万元的奖金全部捐出。他还多次捐助过困难学生和经费少的校内团体。

2012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庆60周年之际,殷鸿福捐献奖学金共计39.5万元。这些奖学金分别来自原“金钉子项目”结题后结余的20万元项目款和殷鸿福个人获“何梁何利奖”的20万元港币奖金。

标签: 殷鸿福

更多文章

  • 于贵瑞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于贵瑞

    于贵瑞,1959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生态系统生态学教研室主任、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主任。于贵瑞于1993年从沈阳农业大学毕业,获得农学博士学位;1997年获得日本千叶大学环境学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

  • 袁道先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袁道先

    袁道先,1933年8月24日出生于浙江诸暨,地质学家、水文地质学家、岩溶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道先于1952年毕业于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同年5月到南京地质学校任教;1953年3月调入地质部水文地质局;1954年初夏

  • 曾庆存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曾庆存

    曾庆存,男,1935年5月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在前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工业与应

  • 翟明国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翟明国

    翟明国,1947年12月24日出生于河南济源。前寒武纪地质与变质地质学家,岩石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7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1982年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89年获得中国科

  • 翟裕生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翟裕生

    翟裕生,1930年2月6日出生于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矿床学与区域成矿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翟裕生于1952年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之后被分配在北京地质学院工作;1957年获得长春地质学院硕士学位,之后继续在北京地质学院工作,先后担任讲师、副

  • 张国伟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张国伟

    张国伟,1939年1月1日出生于河南南阳,构造地质、前寒武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造山带地质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国伟于1961年从西北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1980年至1990年先后被评为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 张宏福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张宏福

    张宏福,1962年9月出生于陕西省山阳县,岩石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张宏福于1985年从西北大学地质系本科毕业;1988年获得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硕士学位后,进入西北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

  • 张经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张经

    张经,1957年10月10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化学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张经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到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地质系学习;1985年获得山东海洋学院硕士学位;1988年获得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大学博士学位后进入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进行博士后

  • 张弥曼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张弥曼

    张弥曼,1936年4月17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古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3年张弥曼考入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事古生物研究;1983年出

  • 张培震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张培震

    张培震,男,1955年12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淮滨县,地震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培震于1979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震专业;1982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