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李济生

李济生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211 更新时间:2024/1/16 12:47:38

济生(1943年5月31日—2019年7月28日),山东济南人,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卫星测控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技术部总工程师、研究员。1966年李济生从南京大学天学系毕业后一直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从事卫星轨道动力学研究和卫星测控工作;1985年当选为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1995年获得首届中国航天基金奖,同年出版专著《人造卫星精密轨道确定》;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获得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9年7月28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76岁。李济生在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研究方面,发现了低轨道三轴稳定卫星姿控动力对卫星轨道的摄动并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提高了定轨精度。建立了中国卫星测控精密定轨系统,满足了中国各型号卫星对定轨精度的要求。专著《人造卫星精密轨道确定》对中国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在卫星测控工程方面,对卫星测控软件系统提出了“模块化自动调度”设计思想,并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测控调度软件和测控计划生成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济生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济南

出生日期:1943年5月31日

逝世日期:2019年7月28日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人造卫星精密轨道确定》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943年5月31日,李济生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

1966年,李济生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力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从事卫星轨道动力学研究和卫星测控工作。

1970年4月24日,李济生参加了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试验任务,任务中主要负责卫星轨道计算工作。

1984年,李济生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进修(至1986年)。

1985年,李济生当选为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

1988年,李济生前往法国马特拉公司(MATRA),合作开发卫星测控软件(至1989年)。

1995年,李济生出版了专著《人造卫星精密轨道确定》。

1997年,李济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9年7月28日,李济生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76岁。

主要成就

李济生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79年,李济生通过对中国发射的低轨道三轴稳定卫星近地点高度逐日升高这一异现象的研究,发现了该类卫星姿态控制动力对卫星轨道的摄动。并根据中国低轨道卫星姿态控制的机制,完成了“三轴稳定卫星姿控动力对其轨道的摄动”课题研究,建立了三轴稳定卫星姿控动力对轨道摄动的动力学模型,填补了中国该项动力学模型的空白,定量地解释了轨道异常变化的原因,提高了定轨精度。

20世纪70年代,对卫星测控应用软件的设计提出了“模块化自动调度”的创新设计思想,并完成了近地卫星自动调度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提高了卫星测控软件的标准化、通用化和自动化水平,大大减轻了软件开发的工作量。1984年开发了“东方红二号”卫星自动调度软件和测控计划生成软件,“东方红二号”卫星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即“331”工程),测控过程复杂。当时,中国只有性能很低的计算机,该软件的成功运行保障了“东方红二号”卫星测控工程的顺利完成,标志着中国已掌握了复杂卫星的测控技术。该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李济生完成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精密轨道确定”课题研究,建立了中国卫星测控精密定轨系统。该系统几乎包括了目前已知的所有影响卫星运动的动力学因素。使用中国卫星测控网的测轨数据,对不同类型的卫星轨道,其定轨精度分别提高了2—10倍;使用中国国外全球激光测距数据计算地球极移坐标,精度达到5.13毫弧秒(约16厘米),该成果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1999年10月14日中国发射的“资源一号”卫星测控任务中,使用该系统定轨,使轨道半长轴确定精度优于3米,远高于总体方案对轨道半长轴确定精度的要求,保证了轨道控制参数计算和卫星轨道控制在轨标校的精度,使“资源一号”卫星轨道控制精度与法国SPOT卫星控制精度相当,为卫轨道控制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起到了保障作用。该系统已成为中国卫星测控任务中最主要的定轨手段,广泛地用于中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太阳同步和低轨道卫星的轨道计算中。该轨道确定系统还成为分析测轨设备误差的有力工具,对发现和校正中国卫星测控设备的误差起到重要作用。

李济生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李济生认为:“科学家最大的追求和贡献就是永无止境的创造。”给年轻人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尽快成长起来。

指导学生

截至2019年7月,李济生亲自培养了2名在职研究生,推荐3名青年同志攻读硕士和博士。荣之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跟李济生从事精密定轨研究,经过几年的磨练,已成为技术带头人。家松从给李济生当助手的第一天起,李济生就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资料毫无保留地交给他,让他在选定科研项目和攻关课题时参考查询。

李济生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92年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5年

首届中国航天基金奖

1997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社会任职

李济生先后担任中国宇航学会第四届飞行器测控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总装备部科技委常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个人生活

1971年4月,李济生的爱人于素珍和岳母带着刚满月的大女儿,从济南回重庆,途经渭南。刚从“实践一号”任务中脱身的李济生,一身疲惫赶到渭南站,到了招待所累得倒头便睡,差点把接站的事也忘了。

大学毕业的于素珍在单位也是技术骨干,为了一家人能有个照应,她几次在重庆帮李济生联系好了工作。可李济生舍不得自己的事业,一直没有调走。

李济生的大女儿出生时,做的是剖腹手术。手术前,是于素珍的姐姐签的字。二女儿出生前,于素珍来到秦岭山下李济生工作的地方,临生前医院的值班医生打电话找到正准备科学试验卫星的李济生,他急火火地拿来了住院备用品,听说还要有两三个小时才能生产后,又乘车返回了机房。

李济生的小女儿出生40天,于素珍的产假就到期了,她把刚40天的小女儿留给李济生抚养,当时正是李济生和同事们进行返回式卫星轨道计算最紧张的时期。白天,他让岳母照看,晚上就由自己照顾,给孩子喂完一次奶,再洗完尿布后,他就趴在床边的桌子上,推导轨道数据公式。

于素珍的母亲一直跟着于素珍一起生活。老太太爱吃甜食,李济生每次出差,都要给老太太带几斤北京桃酥。老太太特别喜欢剪刀,李济生去日本时专门给老太太带了一把东洋剪刀,老太太一直保存了十年。

李济生十分喜欢历史小说,他买了不少,准备将来闲下来的时候看。

人物评价

李济生被称为太空“牧星人”,他以惊人的毅力,挑战双重极限———人的极限和机器的极限,成功地编制出通信卫星测控软件调度程序,圆满地解决了计算机容量小、速度低的难题。(人民网评)

李济生作为中国第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与同事们一道,经过不懈努力,开拓了中国的航天测控技术领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西安交通大学评)

李济生为中国的航天测控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光明网评)

标签: 李济生

更多文章

  • 孔祥复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孔祥复

    孔祥复(1942年9月4日—2019年6月17日),出生于四川重庆,原籍湖北阳新,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教授。孔祥复1969年毕业于范德堡大学医学院;1971年—1986年任罗氏公司分子生物研究所生化部高级研究员、研究主任;1986年—1998年任美国国立卫生

  • 汤定元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汤定元

    汤定元(1920年5月12日—2019年6月3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物理学家,中国半导体学科和红外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2年汤定元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48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物理系学习,同年转入芝加哥大学物

  • 沈自尹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沈自尹

    沈自尹(1928年3月22日—2019年3月7日),男,浙江宁波人,中西医结合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华山医院中医脏象研究室、中医科、中医教研室主任和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沈自尹于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学系;同年分配至广州岭南医学院工作;1953年8月进入华山医

  • 金国章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金国章

    金国章(1927年6月6日-2019年1月29日),出生于浙江永康,药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2年金国章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施教耐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施教耐

    施教耐(1920年11月29日—2018年11月24日),福建晋江人,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0年施教耐从菲律宾中学毕业后回国升学,进入浙江大学生物系学习;1944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50年到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研究

  • 邓起东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邓起东

    邓起东(1938年2月23日—2018年11月6日),出生于湖南双峰,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邓起东于1961年从中南矿冶学院毕业,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78年转至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国家地震局地质所副所长,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陈创天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陈创天

    陈创天(1937年2月18日~2018年10月31日),男,出生于浙江奉化斗门头,材料科学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3年9月,陈创天首次向国外同行报告BBO晶体的非线性光学性能,引起国际激光界的关注。曾获第三世

  • 闵乃本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闵乃本

    闵乃本(1935年8月9日~2018年9月16日),男,江苏如皋人,晶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闵乃本院士1955年9月进入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59年9月留校任教,历任南京大学物理系(物理学

  • 洪朝生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洪朝生

    洪朝生(1920年10月10日—2018年8月19日),男,北京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洪朝生于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4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前往荷兰莱顿大学实验室工作;1952年回中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

  • 马瑾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马瑾

    马瑾(1934年11月27日—2018年8月12日),女,江苏如皋人,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马瑾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58年被国家选拔派往前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所攻读研究生;1962年获得前苏联科学院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