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陈敬熊

陈敬熊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094 更新时间:2024/1/17 7:19:46

陈敬熊(1921年10月16日-2022年3月16日),男,汉族,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中国工程院院士,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第一代航天人。1947年,陈敬熊本科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50年,获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1952年,在北京邮电部研究所工作;1952年—1957年,在通讯兵部电信研究所工作;1957年—1965年,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所长;1965年—1980年,担任七机部二院二十三所副所长;1980年,在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工作;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2年3月1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陈敬熊长期从事电磁波地面波传播、电磁场理论、天线与微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基本资料

名:陈敬熊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镇海县

出生日期:1921年10月16日

逝世日期:2022年3月16日

毕业院校:大同大学、交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921年10月16日,陈敬熊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

1943年—1947年,在上海大同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47年—1950年,在交通大学电讯专业学习,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50年1月—1952年1月,在北京邮电部研究所工作。

1952年1月—1957年1月,在通讯兵部电信研究所工作。

1957年1月—1965年1月,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所长。

1965年1月—1980年1月,担任七机部二院二十三所副所长。

1980年1月,在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工作。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2022年3月16日,陈敬熊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3月20日,陈敬熊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主要成就

陈敬熊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50年代,在通信兵电子科学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期间,陈敬熊为解决军事通信天线的设计问题,开展了地表面波及贴近地面或埋入地下军用短波天线的研究,在没有资料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他通过理论推导实验核实,解决了特殊天线数、输入阻抗、方图及传捕特性等系列关键问题,为军事通信天线提供了设计依据并为部队所采用,围绕飞行器上天线的理论与设计问题,陈敬熊从事了电磁波在高速飞行器上绕射的研究,为弹上天线的没计做了系列开创性的工作,在此期间,他提出麦克斯韦尔方程的直接解法,从而简化了麦克斯韦尔方程在各种边界条件下的漏项。

20世纪60年代中期,陈敬熊主持了中国第代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一一红旗号制导雷达天线的研制工作,仿制完成后,发现天线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产品不符合要求,他为此做了理论分析,并在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配合下,得出了系统误差是由于“二次本征模”干扰这一结论,他通过改进工艺设计抑制了“二次本征摸”,这项关键问题的解决,不仅使当时十多个即将报废的天线起死回生,减少了中国的损失,也为大批量生产高性能天线提供了技术保证,满足了部队的战备急需。

20世纪70年代,陈敬熊参加了天津“715”相控阵雷达会战,负责“102”相控阵达技术抓总,在相控阵天线的研究中,他从麦克斯韦尔方程出发推导出整套天线输入阻抗随扫描角变化的计算公式,并从理论上弄清了相控阵天线产生盲区的机理是由于天线的输入电导为零所致,而不是Oliner等人提出造成盲区是由于天线的输入电纳为无限大造成的,这项成果为以后的相控阵天线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0世纪80年代,陈敬熊从事微带天线的研究,做了一系列基础性的理论工作,在设计卫星通信地面站天线中提出了一整套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降低天线旁瓣的公式,同时还将Shannon采样公式应用于天线方向图的计算,其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方法,在探地冲击雷达的研究中,根据电磁场理论提出了种提高目标信噪比的方法,使对地目标探测的效果有了提高。

学术专著

据2020年4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陈敬熊有198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电磁理论中的直接法与积分方程法》专著一本,曾在墨尼赫国际博览会展出。

科研获奖

获奖年份

获奖项目名称

奖项名称

1979年

相控阵天线产生盲区的机理是由于天线的输入电导为零所致

国防科工委重大科研成果二等奖

1985年

地空导弹制导雷达设计的天线系统误差关键技术

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陈敬熊人才培养

教材编写

陈敬熊在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讲授“电磁波理论”时,因为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陈敬熊自己动手编写了《电磁波理论》。

教育理念

陈敬熊认为,要让年轻人尽快成长起来,可以通过“传帮带”的方法解决,于是他开始在二分院倡导并实践“师傅带徒弟”的方法,他鼓励有技术基础的徒弟勇于实践,对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的则手把手的教。

陈敬熊对低年级的同学提出了高要求,勉励他们要夯实数理基础,透彻理解物理概念,对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寄了殷切的希望,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尝试新方法,陈敬熊还告诫同学们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勇于思考,勇于反驳。

陈敬熊荣誉表彰

年份

荣誉称号

1991年7月

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发放)

1995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10月

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卓越贡献奖”

社会任职

陈敬熊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电子学报》《航空学报》编委,中国电子学会理事。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出生在宁波商贾之家的陈敬熊自小就是个聪明孩子,父亲陈葆珊没有像很多宁波人那样让孩子“学以致商”,而是将子女带到上海,让他们“好好读书,掌握本领,将来靠自己的本事吃饭。”

晚年生活

陈敬熊的晚年生活可谓多彩,他喜欢养花,但他家离花鸟市场较远,来回不便,单位同事知道他有这一“癖好”,来看望他时,就会带上几盆,时间一长,阳台上的花就多了起来,如同一个小型苗圃,他喜欢春兰、蝴蝶兰之类的兰科植物,少说也有五六盆。为了养好这些花草,陈敬熊不仅自己琢磨,还向单位大院里的园丁讨教经验。闲来无事,看着这些争奇斗艳的绿叶红花,是陈敬熊晚年的一大乐趣。陈敬熊还喜欢优雅抒情的歌曲,是“金嗓子”周璇和“一代歌后”邓丽君的粉丝,尤其是邓丽君的《日君再来》,更是让陈敬熊的眼前浮现出中学时期师生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那段峥嵘岁月,陈敬熊爱吃鱼,也爱烹制鱼。

相濡以沫的夫妻生活

1955年,陈敬熊与夫人常菊芳喜结连理,一直以来,举案齐眉,相濡以沫,哪怕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是相互扶持,不离不弃。曾有人问陈敬熊:“这么多年来,您和夫人的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一些不愉快的事?”陈敬熊回答:“可以这样讲,基本上没有,至少我对这样的事没有一点印象。我这个人脾气比较急躁,但她的性情很温和,我们互相谅解,所以争吵是从来没有的,更不用说动手,最多是开开玩笑,那样倒是有的。”

人物评价

陈敬熊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科学和航天事业竭尽所能发挥作用,正应了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民网评)

陈敬熊院士是中国著名电磁场理论和天线设计专家,是中国制导雷达天线设计早期开拓代表人物之一,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侯萍梅评)

陈敬熊院士在学术上卓有成就,是学界楷模;在思想上追求进步,是党员典范;在工作中甘为人梯,是引路良师。我们一定要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弘扬航天精神,传承奋斗品格。(航天科工二院党委书记马杰)

标签: 陈敬熊

更多文章

  • 毛用泽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毛用泽

    毛用泽(1930年9月1日—2022年3月6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核技术应用专家,少将军衔,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防化研究院研究员。1949年就读于交通大学化工系,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进修核物理,1954年结业;1955年进入防化研究所工作,先

  • 戴永年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戴永年

    戴永年(1929年2月9日-2022年1月27日),男,汉族,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云南省通海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有色金属真空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1948年,戴永年加入“云南民主青年同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云南大

  • 潘自强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潘自强

    潘自强(1936年6月1日-2022年1月19日),湖南益阳人,北京大学毕业,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专家,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潘自强于1957年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后进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工作;1997年当选为

  • 陈念念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陈念念

    陈念念(1941年10月4日-2021年12月21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吴兴县,核材料与核燃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研究员。曾任中核集团公司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核学会理事,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科技委主任、研究员。1964年陈念念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后进入二

  • 叶可明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叶可明

    叶可明(1937年3月28日-2021年10月5日),出生于上海市,建筑工程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叶可明于1956年从苏州建筑工程学校毕业;1962年从同济大学毕业;历任上海市建筑工程局所属公司技术员、技术科长、工程师、总工程师、公司

  • 李正名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正名

    李正名(1931年1月2日-2021年10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有机化学与农药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49年李正名进入美国埃斯金大学化学专业学习;1953年从美国埃斯金大学毕业后回到中国,进入南开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跟随杨石先教授就

  • 姜景山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姜景山

    姜景山(1936年2月8日-2021年6月27日),男,朝鲜族,出生于吉林省龙井市,中国微波遥感及航天信息工程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学位委员会主席,

  • 黄熙龄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黄熙龄

    黄熙龄(1927年4月24日-2021年6月16日),男,湖北钟祥人,地基基础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顾问总工程师。黄熙龄从事地基计算、处理、土的性质与基础工程等的专题研究,以及参加重大工程的设计施工或咨询等工作。1949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土木系。1955年

  • 陈清如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陈清如

    陈清如(1926年12月3日-2021年5月26日),男,汉族,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利用与化学工程系选矿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清如是著名的矿物加工专家、教育家,矿物加工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选矿理论与技术研究。195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

  • 袁隆平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