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黄宏嘉

黄宏嘉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966 更新时间:2023/12/21 3:45:23

黄宏嘉(1924年8月5日—2021年9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湖南临澧,微波和光波导学家,微波电子学家,光纤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上海大学教授。黄宏嘉1944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1948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国立交通大学任教;1949年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1956年—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所研究员、微波传输研究室主任;1960年—1964年任教于北方交通大学;1964年—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1979年—1987年任上海科技大学教授、副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9年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学科学院院士;2021年9月22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黄宏嘉长期致力于微波与光纤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等工作。

基本资料

名:黄宏嘉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24年8月5日

逝世日期:2021年9月22日

毕业院校:密西根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籍贯:湖南临澧

人物生平

1924年8月5日,黄宏嘉出生于北京。

1940年—1944年,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4年—1945年,参加中国远征军,担任随军英语翻译。

1946年—1948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国立交通大学任教。

1948年—1949年,就读于美国密西根大学,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56年—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所研究员、微波传输研究室主任。

195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1964年,任教于北方交通大学。

1964年—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研究室主任。

1979年—1987年,任上海科技大学教授、副校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7年,任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

1989年,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学科学院院士。

1994年,任上海大学名誉校长。

2006年,任上海大学终身教授。

2021年9月22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

主要成就

黄宏嘉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黄宏嘉创立了“超模式”概念,取得理论上的突破,使微波与光纤研究的模式耦合理论建立在理想模式、本地模式和超模式的完整理论体系上。他最早研制出了中国的单模光纤;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论证了从微波波导到光波导的发展;完成了理论层面的奠基后,开始着手于应用与实践的探索;1979年,开始单模光纤研究,经过两年的攻关,研制出中国第一根单模光纤;接着,开展了整整三年“单模光纤技术”的研究,完成了一个400兆比特30.7公里的传输系统,这是中国最早的光纤通信系统;20世纪80年代末,从单模光纤转了特种光纤的研究;1997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制出宽带光纤波片。

1979年,黄宏嘉在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光纤研究实验室—波科学研究实验室。

学术论著

截至2021年9月,黄宏嘉先后在《物理学报》《电子学报》《数学学报》等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篇,出版专著6部,代表著作有《微波原理》《耦合模理论》《光波导科学》等,其中部分论著参考如下:

[1]黄宏嘉.远程波导不规则性的普遍理论[J].电子学学报,1962(01):4-20.

[2]黄宏嘉.毫米波段波导传输的一些问题[J].电信科学,1958(2):4.

[3]黄宏嘉.微波强耦合论[J].物理学报,1962(01):27-55.

[4]黄宏嘉.超模式概念及应用[J].应用科学学报,1985,000(002):5-9.

[5]黄宏嘉.光纤与薄膜光波导的本地简正模式[J].电子学报,1980,000(001):22.

[6]郭强,简维廷,黄宏嘉.集成电路可靠性介绍[J].集成电路应用,2008(7):1.

[7]郭强,简维廷,黄宏嘉.集成电路制程可靠性介绍(一)[J].集成电路应用,2009(Z1):51-52.

[8]黄宏嘉.从微波到光[J].电子学报,1979(03):3-24.

[9]钱景仁,来芒,黄宏嘉.阻抗微扰概念在计算中继圆波导不规则性中的应用[J].电子学报,1965(01):69-74.

[10]黄宏嘉.微波原理.2[M].科学出版社,1963.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1980年5月

国际激光会议

1981年4月

第三届“国际集成光学与光纤通信”会议

美国

1982年

世界光波30周年纪念大会

西班牙

1982年

微波三十年国际学术会议

美国

1986年

“光纤通讯与局域网”第十届国际会议

美国

1988年7月

纪念赫兹发现电磁波100周年大会

联邦德国

1988年12月

全澳光纤通讯会议

澳大利亚

1991年4月

国际光纤通讯会议

苏联

1994年5月

首届国际光纤学术会议

上海

2000年7月

电磁研究进展会议

美国

承担项目

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1959年—1964年

毫米波波导传输

国家科委重点项目(301工程)

1980年

单模光纤研究

上海市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和新产品试制项目

1994年

特种光纤研究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单模光纤技术

国家科委“六、五”国家科研攻关项目

科研奖励

时间

获奖项目

奖励名称

1978年

耦合模式理论研究

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

1987年

模式耦合理论及其在微波与光纤传输中的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87年

单模光纤技术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8年

单模光纤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

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微波理论与技术协会(IEEEMTT—S)30周年特邀论文奖

1994年

美国仪器学会(instrumentSocietyofAmerica)杰出论著奖

黄宏嘉人才培养

教学方法

黄宏嘉总结了几点学习方法:首先,数理基础要打扎实;第二,要学会对资料的选择,科研选题要把握该领域前人的成果,从资料中找出几篇经典的加以细读;第三,要大胆创新,创新是长期脑力劳动的突变,不花费极大的劳动,灵感是不会凭空来的;第四,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科研属于技术应用科学,强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黄宏嘉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突出贡献奖(个人奖)”

1980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4年

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1986年

大功奖励(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

1989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学科学院院士

1989年

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联合授予)

1991年

名誉科学博士(密执安大学授予)

1998年

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科技先进工作者(国家科委、国家教委联合授予)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59年—1964年

“毫米波波导传输”(301工程)北京中心研究室副主任

1962年—1984年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微波专业学会主任委员

1983年—1985年

欧中友协科技委主席(布鲁塞尔)

1984年

德国卡斯鲁大学客座教授

1989年

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

1992年

比利时鲁汉大学客座教授

国际无线电联盟场与波委员会(URSIComissionB)委员兼中国区主席

《美国微波与光技术(MicrowaveandOpticalTechnologyLetters)》编委

《美国光纤与集成光学(FiberandIntegratedOptics)》执行编委

《应用科学学报》主编

《电子学报》编委

《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编委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磁学分支学科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编委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分支学科主编

《光波科学与技术(OpticalWaveSciencesandTechnology)》主编

《科学研究杂志(JournalScientificResearch)》编委

《电磁波与应用杂志(JournalElectromagneticWavesandApplications)》编委

《物理学报》编委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黄宏嘉的曾祖父黄道让,晚清科举进士、诗人;黄宏嘉的父亲黄右昌,法学家、诗人,曾任北京大学法科教授、法律系主任,湖南大学法律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曾参与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黄宏嘉兄弟姐妹共八人,大哥黄宏建办实业;二姐黄绍湘是历史学家;二哥黄宏熙是大学教授、翻译家,曾任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弟弟黄宏荃是大学教授、翻译家;妹妹黄颂康是历史学家。

勤俭节约

黄宏嘉对自己很“抠门”。1982年,政道回国,特意要来见他。为了这次会面,他在家居然翻不出一件好点的衬衫,最后挑了一件,衣服领子还是补过的。他的衬衫总是补了又补,一双凉鞋穿了30多年,连鞋匠都不愿意再补。

人物评价

“黄宏嘉是中国单模光纤技术的开拓者,为中国微波技术及光纤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教育报》评)

“黄宏嘉是中国研究光纤通讯领域的先驱,是中国单模光纤技术的开拓者。”(《新民晚报》评)

“黄宏嘉是世界光导纤维之父。”(《中国教育报》评)

人物纪念

黄氏模式

黄宏嘉创立了“超模式”概念,取得理论上的突破,使微波与光纤研究的模式耦合理论建立在理想模式、本地模式和超模式的完整理论体系上,其独创的光纤传输“超模式”理论被国际同行称为“黄氏模式”。

回馈家乡

1986年,黄宏嘉将专利转让费其中的100万元捐给了家乡;2001年,他又给家乡捐了10万元,用于开办少儿图书馆,设立奖学金;2018年,他再用自己的院士津贴为家乡捐献价值12万元的电脑和书籍。

黄氏波片

1997年,黄宏嘉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制出宽带光纤波片,被贝尔实验室命名为“黄氏波片”。

标签: 黄宏嘉

更多文章

  • 许厚泽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许厚泽

    许厚泽(1934年5月4日—2021年8月31日),安徽歙县人,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许厚泽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工程系;1955年—1958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1956年—1962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

  • 郑哲敏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郑哲敏

    郑哲敏(1924年10月2日-2021年8月25日),出生于山东济南,浙江鄞县(今宁波市海曙区)人,物理学家、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

  • 郭景坤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郭景坤

    郭景坤(1933年11月21日-2021年8月17日),男,出生于上海市,无机化学家与材料科学家,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郭景坤于1958年从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195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作;1983

  • 薛禹群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薛禹群

    薛禹群(1931年11月2日—2021年6月29日),出生于江苏无锡,水文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薛禹群从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毕业后进入南京大学地质系工作;1955年进入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班学习;1957年从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1982年

  • 吴孟超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吴孟超

    吴孟超(1922年8月31日-2021年5月22日),福建闽清人,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庄同济医院终身名誉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和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大陆学者之一。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进入同济附中,1949年毕业于原

  • 闵桂荣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闵桂荣

    闵桂荣(1933年6月2日-2021年4月28日),出生于福建莆田,工程热物理学及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顾问。1952年闵桂荣考入厦门大学工学院机械系,之后因院系调整转入南京工学院学习;195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

  • 谢毓元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谢毓元

    谢毓元(1924年4月19日-2021年3月27日),男,江苏苏州人,出生于北京,药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1949年谢毓元从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1年转到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药物研究室工作;1961年获得前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学

  • 沈善炯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沈善炯

    沈善炯(1917年4月13日-2021年3月26日),江苏吴江人,微生物生物化学家、遗传学家。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毕业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1950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获博士学位,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善炯从事抗生素和微生物生化的研究。2021年3月26

  • 周又元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周又元

    周又元(1938年7月30日-2021年3月12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南京,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周又元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1985年晋升为教授;1991年至1995年担任中国

  • 周毓麟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周毓麟

    周毓麟(1923年2月12日—2021年3月2日),上海人,祖籍浙江镇海,男,中共党员,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讲师。周毓麟于1945年毕业于大同大学;1945年10月—1946年5月在南京临时大学补习班数理系任助教;1949年10月—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