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张子仪

张子仪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342 更新时间:2024/1/4 6:36:24

张子仪(1925年3月4日-2022年3月23日),男,汉族,山西省临猗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畜牧学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3年—1945年,张子仪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学习;1948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1952年,获得日本京都大学动物营养学博士学位;1952年—1957年,回到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担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系饲料组长;1980年—2010年,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学委会主任;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工作。张子仪长期致力于饲料资源开发、国家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及动物营养学研究。2022年3月23日,张子仪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基本资料

名:张子仪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25年3月4日

逝世日期:2022年3月23日

毕业院校:日本京都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

籍贯:山西省临猗县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925年3月4日,张子仪出生,山西省临猗县人。

1943年3月—1945年3月,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学习。

1945年4月—1948年3月,在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48年3月—1952年8月,在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畜产学科动物营养专业学习,毕业后获得动物营养学博士学位。

1952年10月—1957年7月,回到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担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系饲料组长。

1980年1月—2010年1月,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学委会主任。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2010年1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工作。

2022年3月23日,著名动物营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子仪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48—1952年,张子仪在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研究生院攻读反刍动物营养学,当时日本滋贺县武奈岳南麓出现的耕牛“异嗜厌食症”,一度被误诊为“氟中毒”,张子仪通过微量元素钴对瘤胃微生物放线菌的消长规律分析之后,排除了“氟中毒”说,认定该病可能是由于缺乏钴而引起的恶性贫血症。反刍动物的钴缺乏症在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动物营养学界尚属前沿性课题,在日本发生的情况是继澳大利亚和美国夏威夷等地之后的新病例,也是颇具“挑战性”的科研项目,他深入农户调查,与当地农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当获悉有耕牛相继发病,他及时配制钴剂,奔赴现场诊救,使大批耕牛康复。

1954—1955年,张子仪蹲点跑面,奔波于晋、鲁、豫之间,主持推广收获后玉米秸秆青贮技术,解决了部分农区冬春耕牛青黄不接时的饲草问题,在各种媒体大量宣传用砻糠(稻壳)喂猪效果好的社会背景下,他接受农业部和粮食部下达的任务,在媒体报道“砻糠喂猪效果最好”的浙江某县农场现场领导工作组进行严格的饲养试验,并经过京、浙两地农科所协作进行了为期2两年的各种消化和饲养试验,证实:“用稻壳喂猪不仅无饲用价值,而且成本高,喂得越多,长得越慢。”

1958年,张子仪主持了中国国产饲料资源普查及开发利用项目,他受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所领导的委托,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首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座谈会,首次统一了饲料样品采集《暂行饲料分析方法》及有关执行方案,翌年在中国出版了第一部《国产饲料营养成分表》。

1962年到1966年,张子仪主要从事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的研究,对经典评定方法存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挑战。

1966年至1976年,张子仪利用算盘、巴罗表等传统手段,整理、勘校、筛选印发了《国产饲料营养成分表》,供中国同行参考。

1976年,张子仪在乌兰县宗务隆公社筹建集体猪场,推广科学养猪,在该公社建成了猪、肥、粮良性循环的示范猪场,为当地市场供应鲜肉。

1979年,张子仪通过“六五”期间农业部重点攻关项目开展全国大协作,及时地补充、更新并出版了《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

1983年,张子仪主持了国务院大型集成线路及电子计算技术兴办公室下达的“饲料数据库及优化猪鸡饲料配方软件开发”的任务,经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原情报所和计算中心联合攻关,动了中国饲料数据库情报网中心的全国性协作网建设。

1986年—1990年,张子仪争取到了国家攻关项目“饲料原料标准及监测技术”及“中国饲料数据库”任务,在中国31个协作单位的理解与支持下,从采样、制样、描述到测试方法、数据处理全部按计算机技术要求标准化,项目验收时,既完成了内贸部下达的国家攻关项目任务,又将新的科研参数补充到原饲料数据库中,使库存整体信息质量得到了更新换代,实现了饲料营养研究成果信息的现代化管理。

20世纪末,张子仪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软件,根据国际饲料分类法原则,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中国饲料分类法及编码系统”。针对中国规模养殖业中长期被忽视的“应激”问题,他提出了一系列根治的策略与建议,他认为,规模健康养殖应在查明“应激源”研究方面加强力度,破译“兽语”、“鸟语”,通过建立应激预警系统,减缓乃至消除“应激源”是根治“应激”之上策。他提出了疫病防治要从“防重于治”到“防养并举”“养重于防”打“持久战”的观点。在中国国内首次设计建成了系统研究“应激源”的第四代“畜禽代谢人工气候舱”,对农牧结合问题他也提出了要从“有啥喂啥”到“种啥喂啥”向“喂啥种啥”过渡的循环经济观。

学术论著

截至2006年9月,张子仪出版著作20部,发表论文约270篇。

科研获奖

截至2014年11月,张子仪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约20项(主持15项)。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张子仪勉励科技工作者应当甘于寂寞,淡薄名利,知难而进,勇于探索,要求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德、勤、技”等方面多下功夫,做一名有理想、精专业、严以律己、宽厚待人的青年,要再接再励,迎接挑战,用中国人自己的思维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

张子仪认为,“隔着代沟的交流”中的代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阅历,每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年纪都应该保持好奇的心态,对事物要有一种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态度。

张子仪认为,对于历史,我们要去回顾与反思,去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张子仪认为,作为年轻人要勇于承担历史的责任,要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即“如果我每天都去学习、每天都有反思、每天都得到新的知识,那么我每天就都有进步,这个就是现在创新的含义”。他鼓励学生们要抓住学习的机会,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智力,不断地丰富自己,不断地创新,还鼓励学生们要把自己纳入一个新的整体和社会,不断的创新与思考。

讲座报告

2006年9月22日上午,张子仪在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大楼四楼报告厅作了题为《从创新谈我国畜牧科学研究工作的历史任务》的报告。

2018年5月18日,兰州牧药所邀请张子仪莅临研究所调研并为广大科技人员作了以《以史为鉴,再接再厉,迎接挑战》为题的学术报告。

荣誉表彰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张子仪的父亲是前清进士,张子仪幼年受儒家思想教育颇深,古文底子很好,张子仪16岁即赴日本读书。

养生之道

张子仪的养生之道是顺其自然,不刻意去琢磨什么,什么名呀利呀,不想,吃东西时,不求多,但要“杂”,张子仪主张人要吃“杂”一些,每天不应少于30种食物。

社会任职

张子仪曾兼任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务委员会委员(1988年4年—1998年3年),青海省人大代表(1977年1—1979年12月),曾兼任国家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顾问,动物营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动物营养学报》副主编、主编、名誉主编、顾问,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秘书长、副会长、名誉会长、顾问,《中国农业科学》编委、顾问,《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中国农学会计算及应用分会顾问,中国自动化学会农业专家系统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人物评价

张子仪院士德高望重,在动物营养领域赫赫有名,为中国畜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评)

在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每当提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子仪,人们的敬佩之情都会油然而生,作为中国饲料营养科学的领军者和中国饲料工业及现代化养殖业的主要铺路人之一,张子仪平易近人、为人厚道、生活俭朴、助人为乐,他广学博览,十分注重自身的知识结构改造,特别强调老人要警惕“好为人师”、“倚老卖老”的经验主义,要经常自我反省,不断否定自我,“蜡炬成灰,犹可护花”,“废物利用”是他作为资深专家的座右铭,他始终坚持严谨、精准的工作信条,对农业科研事业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为中国动物营养学科的发展及饲料工业的兴盛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彰显出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崇高学者风范。(《中国农村科技》评)

标签: 张子仪

更多文章

  • 陈敬熊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陈敬熊

    陈敬熊(1921年10月16日-2022年3月16日),男,汉族,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中国工程院院士,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第一代航天人。1947年,陈敬熊本科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50年,获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1952年,在北京邮电部研究所工作;1

  • 毛用泽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毛用泽

    毛用泽(1930年9月1日—2022年3月6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核技术应用专家,少将军衔,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防化研究院研究员。1949年就读于交通大学化工系,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进修核物理,1954年结业;1955年进入防化研究所工作,先

  • 戴永年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戴永年

    戴永年(1929年2月9日-2022年1月27日),男,汉族,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云南省通海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有色金属真空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1948年,戴永年加入“云南民主青年同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云南大

  • 潘自强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潘自强

    潘自强(1936年6月1日-2022年1月19日),湖南益阳人,北京大学毕业,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专家,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潘自强于1957年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后进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工作;1997年当选为

  • 陈念念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陈念念

    陈念念(1941年10月4日-2021年12月21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吴兴县,核材料与核燃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研究员。曾任中核集团公司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核学会理事,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科技委主任、研究员。1964年陈念念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后进入二

  • 叶可明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叶可明

    叶可明(1937年3月28日-2021年10月5日),出生于上海市,建筑工程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叶可明于1956年从苏州建筑工程学校毕业;1962年从同济大学毕业;历任上海市建筑工程局所属公司技术员、技术科长、工程师、总工程师、公司

  • 李正名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正名

    李正名(1931年1月2日-2021年10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有机化学与农药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49年李正名进入美国埃斯金大学化学专业学习;1953年从美国埃斯金大学毕业后回到中国,进入南开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跟随杨石先教授就

  • 姜景山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姜景山

    姜景山(1936年2月8日-2021年6月27日),男,朝鲜族,出生于吉林省龙井市,中国微波遥感及航天信息工程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学位委员会主席,

  • 黄熙龄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黄熙龄

    黄熙龄(1927年4月24日-2021年6月16日),男,湖北钟祥人,地基基础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顾问总工程师。黄熙龄从事地基计算、处理、土的性质与基础工程等的专题研究,以及参加重大工程的设计施工或咨询等工作。1949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土木系。1955年

  • 陈清如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陈清如

    陈清如(1926年12月3日-2021年5月26日),男,汉族,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利用与化学工程系选矿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清如是著名的矿物加工专家、教育家,矿物加工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选矿理论与技术研究。195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