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曾融生

曾融生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830 更新时间:2024/1/16 1:26:50

曾融生(1924年8月16日-2019年10月22日),男,祖籍福建平潭,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县,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1958年开始在青海、甘肃首先发现地震记录图中大角度反射地震波,并应用面波相速度来研究地壳构造,提出了地壳的分区。著有《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一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19年10月22日,曾融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曾融生在中国首次应用地震面波的相速度来研究地壳构造,发现1974年5月云南昭通大震的多重性,从而对大地震的破裂过程有了新的认识。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提出性盆地盆地中强震发生的统一动力学模式,以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新模式。

基本资料

名:曾融生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福建福清

出生日期:1924年8月16日

逝世日期:2019年10月22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厦门大学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

人物生平

曾融生祖籍福建平潭,1924年8月16日出生于福建福清。父亲曾文基是美以美基督教会牧师。曾融生先在平潭读小学、初中,1937年转学福清龙田融美初中,1938年考入福州英华中学。高一结束后在福清龙田融美附属小学教书,1940年回到英华中学继续学业。1942年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厦门大学数理系学习。

1946年于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由于学习成绩突出,拿过两年陈嘉庚奖学金,同年留校做数理系助教。

1947年,曾融生进入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做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教授助手。当时顾功叙正在利用中国境内观测的重力加速度资料进行重力均衡的研究,曾融生帮助顾功叙做计算分析工作。1949年,顾功叙和曾融生联名发表了题为《中国境内208处重力加速度测点之海陆均衡变差》的论文。

1950年,南京建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曾融生在该所傅承义和顾功叙领导下从事地球物理勘探工作。曾在湖北大冶尖林山发现磁异,并建议钻井证实,地质部总工程师谢家荣与苏联专家采纳其建议,发现了富铁矿层。

1953年,曾融生主要从事电阻率仪器的改进实验研究。因进口电阻率仪器过于笨重,操作不便,拟用电子线路改进电阻率仪器。经过反复实验研究,获得成功,并发表了题为《真空管的电阻率探矿仪》的论文。

1953—1954年,协助傅承义创办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教研室,举办物探短训班,主要负责实验室建设工作。1954年在《地球物理学报》杂志发表《真空管地电阻探矿仪》论文,阐述了电阻探矿仪的技术改进,这是曾融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同年,与爱云结婚,戴爱云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后成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学家。与曾融生一同列入《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

1956年,曾融生随傅承义到北京大学组建固体地球物理教研室,并讲授地球物理勘探课程。

1957年,武汉大学地球物理专业的学生全部转入北京大学学习。同年,曾融生升任副研究员。

1958年,地球物理研究所通过了由曾融生主持的柴达木勘探地壳构造研究的计划。在石油工业部的支持下,柴达木盆地的低频地震测深试验拉开序幕。

1960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组建地壳物理研究室,顾功叙副所长兼室主任,曾融生主持室内常务工作。他根据地壳物理的研究方,组建了地壳深部探测、高温高压和模拟实验,利用天然地震研究地球深部构造及重力等研究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65—1966年,曾融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授地壳物理课程。1965年,地球物理研究所在昆明成立工作站,曾融生随研究室迁往昆明。半年后,地球物理研究所昆明工作站改为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他担任第一研究室(地震研究室)主任和第三研究室(地壳物理研究室)主任。

1978年,国家根据地震事业发展的需要,将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分成两部分,与地震有关的研究室划归国家地震局。曾融生担任中国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深部构造研究室的室主任,从事深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领域的科学研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2年,成立曾融生任组长的“深地震测深技术协调小组”。在随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协调小组转战南北,在华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完成了近4万公里深地震测深剖面的探测。

1984年,出版《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系统论述了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和合作者根据华北地震测深的资料,发现地幔顶部另有一个界面,它和莫霍界面同为高速薄层。深入研究唐山和华北盆地及唐山震源区的深部构造,提出张性盆地和盆地内震源的统一动力学模式。承担中美合作的青藏高原深部探测任务,提出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及青藏高原物质向东流动的新模式。

2004年8月15日,地球所3楼报告厅,举行了曾融生80寿辰庆贺活动暨中国大陆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陈运泰、胡聿贤等院士到场向曾融生表示祝贺。

2019年10月22日14时,我国著名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二、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原国科联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全国委员会深部构造工作组组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融生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主要成就

曾融生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曾融生在中国首先应用地震面波的相速度研究地壳构造,提出地壳的分区。发现1974年5月云南昭通大地震的多重性。1984年出版《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与合作者发现华北地幔顶部另有一个界面,和莫霍界面同为薄层顶面。深入研究唐山和华北盆地以及唐山震源区的深部构造,提出张性盆地和盆地中震源的统一动力学模式。1990年后,承担中美合作的青藏高原深部探测任务,并提出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它也适用于其他的陆—陆碰撞带。又着力研究大陆岩石圈构造和地震成因等问题,其论文《唐山震区的岩石圈构造及伸张盆地的动力学过程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1年他被载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有成就的人》(Menofachievement,第15版),同年美国传记协会也将他收入到《世界5000名人录》(5000personalitiesoftheworld,第3版)中。

●深部构造研究

曾融生院士是中国地球深部构造研究工作的开创者。

对人工折射地震方法的研究

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石油工业部的支持下,利用由前苏联引进的低频(频率小于10赫兹)地震方法和技术探测柴达木盆地很深的基岩界面。曾融生主持这项工作,并取得十分可喜的成果。他和同事从地震波的理论出发,详细分析了所获得的极强的续至波的性质,鉴定出不同类型的震相。其中包括:①基岩界面的首波;②地壳内高速夹层所产生的首波和回折波;③莫霍界面的反射波;④不同类型的多次波等。他们首次测定了柴达木盆地基岩界面的深度和起伏,解决了柴达木盆地的一个难题。

1978年以后,曾融生主持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的深部构造研究工作。研制出新一代的模拟地震测深仪器。

1990年,曾融生等完成了中国大陆莫霍界面深度图的编制,并对中国大陆构造作了阐释。

对天然地震波与深部构造的研究

曾融生在1965年发表了《中国境内Rayleigh波的相速度》一文,对比了国内不同地区地震台站的瑞利(Rayleigh)面波相速度和相应的速度构造与地壳厚度。这是第一次对全国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和速度构造进行系统的比较。

为适应当代固体地球物理学迅速发展的形势,曾融生自1976年开始广泛收集并系统整理国际最新资料、成果和理论,以及中国地球物理工作者对地球内部研究的新进展,编写成66万字的《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专著,1984年出版。该书全面讨论了有关地球内部的研究方法,重点探讨地球内部结构、组成,并深入研究地球动力及其对地球表面构造的影响,此外还将其他行星的探测结果同地球进行对比。它是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论述固体地球物理理论和应用的重要论著,对地球物理科学研究和教学都有很大影响。

地壳动力学研究

曾融生另一方面的成就是利用深部构造资料对大陆地壳动力学的探讨。

1973年,曾融生根据地壳厚度、重力及地形资料,提出:华北与华南属于两个不同的块体,它们各自已经达到重力均衡状态;它们的标准地壳厚度和密度分布各不相同;它们的地壳厚度和重力的关系可以两个不同方程来表示。

对于1976年发生的唐山地震,曾融生自1980年以来先后对地震测深、反射地震及天然地震的资料进行解释,并连续发表了《从地震折射和反射剖面结果讨论唐山地震成因》(1988)、《华北盆地强震的震源模型兼论强震和盆地成因》(1991)等多篇文章。

曾融生人才培养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1993年至2005年期间,曾融生共培养6名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基本情况如下:

【周民都】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2005年03月01日;授予学位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位论文: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田小波】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2002年12月01日;授予学位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位论文:横向非均匀介质中接收函数的数值模拟与偏移成像研究

【丁志峰】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1999年12月01日;授予学位单位: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位论文:近震层析成像的理论及应用

【吴建平】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1997年10月01日;授予学位单位: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位论文:宽频带数字地震波形反演与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研究

【吴庆举】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1996年05月01日;授予学位单位: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位论文:宽频带远震体波波形反演方法与青藏高原岩石圈速度结构研究

【朱良保】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1993年;授予学位单位: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位论文:Maslov渐近理论地震图

学术论著

专著

序号

作品

年份

出版

作者

1

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

1984

科学出版社

曾融生

2

固体地球物理学论评1991

1992

地震出版社

曾融生主编

3

探索地球内部的奥秘

2002

清华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曾融生,陈运泰编著

4

探索地球内部的奥秘

2004

清华大学出版社

曾融生,陈运泰

期刊论文

[1]KanRongju,HuHongxiang,ZengRongsheng,WalterD.Mooney,ThomasV.McEvilly,CrustalstructureofYunnanProvice,People'sRepublicofChina,fromseismicrefractionprofiles,1986,Science,234,433-437.

[2]Zeng,R.etal.,Three-dimensionalseismicvelocitystructureoftheTibetanPlateauanditseasternneighboringareaswithimplicationstothemodelofcollisionbetweencontinents,1993,ActaSeismologicaSinica,6(2),251-260.

[3]Zeng,R.etal.,SeismicityandfocalmechanisminTibetanPlateauanditsimplicationstolithosphericflow,1993,ActaSeismologicaSinica,6(2),251-287.

[4]Zeng,R.etal.,Onthedynamicsofextensionalbasin,1995,PAGEOPH,145(No.3/4),579-603.

[5]曾融生、丁志峰、吴庆举,喜马拉雅—祁连山地壳构造与大陆-大陆碰撞过程,1998,地球物理学报,41(1),49-60.

[6]曾融生、丁志峰、吴庆举、吴建平,喜马拉雅及南藏的地壳俯冲带─地震学证据,2000,地球物理学报,43(6),780-797.

[7]WangChun-Yong、Rong-ShengZeng、W.D.Mooney、B.R.Hacker,Acrustalmodeloftheultrahigh-pressureDabieShanorogenicbelt,China,derivedfromdeepseismicrefractionprofiling,2000,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105(B5),10,857-10,869.

获奖记录

(以上资料来源)

社会任职

曾融生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二、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理事。曾当选为国际岩石圈计划岩石圈构造和组成委员会委员,可控源地震学国际委员会委员,国际地幔软流圈研究组成员,荷兰《地球动力学》(JournalofGeodynamics)杂志编委等。

标签: 曾融生

更多文章

  • 张嗣瀛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张嗣瀛

    张嗣瀛,(1925年4月5日-2019年10月4日),出生于山东章丘,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8年张嗣瀛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1949年到东北工学院当讲师,历任东北工学院教授、工程力学系主任、自动化研究所所长;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至1959年在前

  • 王补宣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王补宣

    王补宣(1922年2月5日-2019年8月3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热工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开拓者与传热学带头人。1943年王补宣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7年7月赴美留学,1949年获得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硕士学位;1950年回到中国后担任北

  • 章综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章综

    章综(1929年5月16日—2019年8月27日),出生于宜兴宜城镇,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章综于1952年从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至1962年在苏联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铁氧体、铁电体实验室进修;

  • 陈家镛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陈家镛

    陈家镛(1922年2月17日—2019年8月26日),出生于四川省金堂县,湿法冶金学家、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家镛于1943年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47年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留学,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5

  • 卓仁禧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卓仁禧

    卓仁禧(1931年2月12日-2019年8月6日),男,福建厦门市人。高分子化学家。著名化学家、中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历任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开放实验室主任、科技委员会委员、应用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并先后担任中国化学学会

  • 李济生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济生

    李济生(1943年5月31日—2019年7月28日),山东济南人,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技术部总工程师、研究员。1966年李济生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毕业后一直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从事卫星轨道动力学研究和卫星测控工作;1985年当选为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1

  • 孔祥复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孔祥复

    孔祥复(1942年9月4日—2019年6月17日),出生于四川重庆,原籍湖北阳新,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教授。孔祥复1969年毕业于范德堡大学医学院;1971年—1986年任罗氏公司分子生物研究所生化部高级研究员、研究主任;1986年—1998年任美国国立卫生

  • 汤定元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汤定元

    汤定元(1920年5月12日—2019年6月3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物理学家,中国半导体学科和红外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2年汤定元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48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物理系学习,同年转入芝加哥大学物

  • 沈自尹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沈自尹

    沈自尹(1928年3月22日—2019年3月7日),男,浙江宁波人,中西医结合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华山医院中医脏象研究室、中医科、中医教研室主任和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沈自尹于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学系;同年分配至广州岭南医学院工作;1953年8月进入华山医

  • 金国章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金国章

    金国章(1927年6月6日-2019年1月29日),出生于浙江永康,药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2年金国章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