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姜培学

姜培学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516 更新时间:2024/1/16 15:24:26

姜培学,男,汉族,196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党委委、副校长、教授,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姜培学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现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同年10月公派到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热能动力系攻读博士学位(Ph.D.)。1991年2月学成回到中国,在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做博士后,1993年起在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任教,1997年被晋升为教授,1998年至2000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工学院做访问学者。202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姜培学长期从事低碳能源与空天动力领域中极端条件热质传递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的研究。2020年11月24日,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

基本资料

名:姜培学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64年9月

毕业院校: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

学位/学历:博士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0年)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年)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

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81年9月至1986年7月,就读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燃气轮机本科专业。

1986年10月至1991年2月,在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热能动力系攻读工程热物理博士(Ph.D)学位。

1991年2月至1993年4月,在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3年4月至1993年11月,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讲师。

1993年11月至1997年7月,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副教授。

1994年9月至月1997年6月,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副主任。

1997年7月,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

1998年9月至1999年8月,担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工学院访问学者。

1999年9月至2000年1月,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0年2月至2001年8月,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代所长。

2001年9月,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

2002年9月至2008年6月,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党委书记。

2006年,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8年5月至2014年4月,任清华大学科研院常务副院长。

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2015年6月至2015年7月,任日本东京大学特任教授。

2017年7月,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主任。

2017年11月,任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主任。

2020年12月,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

2021年8月1日,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11月18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2022年9月,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党委常委。

职务任免

2022年9月30日下午,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姜培学当选清华大学第十五届党委常委。

主要成就

姜培学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姜培学主要从事复杂条件下热质传递与热系统研究;研究方包括:多孔介质中对流换热、微/纳尺度热传递、超临界压力流体对流换热、强化换热与紧凑式换热器、发汗却与气膜冷却、喷雾冷却、超临界压力碳氢燃料换热与热裂解、高热流密度表面热防护、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及干热岩热能/页岩气开发利用技术中的基础热科学问题、综合利用太阳能及空气源/地源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热水与制冷系统、高温太阳能热发电等。系统研究了多孔结构、微纳尺度、强变物性和高超声速等极端条件下热质传递规律,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

1、深入研究并揭示了多孔介质与微/纳结构中热传递机理:揭示出不同尺度和结构的多孔介质中流动与换热机理,发展了多孔介质中对流换热局部非热平衡换热理论,建立了反映界面效应的纳米多孔结构物性模型,提出调控孔隙率的思想、构建并研发了微型多孔换热器和常孔隙率微板翅结构。

2、揭示了单组份和多相多组份超临界压力流体流动与换热机理及超临界压力流体喷射流动机理、发展并提出了新型跨临界制冷与动力循环系统:发现除了热加速外,细/微管道中超临界流体的压力变化引起的流动加速也会抑制湍流换热,并提出新的无量纲准则。采用平面扭转结构产生的离心力与浮升力的协同作用,有效抑制了换热恶化并强化换热。深入研究了超临界压力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换热规律,发现微多孔中CO2析出气泡的合并现象。发明了太阳能辅助土壤源和空气源的跨临界CO2热泵系统、深层干热岩地热与太阳能混合发电系统与方法。

3、提出超常条件下高温部件主动冷却新方法、发明了高效可靠的新型热防护技术:揭示出激波对超声速发散和气膜冷却的破坏机理和有效抑制方法,获得超声速高温气流中壁面的发散和气膜冷却规律。提出超临界压力流体喷射冷却方法、微/纳米混合结构强化喷雾冷却方法,深入揭示了其机理与规律。为高温部件的热防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4、与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开展了广泛的科研合作。

科研获奖

据2020年8月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官网显示,姜培学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授权发明专利23项。

年份

项目名称

获奖级别

排名

1996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二等奖

2

2006

烧结与非烧结多孔结构及微细板翅中的对流换热规律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

2012

多孔介质与微/纳结构中热传递规律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

2014

多孔介质与微/纳结构中热传递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

2017

高超声速飞行器高温结构主动冷却热防护与热测量技术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1

2021

航天飞行器极端条件下主动热防护关键技术及应用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1

参考资料:

学术著作

据2020年8月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官网显示,姜培学参编《热工手册》(2002年,机械工业出版社)、《换热器》(第二版)(第八篇第六章(微型换热器),2013年1月,中国石化出版社)、《中国电力百科全书》(第三版)《火力发电卷》《热工学基础分支》副主编(2014年,中国电力出版社)。

发表论文

据2020年8月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官网显示,姜培学发表学术期刊论文约300篇,SCI检索130篇、EI检索170余篇;论文总引用3500余次,SCI他引1600余次;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

姜培学人才培养

培养理念

姜培学在一线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白主学习的本领,锻炼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帮助青年人尽快在思想上成熟起来。姜培学曾说:“每次给学生讲课,看到他们求知若渴的样子,我都很投入。一方面认真备课、不断丰富和补充我的教学课件;另一方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姜培学推崇的名言是:“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在那崎岖的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培养成果

2010年,姜培学被评选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热工学》带头人。此外他还是清华大学国家级和北京市精品课负责人。

截至2020年3月,姜培学先后培养了56名博士和硕士,指导博士后15名。

姜培学荣誉表彰

获奖时间

荣誉称号

1994年

IET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

1997年

首届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奖

2001年

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2001年

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2002年、2004年

清华大学第五届、第七届“良师益友”

2005年

第八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

2010年

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

2010年

政府特殊津贴

2010年

第六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11年

清华大学先进集体(负责人)

2011年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工作“先进集体”(负责人)和“先进个人”

2011年

北京市教育先锋先进集体(负责人)

2017年

清华大学杰出博士后校友奖

2019年11月

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20年11月24日

全国先进工作者

2021年11月18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参考资料:

社会任职

任职单位

担任职务

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任

CO2资源利用与减排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主任

CO2资源利用与减排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主任

清华大学第七届~第十届学术委员会

委员

ExperimentalHeatTransfer期刊

顾问编委

HeatTransfer—AsianResearch期刊

顾问编委

Petroleum期刊

编委

MPEIBulletin期刊

编委

《推进技术》

副主编

《工程热物理学报》

编委

《石油化工设备》第五届编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科学基金》期刊第六届编委会

编委

国家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可再生能源技术主题

专家

国家“十三五”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专家组

专家组成员

第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能源与交通学部

委员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常务理事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可再生能源分会

常务理事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第3-5届换热器委员会

副主任

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委员

兰州传热与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技术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委员

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委员

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委员

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委员

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

委员

国家地热能中心技术委员会

委员

国家能源局能源行业地热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委员

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一届热交换器分技术委员会

委员兼副秘书长

亚洲热科学与工程联合会学术委员会

委员

第十六届国际传热大会(IHTC-16)执行委员会

副主席

北京国际传热会议(ISHT9)

主席

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七届理事会

理事

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咨询专家组

专家组成员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姜培学基本功扎实,成绩优秀,加上清华学生勤奋刻苦、善于学习、能力较强,诚恳友善的作风,使得他在留学期间得到很高的评价。在师长、学生和朋友眼里,姜培学教授尊重和理解他人,待人真诚,与人为善,认真投入,勤奋严谨。(清华MBA教育中心校友总监于红蕾评)

姜培学为中国热质传递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人才培养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清华大学工会评)

标签: 姜培学

更多文章

  • 姜中宏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姜中宏

    姜中宏,1930年8月7日出生于广东台山,原籍广东广州,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姜中宏长期从事光学材料、激光玻璃材料领域研究。中文名:姜中宏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广东台山出生日期:1930年8月7日职业:教育科研

  • 金红光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金红光

    金红光,男,朝鲜族,1957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工程热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1982年金红光毕业于东北电力学院;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获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入选中国科

  • 赖远明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赖远明

    赖远明,男,汉族,1962年8月16日生于江西龙南,寒区工程、土木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原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赖远明于1983年毕业于江西理工大学;1986年在兰州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9

  • 李东旭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东旭

    李东旭,女,1956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航天器振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东旭于1981年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技术系毕业;1989年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201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

  • 李述汤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述汤

    李述汤,生于1947年1月,中国香港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国际著名科学家,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FUNSOM)院长、纳米科学技术学院(CNST)院长、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NANO-CIC)主任、澳门科技大学澳门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MIMSE)院

  • 李依依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依依

    李依依,女,1933年10月出生于北京,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中国低温及核结构材料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7年李依依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毕业后进入辽宁本溪钢铁厂工作;1983年受聘为国际深冷材料学会理事;1990年担任

  • 李应红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李应红

    李应红,1963年1月5日出生于重庆市奉节县,航空推进理论与工程专家,专业技术一级,专业技术少将军衔,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航空等离子体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飞机推进系统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应红于1983年从空军工程学院航空机械工

  • 林皋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林皋

    林皋,1929年1月2日生于江西南昌,中国科学院院士,水利工程及地震工程专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林皋于1951年在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1954年大连工学院水能利用研究班毕业;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皋长期从事水工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水坝抗震理论和模型实验技术、地下结构抗震分析和

  • 刘宝镛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宝镛

    刘宝镛,1936年1月13日出生于天津,导弹总体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研究员。刘宝镛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同年任职于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1981年任二院四部副主任;1986年主持第二代战略武器的研制工作;1987年起任国家某重点型号工程

  • 刘昌胜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昌胜

    刘昌胜,男,1967年6月出生于湖北大冶,生物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1989年刘昌胜从湖北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1992年获得华东化工学院硕士学位;1993年至1999年在华东理工大学技物所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