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潘际銮

潘际銮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546 更新时间:2024/1/18 5:27:27

际銮(1927年12月24日-2022年4月19日),出生于江西瑞昌,焊接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名誉校长,湘潭大学名誉校长。1944年潘际銮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1946年转入清华大学机械系继续学习;194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就读硕士研究生;1953年硕士毕业后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教师,参与创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焊接专业;1955年返回清华大学机械系,建立焊接教研组,并担任教研组主任,并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78年担任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客座教授、德国汉诺威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系客座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7年担任秦山核电站焊接顾问;1993年出任南昌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02年担任南昌大学名誉校长;2011年担任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潘际銮主要研究内容为:焊接工艺、焊接自动化、焊接电源、可焊性,是中国焊接学科创始人之一,参与创建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批焊接专业。2022年4月19日,潘际銮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基本资料

名:潘际銮

外文名:PanJiluan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瑞昌

出生日期:1927年12月24日

逝世日期:2022年4月19日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Arcweldingcontrol》,《现代弧焊控制》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信仰:共产主义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927年12月24日,潘际銮出生于江西瑞昌的一个书香门第,小学毕业于江西九江滨兴小学,他在云南省高中毕业生会考中获得全省第一名。

1944年8月,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大学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他的专业课物理成绩不及格。

1946年7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撤销,潘际銮转入清华大学机械系继续学习。

1948年8月,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机械系助教。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8月,被清华大学推荐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就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前苏联焊接专家普罗霍洛夫。

1953年8月,硕士毕业后,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教师、焊接教研室主任,参与创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焊接专业。

1955年8月,带领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参加焊接研究生学习的10多名学员返回清华大学,正式建立焊接教研组,并被任命为教研组主任,并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机械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1959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前苏联巴顿焊接研究所学习。

1978年,担任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客座教授、德国汉诺威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系客座教授。同年晋升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并担任清华大学机械系主任(任期至1991年)。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6年,担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焊接系客座教授。同年担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任期至1995年)。

1987年—1991年,在中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担任焊接顾问。

1993年4月,担任南昌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任期至2002年)。

2001年,获得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

2002年12月,担任南昌大学名誉校长。

2007年6月,受聘为南昌职业学院顾问。同年,担任九江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0年,担任云南曲靖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同年,担任新学院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2011年,担任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

2022年4月19日,潘际銮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主要成就

潘际銮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50年代末,潘际銮试验成功板极电渣焊及重型锤锻模堆焊,应用于生产。60年代初试验成功氩弧焊应用于核反应堆制造,完成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套核反应堆焊接工程。继之研究成功中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并对焊接的热裂纹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70年代末研究电弧传感器,首次建立电弧传感器的动、静态物理数学模型,并研制成功具有特色的电弧传感器及自动跟踪系统。80年代研究成功“QH-ARC”焊接电弧控制法,首次提出用电源的多折线外特性,陡升外特性及扫描外特性控制电弧的概念,为焊接电弧的控制及焊接自动化开辟了新的途径。2003年研制成功爬行式弧焊机器人,属国际领先水平。2008年完成了“高速铁路钢轨焊接质量的分析”、“高速铁路钢轨的窄间隙自动电弧焊系统”项目。

研究成果奖励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65年

ZD-30电子束焊机

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国家计委等联合授予的新产品创造二等奖

1984年

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QH-ARC法

国家发明一等奖

1984年

焊接用双激光自动跟踪系统

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2008年

彩图科技百科全书。器与技术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学术论著

截至2010年,潘际銮在中国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中文著作6部,英文著作1部,并获得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2001年)。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07.12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潘际銮院士八十华诞庆贺文集》

潘际銮著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0

《彩图科技百科全书第5卷器与技术》

潘际銮,广仁卷主编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现代弧焊控制》

潘际銮著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5

《机械制造科学(热加工)》

潘际銮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1

《焊接手册》第一卷(工艺与设备)

潘际銮主编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58.11

《焊接中的热裂缝》

潘际銮编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ArcWeldingControl》

潘际銮编

WoodheadPublishingLimited

授权专利

截至2010年,潘际銮获国家专利10余项,美国专利2项。

1.中国专利ZL96211738.2,1997年9月13日,“动态温度场实时检测传感器”(第一发明人)

2.中国专利ZL93119445.8,1996年1月28日,“交流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焊接电弧控制装置”(第一发明人)

3.中国专利NO.ZL93213847.0,1994年“焊接温度场检测装置用传感器(第一发明人)

4.中国专利NO.ZL92244476.5,1993年“空心轴电机驱动的旋转扫描焊炬”(第一发明人)

5.中国专利NO.85100074,1989年“焊接过程中监测工件坡口装配状况的光电传感方法”(第一发明人)

6.美国专利NO.4,628,181,1986年12月9日,“MethodofControllingtheOutputCharacteristicofaWeldingPowerSourceforArcWeldingandElectricCircuittobeUsedforSuchApparatus”(第一发明人)

7.中国专利NO.85100037I,1985年4月1日,“焊接电源外特性控制法,弧焊机及其电路”(第一发明人)

8.中国专利ZL03153663.8,2003年8月19日“永磁履带自主全位置爬行式弧焊机器人控制方法”(第一发明人)

9.美国专利US7,498,542B2,2009年3月3日,“Control,MethodandSystemforaTracklessAutonomousCrawlingAllPositionArcWeldingRobotWithWheelsandPermanentMagnetCaterpillarBelts”(第一发明人)

潘际銮人才培养

潘际銮参与创建中国国内高等院校中第一批焊接专业,长期从事焊接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1年)及三等奖(2001年)。

1993年,潘际銮受江西省政府的邀请,出任新组建的南昌大学校长长达10年,他领导南昌大学克服重重困难,结束了江西省无国家重点学科、无博士学科点的历史。

潘际銮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80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5年

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1985年

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1年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授予科学技术成果奖

1995年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1996年

江西省劳动模范称号

1996年

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0年

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1年

中国焊接学会授予中国焊接最高荣誉奖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尤帝卡分校)名誉教授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7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9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007年

九江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0年

云南曲靖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2010年

新余学院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2011年

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

1981年—1986年

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

1982年—1985年

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材料科学与工程评审组组长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江苏科技大学双聘院士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德国亚琛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客座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山东工业大学等校顾问教授

个人生活

潘际銮年轻的时候一心扑在学习上,大学毕业当了助教,没恋爱过,也没找过女朋友。1950年,年仅19岁的世豫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准备考大学。当时李世豫请自己的老乡帮忙找住处,而这位老乡正好跟潘际銮住在一起,于是两人就认识了。当时潘际銮对李世豫有好感,就主动帮她找住处,帮她补习功课。1950年潘际銮去哈尔滨读研,李世豫留在北京考大学,五年后,潘际銮回到北京,李世豫北大毕业,两人就结婚了。

人物评价

潘际銮为中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奥运前顺利开通做出贡献。(清华大学评)

潘际銮是第一位“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为中国焊接事业做出了开创性成就。(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评)

人物影响

潘际銮院士奖学金

2017年4月25日,“潘际銮院士奖学金”设立仪式在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举行,该奖学金作为清华大学名师奖学金之一,主要鼓励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相关学科领域学习与研究的德才兼备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旨在发扬和传承潘际銮院士的卓越贡献和为人、为学的优良传统,鼓励和支持中国焊接以及相关学科领域优秀人才的培养、学术创新与工程应用。

标签: 潘际銮

更多文章

  • 余国琮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余国琮

    余国琮(1922年11月18日-2022年4月6日),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化学工程专家,致力于化工基础理论研究,长期从事化工分离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天津大学教授、化工学院名誉院长、化学工程研究所名誉所长,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余国琮于1943年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工

  • 文圣常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圣常

    文圣常(1921年11月1日-2022年3月20日),男,生于河南光山,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浪学科的开拓者。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曾任山东海洋学院院长、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世界大洋环流实验(WOCE)中国委员会副主席。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4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47年毕业于美国航空机械学校

  • 朱兆良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兆良

    朱兆良(1932.8.21-2022.1.30),山东青岛人,原籍浙江奉化,土壤农业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兆良于1953年从山东大学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

  • 徐性初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徐性初

    徐性初(1934年1月7日—2022年1月1日),出生于天津,精密机床设计及工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名誉院长。徐性初于1955年从大连工学院毕业后进入机械工业部二局设计处工作,先后担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副总工程师、所长;1988年开始先后担任

  • 吴新智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吴新智

    吴新智(1928年6月2日-2021年12月4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新智于1953年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大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工作;1961年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历任

  • 陈文新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陈文新

    陈文新(1926年9月23日-2021年10月7日),女,湖南省浏阳县人,土壤微生物及细菌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陈文新毕业于武汉大学;1958年,在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获副博士学位;1959年,学成回国后,进入北京农业大学从事教学和农业科研

  • 张涵信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张涵信

    张涵信(1936年1月1日-2021年10月1日),出生于江苏沛县,空气动力学家,专业技术少将军衔,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涵信于1958年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毕业;196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64年担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讲师;1972

  • 黄宏嘉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黄宏嘉

    黄宏嘉(1924年8月5日—2021年9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湖南临澧,微波和光波导学家,微波电子学家,光纤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上海大学教授。黄宏嘉1944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1948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国立交通大学任教;1949年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并获

  • 许厚泽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许厚泽

    许厚泽(1934年5月4日—2021年8月31日),安徽歙县人,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许厚泽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工程系;1955年—1958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1956年—1962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

  • 郑哲敏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郑哲敏

    郑哲敏(1924年10月2日-2021年8月25日),出生于山东济南,浙江鄞县(今宁波市海曙区)人,物理学家、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