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本濂(1931年10月20日—2000年6月21日),出生于江苏扬州,籍贯安徽合肥,材料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周本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1977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研究员;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6月21日逝世,享年69岁。周本濂主要从事材料热物性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周本濂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扬州
出生日期:1931年10月20日
逝世日期:2000年6月21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籍贯:安徽合肥
人物生平
1931年10月20日,周本濂出生于江苏扬州。
1949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附中六年制部。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1977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1年,赴美国康州大学物理系和材料科学研究所进修深造。
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6月21日,逝世,享年69岁。
主要成就
周本濂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58年,周本濂开始研究材料热物性,建成中国高温热物性测试基地金属所部分。烧蚀过程测热导、移动边界方程解析解和激光脉冲加热-降温法测比热等均有创新。导出非线性各向异性温度场和应力场表达式,对照CT检测,阐明了再入工况下,碳/碳复合材料的热应力损毁机理,为热设计提供了依据。开展材料热物性微观过程理论研究,用自制装置观测性能瞬时变化的动态过程成功测定了薄膜的膨胀性能,为空间站热设计提供了数据。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复合材料的仿生研究探索。
学术论著
截至2000年6月,周本濂共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代表论著有《复合材料的仿生探索》《新型复合材料研究的一些进展》《材料制备中的非平衡过程》《哑铃形碳化硅晶须生长的机理》《ABS持久性抗静电合金》等。
学术交流
科研奖励
截至2000年6月,周本濂共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中科院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发明专利
周本濂人才培养
培养成果
周本濂培养的学生有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刘伍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畅,中国科学院腐蚀与防护研究所研究员高延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付绍云,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周亦胄等。
周本濂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兴趣爱好
周本濂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对唐诗宋词特别喜爱。工作之余,也时常有诗歌、短文发表于报刊。
人物评价
“他(周本濂)为中国材料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对中国科研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材料导报》评)
“周本濂为中国国防军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