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士新(1929年12月12日—2019年12月6日),出生于江苏盐城,病理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陆士新从大连医学院毕业后被国家选送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医学院内分泌研究所学习;1961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先后担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1978年开始先后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8年至1994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10月主持了第一届国际肿瘤干细胞大会;2019年1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陆士新主要从事肿瘤的化学致癌与癌变原理的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陆士新
外文名:ShixinLu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盐城
出生日期:1929年12月12日
逝世日期:2019年12月6日
毕业院校: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医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51年3月,陆士新进入大连医学院医疗系学习。
1956年7月,陆士新从大连医学院毕业,由于品学兼优,同年8月被国家选送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医学院内分泌研究所学习。
1961年3月,陆士新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医学院内分泌研究所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先后担任实习研究员(1961年11月—1965年10月)、助理研究员(1965年10月—1978年10月)。
1978年10月,陆士新先后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78年10月—1979年1月)、副研究员(1979年1月—1985年)、研究员(1985年—)。
1986年,陆士新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三年23万美元的资助,研究食管癌与亚硝胺类化物的关系。
1988年12月,陆士新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1994年10月),同年担任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合作中心主任。
1997年12月,陆士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10月,陆士新和郑树共同主持了第一届国际肿瘤干细胞大会。
2009年12月26日,陆士新受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学科带头人。
2019年12月6日,陆士新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主要成就
陆士新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陆士新在食管癌的病因研究中证明食管癌高发区居民暴露亚硝胺的量明显高于低发区。从霉变食品中发现一个新的致癌的亚硝胺――N-3-甲基丁基-N-1-甲基丙酮基亚硝胺(MAMBNA)。首次在河南林县人胃液与膳食中分离与鉴定出能特异地诱发动物食管癌的N-甲基-N-苄基亚硝胺(NMBzA)和促癌物――Roussin红甲酯,并首次用NMBzA成功地诱发出人胎儿食管上皮癌,为确立食管癌亚硝胺病因做出了贡献。系统地研究了食管癌组织中癌基因和抗癌基因,并证明环境中的亚硝胺引起人与猴的食管上皮中癌基因与抗癌基因的变化与人食管癌相同。近来又从人食管癌中克隆出4个新的基因片段,其中一个片段已克隆出基因的cDNA全长。
学术论著
截至2010年1月,陆士新在中国国内外杂志共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以下列出代表论文:
陆士新,魏惠娟,李铭新.溴化钠对大鼠甲状腺碘代谢的影响[J].生理学报,1965.
陆士新,李铭新,季川,等.霉变食品中新亚硝胺:N-3-甲基丁基-N-1-甲基丙酮基亚硝胺[J].中国科学,1979(4):73-78.
ShixinLU,MingxinLI,ChuanJI,etal.AnewN-nitrosocompound,N-3-methylbutyl-N-1-methylacetonylnitrosamine,incorn-breadinoculatedwithfungi.[J].ScientiaSinica,1979,22(5):601.
陆士新,王英林,李铭新.真菌对食物中致癌物亚硝胺及其前体物形成的影响[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0.
陆士新,崔小邢,姜伟,等.亚硝胺诱发人胎儿食管上皮癌和人食管癌基因的研究[J].中国肿瘤,1992(12):10-10.
陆士新,罗凤歧,李华川,等.食管癌和癌旁上皮中乳头状瘤病毒的检测[J].中华肿瘤杂志,1995(5):321-324.
陆士新.我国对食管癌研究的贡献[J].首都食品与医药,1998(4):14-15.
LUShixin,LINPeizhong,WANGGuoqing.Comprehensivepreventionandtreatmentforesophagealcancer[J].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99,112(10):918.
陆士新,林培中,王国清,等.食管癌的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1999(9):407-408.
陆士新.肿瘤干细胞及其对肿瘤治疗理念的影响[J].中华肿瘤杂志,2010,32(2):81-83.
承担项目
截至2016年4月,陆士新先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0年1月,陆士新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卫生部级科技成果奖。
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1978年 | 霉变食品中一种新亚硝胺的分离与鉴定 | 全国科技大会奖 |
1988年 | 亚硝胺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1996年 | 亚硝胺诱发人胎儿食管上皮癌和癌基因的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1996年 | 食管癌的防治研究 | 国家”八五”期间十大科技成就奖(排名第一位) |
1982年 | 霉变食品与亚硝胺形成的研究 | 卫生部科技成果奖甲级奖 |
1983年 | 林县人体内、外亚硝胺含量的分析 | 卫生部科技成果奖甲级奖 |
1987年 | 食管癌亚硝胺病因 | 卫生部科技成果奖甲级奖 |
1991年 | 亚硝胺诱发人胎儿食官癌和人食管癌癌基因的研究 | 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
1984年 | “六五”攻关课题:亚硝胺化合物在食管癌病因学中的作用 | 全国科技攻关经验交流会一级奖 |
1989年 | 食管癌高、低发区人群胃液中亚硝胺的分析 | 全国抗癌协会授予二等奖 |
1990年 | 亚硝胺诱发人胎儿食管上皮癌 | 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 |
陆士新人才培养
截至2017年7月,陆士新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郑州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和清华大学一共培养了博士生、硕士生60多名(包括联合指导)。根据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显示,陆士新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学位 |
---|
博士 |
博士 |
硕士 |
博士 |
博士 |
博士 |
硕士 |
博士 |
硕士 |
博士 |
博士 |
硕士 |
博士 |
博士 |
博士 |
硕士 |
博士 |
硕士 |
博士 |
博士 |
博士 |
博士 |
博士 |
硕士 |
硕士 |
博士 |
博士 |
博士 |
硕士 |
博士 |
博士 |
博士 |
博士 |
硕士 |
硕士 |
博士 |
博士 |
博士 |
硕士 |
硕士 |
博士 |
硕士 |
博士 |
硕士 |
博士 |
博士 |
博士 |
硕士 |
博士 |
博士 |
博士 |
博士 |
博士 |
博士 |
博士 |
博士 |
博士 |
博士 |
博士 |
博士 |
陆士新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截至2016年4月,陆士新先后担任世界卫生组织(WHO)中国肿瘤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和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名誉主任委员、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2012年4月他还受聘暨南大学名誉教授以及广州暨南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基地名誉顾问。
人物评价
陆士新是中国恶性肿瘤化学病因及其致癌机理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多年从事肿瘤的化学致癌与癌变原理的研究,在肿瘤学病因的研究中取得开创性成果。(中国科学院评)
陆士新从事肿瘤的化学致癌与癌变原理的研究,在肿瘤化学病因的研究中,作出了一些开创性研究工作,特别是在确定食管癌亚硝胺病因方面,获得突出的科研成果,为食管癌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理论与措施,并丰富了化学致癌的理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