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庄巧生

庄巧生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735 更新时间:2024/1/18 21:53:50

庄巧生(1916年8月5日-2022年5月8日),福建省闽侯县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39年毕业于成都金陵大学农艺系获学士学位,1945-1946年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学院学习小麦品质测试技术,1946年10月到北平农业试验场任技正兼麦作研究室主任主持小麦育种课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庄巧生毕生从事小麦育种与遗传研究,主持育成10多个冬小麦优良品种;积极探索改进育种方法,是国内较早倡导使用三交复合杂交的少数育种学家之一,在推动数量遗传学和计算机在中国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及倡导改良小麦加工品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国小麦育种攻关,参加主编《中国小麦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和《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等专著,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与育种事业和繁荣作物科学作出重要贡献。2022年5月8日,庄巧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2022年9月12日,第二届国际小麦大会上,庄巧生被授予小麦研究领域“终身成就奖”。

基本资料

名:庄巧生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16年8月5日

逝世日期:2022年5月8日

毕业院校:金陵大学

职业:小麦遗传育种学家

出生地:福建省闽侯县西南山区

代表作品:中国作物育种方法的新进展

人物生平

1916年8月5日,庄巧生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西南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祖母和母亲在家务农。父亲中等师范毕业后,落脚于荷属苏门答腊的一个荒僻小岛上教小学。

1921年,庄巧生5岁那年,随家迁居南洋,就读于当地华侨创办的民德小学。

1925年,全家回到福州。

1928年1月,他考入福州私立三民中学。为了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他勤奋学习,并因成绩优异免了几个学期的学费。后因学校闹分裂,最后一学期转至私立三山中学毕业。

1934年夏,福建省教育厅公开招考第三届清寒学生大学奖学金,理、工、农、医各仅有1—2个名额,庄巧生决意报考农科,结果以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

1935年1月,庄巧生考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主系农艺,辅系植物。

1937年初夏,当他在齐鲁大学合作农场暑期实习即将结束之际,日本侵略者发动七七事变。11月下旬,南京危在旦夕,学校决定西迁成都华西大学,他便随校紧急转移,一路上冒着敌机狂轰滥炸的危险,还得抓紧时间完成老师预先布置的自修课程,过着流亡学生的生活。

1938年,是他在大学学习的最后一年,他除修完必修课外,以“小麦与黑麦属间杂种一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为选题,搜阅当时所能找到的国外文献,撰写综述性文章以代替毕业论文。这年夏天,他还参加了系里在川西平原开展的水稻单穗选种活动。

1939年2月,他从成都金陵大学农艺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并被授予金钥匙奖。同年3月,经系主任早在半年前的推荐,他来到中央农业实验所设在贵阳工作站报到,在该所技正兼贵州省农业改进所农艺系主任沈骊英先生的领导下,分管小麦品种区域试验。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在主持人授意下,他将系里以前下乡调查资料和所内两年田间试验结果进行整理,写成《贵州之小麦》一文,在中农所专刊第24号上发表(第三作者)。这是有关贵州省小麦生产与科研的第一篇历史文献。

1940年8月,回到成都金陵大学农艺系,给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靳自重教授当助教。

1942年冬,辞去助教工作,应作物育种学家松恩之邀到位于恩施的湖北省农业改进所任技师兼鄂北农场场长。

1944年10月,经戴松恩推荐,庄巧生回到中央农业实验所麦作杂粮系任技士,从事小麦品种改良工作。

1945年7月,赴美国堪萨斯州立学院实习,在制粉工业系学习硬质小麦品质鉴定技术。

1946年8月,庄巧生回到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工作。同年10月庄巧生到北京魏公村附近的白祥庵12号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报到,在这里一待就是60多年。

1952年,他第一次接待苏联专家伊万诺夫。

1954年,庄巧生从西藏回来以后,主攻抗锈育种,在艰难的条件下选出“华北187”等3个品种,其中“华北187”早熟、抗锈、穗大粒大、籽粒外观品质好,但成穗数稍少。从当时大面积生产水平看,只能作为搭配品种种植。后来,他又从“华北187”群系中选出“北京6号”,植株稍矮,茎秆较强,可在中等肥力以上水浇地推广。

1972年,他的课题组以“洛夫林10号”为代表的具有1B/1R易位的“洛类”材料为抗病亲本,与抗寒、早熟、丰产性能好的“有芒红7号”和“有芒白4号”分别杂交。

1983年3月,在他倡议下协作组在陕西陵召开了“全国小麦育种协作攻关第一届学术经验交流会”,在交流信息和更新知识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9年,庄巧生阅读中虎为《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一书撰写的《庄巧生传略》。

2022年5月8日16时32分,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巧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

主要成就

庄巧生科学研究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庄巧生先后育成了“北京8号”和“北京10号”。“北京8号”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华北平原的主栽品种之一,它的选育打破了亲本取材和育成品种地域性的限制。尽管这个品种在北部冬麦区越冬性不够好,但作为早熟、抗条锈病或农艺亲本利用都是可取的。有了它,在北部冬麦区就更便于利用晚熟以至极晚熟的国外“抗源”品种或大穗型品种做亲本,来改进中国小麦品种的抗锈病性和穗部性状,从而开拓了遗传资源利用的广度。

先后育成中苏68、华北187、北京8号、北京10号、12057、丰抗8号、丰抗2号、丰抗13号、北京837、北京841等20多个冬小麦良种并在华北地区推广,取得显著增产效果在育种中不断发掘新抗(病)源,倡导复合杂交以聚合不同来源的有利基因和丰富杂种后代的遗传背景最早把遗传力概念及其在作物育种上的意义介绍到国内,并以国家区域试验品种为材料研究中国北方冬小麦面包烘烤品质,提出品质育种的一些量化指标。

1981年起,庄巧生接受了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的委托,主持“六五”、“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小麦高产、稳产新品种选育及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课题,此外,他还积极倡导材料、经验双交流,开展穿梭育种,并采用各种措施调动参加单位的协作积极性。在他的主持下,协作组群策群力,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六五”攻关任务,而且提前超额实现了“七五”攻关的计划指标,为“八五”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全国科学大会以后,由他主持的本单位冬小麦育种课题,先后获得国家级或部级的奖励5次。

庄巧生主要论著

序号

人员

作品

刊物

时间

1

庄巧生

遗传因子之生理作用.科学世界

科学世界

1942

2

庄巧生,稻冢权次郎

冻前灌水与小麦冻害之研究

农报

1948

3

庄巧生

回交与小麦抗病育种

哈农学报

1950

4

庄巧生

从华北小麦生育情况谈到抗锈品种与育种问题

农业科学通讯

1950

5

庄巧生

简化小麦杂交后代处理方法的几点意见

农业科学通讯

1951

6

庄巧生

环境与小麦的品质

农业科学通讯

1951

7

庄巧生

华北冬小麦抗锈育种取材上的一点意见

农业科学通讯

1951

8

庄巧生

中国作物育种方法的新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1961

社会任职

曾任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第四届理事长,《作物学报》主编,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

获奖记录

所获奖项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结果
1995荣获“何梁何利”奖获奖
1995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获奖
198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
1986获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颁发的“六五”国家科技先进个人奖获奖
1985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获奖
1985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为四化服务先进个人奖获奖
1984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获奖
1984北京市技术改进一等奖获奖
1983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获奖
1978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获奖
1939并膺选为“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被授予“金钥匙”奖获奖
r荣誉称号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结果
2009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获奖
1990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获奖

人物影响

1995年荣获“何梁何利”奖时,便立即将所得奖金10万元港币捐献出来,支持冬小麦育种课题组。分别匹配资金设立了“庄巧生基金”,用以奖励作科所在小麦育种相关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青年科研人员。以此为基础,在全国16个单位支持下,200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设立了“庄巧生小麦奖励基金”,面国内基层,奖励在小麦育种相关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

人物评价

庄院士几十年来在小麦科研育种事业上取得的开创性成就,为中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的卓著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韩长赋评)庄先生胸怀祖国,心系“三农”,执著小麦一生。(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家洋院士评)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和育种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光明网评)

庄巧生毕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带头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遗传育种团队,为我国小麦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来建成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奠定了基础。先后主持育成华北187、北京8号、北京10号、丰抗2号、丰抗8号等为代表的四批共20多个高产抗病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近20年指导育成中麦175和中麦895等10个优质新品种,为解决20世纪60至80年代的小麦锈病、倒伏等问题发挥了带头作用,累计推广约4亿亩。他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国小麦育种攻关,编译多部专著,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与育种事业和繁荣作物科学作出重要贡献。他一直把“要跌打滚爬在麦田中,学会同小麦对话”作为自己从事科学实验的座右铭。

标签: 庄巧生

更多文章

  • 潘际銮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潘际銮

    潘际銮(1927年12月24日-2022年4月19日),出生于江西瑞昌,焊接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名誉校长,湘潭大学名誉校长。1944年潘际銮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1946年转入清华大学机械系继续学习;194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余国琮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余国琮

    余国琮(1922年11月18日-2022年4月6日),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化学工程专家,致力于化工基础理论研究,长期从事化工分离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天津大学教授、化工学院名誉院长、化学工程研究所名誉所长,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余国琮于1943年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工

  • 文圣常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圣常

    文圣常(1921年11月1日-2022年3月20日),男,生于河南光山,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浪学科的开拓者。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曾任山东海洋学院院长、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世界大洋环流实验(WOCE)中国委员会副主席。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4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47年毕业于美国航空机械学校

  • 朱兆良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兆良

    朱兆良(1932.8.21-2022.1.30),山东青岛人,原籍浙江奉化,土壤农业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兆良于1953年从山东大学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

  • 徐性初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徐性初

    徐性初(1934年1月7日—2022年1月1日),出生于天津,精密机床设计及工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名誉院长。徐性初于1955年从大连工学院毕业后进入机械工业部二局设计处工作,先后担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副总工程师、所长;1988年开始先后担任

  • 吴新智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吴新智

    吴新智(1928年6月2日-2021年12月4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新智于1953年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大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工作;1961年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历任

  • 陈文新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陈文新

    陈文新(1926年9月23日-2021年10月7日),女,湖南省浏阳县人,土壤微生物及细菌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陈文新毕业于武汉大学;1958年,在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获副博士学位;1959年,学成回国后,进入北京农业大学从事教学和农业科研

  • 张涵信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张涵信

    张涵信(1936年1月1日-2021年10月1日),出生于江苏沛县,空气动力学家,专业技术少将军衔,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涵信于1958年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毕业;196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64年担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讲师;1972

  • 黄宏嘉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黄宏嘉

    黄宏嘉(1924年8月5日—2021年9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湖南临澧,微波和光波导学家,微波电子学家,光纤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上海大学教授。黄宏嘉1944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1948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国立交通大学任教;1949年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并获

  • 许厚泽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许厚泽

    许厚泽(1934年5月4日—2021年8月31日),安徽歙县人,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许厚泽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工程系;1955年—1958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1956年—1962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