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中和(1930年8月18日-2023年2月10日),出生于江苏溧阳,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0年翟中和考入清华大学生物学系;1951年被派往前苏联留学;1956年从列宁格勒大学毕业,之后回国被分配到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任教,历任北京大学生物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生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1959年至1961年被派往前苏联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进修;1969年被下放到江西鲤鱼洲干校劳动锻炼;1973年恢复了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5年至1986年作为访问教授,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系访学;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5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翟中和先后从事放射生物学、病毒学、细胞超微结构、细胞核重建及细胞核骨架-核纤层-中间纤维体系的研究。2023年2月10日14点42分,翟中和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翟中和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溧阳
出生日期:1930年8月18日
逝世日期:2023年2月10日
毕业院校: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细胞生物学》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性别:男
发表论文数量:280余篇(截至2019年7月)
人物生平
1930年8月18日,翟中和出生于江苏省溧阳与宜兴交界的马垫“八字桥”村。7岁开始在乡间初级小学接受启蒙教育。
1940年,翟中和10岁时开始到离家六里远的一所小学读书。初中的三年,翟中和转了三次学才读完初中。
1946年,翟中和考入了江苏省溧阳中学,高考志愿表时,翟中和开始填写了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之后在同班同学的建议下重新填报为清华大学生物系。
1950年,翟中和考入清华大学生物学系。
1951年,翟中和通过了教育部选派苏联留学生的考试,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被派往苏联学习。临行前,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饭店宴请他们。之后进入列宁格勒大学生物学系学习。
1956年,翟中和从列宁格勒大学毕业,之后回国被分配到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任教,先后随同李汝祺教授、沈同教授、陈德明教授做助教,从事遗传学和放射生物学的研究。
1957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到北京大学访问,翟中和给他当翻译。
1959年,翟中和再次被派往前苏联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进修(至1961年),主攻电子显微镜技术和生物电子显微学,师从弗兰克院士和别里科夫斯卡娅通讯院士。
1961年,翟中和回到北京大学,次年任讲师。
1969年,翟中和被下放到江西鲤鱼洲干校劳动锻炼,期间因为表现突出,他被评选为江西省劳动先进分子,并到井冈山参加省里的先进分子表彰大会。
1973年,翟中和回到了北京,恢复了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97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制度恢复,翟中和招收了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1985年,翟中和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同年作为访问教授,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系访学(至1986年),在佩曼(S.Penman)教授的实验室从事细胞核骨架及其与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
1991年,翟中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23年2月10日14点42分,翟中和教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主要成就
翟中和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翟中和在中国较早建立细胞超微结构技术,首次研制成鸭瘟细胞疫苗,对中国20多种重要家畜(禽)的传染病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与分类;进行了病毒形态及其在细胞内的发生规律研究在阐述染色体端粒、DNA复制、基因转录活性、RNA分子加工和病毒装配与核骨架关系的研究中,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的结果,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在植物细胞与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角蛋白中间纤维;在中国国内首次建立了非细胞体系核重建的实验模式,证明核骨架与核纤层在重建核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体外核装配并非必须核小体的构建。
20世纪60年代初,翟中和在中国较早建立了细胞超微结构技术,进行雄性生殖细胞发生与放射生物学研究,发表多篇在当时有较高水平的论文。70年代末,他与人合作首次研制成鸭瘟细胞疫苗,并改进了几种兽用细胞疫苗,为中国兽医疫苗组培细胞化作出了贡献。此后,又对中国20多种重要家畜(禽)的传染病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与分类,重点进行了病毒形态及其在细胞内的发生规律的研究,在猪水泡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与牛鼻气管炎病毒的研究,水泡病毒与人柯赛奇B病毒的交互免疫研究,以及证明在同一细胞内能同时复制水泡病病毒与口蹄疫病毒的研究具首创性,为建立中国兽医病毒形态学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研究期间,翟中和与S.Penman合作研究“细胞核骨架及其与基因表达的关系”,首次证实病毒DNA复制基因转录活性与mRNA分子加工病毒装配必须依靠核骨架。取得这一系列创新性结果后,翟中和就把核骨架的研究介绍到中国国内,同时在自己实验室建立了一套颇具特色的核骨架研究技术,并取得了系统而有意义的结果。其中“细胞核骨架-核纤层-中间纤维体系的研究”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翟中和与他的学生们通过研究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甲藻中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这一发现为阐明核骨架的起源积累了非常宝贵的资料。随后,又证实没有转录功能的染色体天然末端——端粒与核骨架也和核纤层均有特异的结合,说明核骨架与核纤层对染色体(质)的空间结构布局与染色体的行为起重要作用,为端粒染色质的核周边排列现象作了合理的解释。
1989年翟中和的实验室在中国国内成功地建立了非细胞体系的核重建实验模式并直观地显示了重建核的核骨架。利用这一实验模式,他和他的学生们系统研究了体外构建的细胞核中染色质及核被膜的组装过程,为细胞核的结构生物学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同时他们观察到波形蛋白中间纤维可能在膜泡运输中起重要作用。1991年在国际上首次证实植物细胞和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中间纤维,其主要成分为角蛋白,目前正在进行植物角蛋白基因的cDNA克隆。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7月,翟中和先后在中国国内外发表论文280余篇,专著15部。
LuZG,ZhangCM,ZhaiZ.2005,Nucleoplasminregulateschromatincondensationduringapoptosis.PNASUSA.102:2778-2783.
ZhaoY,WuM,ShenY,andZhaiZ.2001,Analysisofnuclearapoptoticprocessinacell-freesystem.CMLS58:298-306.
ZhaoY,LuZ,WuM,HanQ,TaoW,andZhaiZ.2001,EffectsofPhosphocreatineonApoptosisinaCell-freeSystem.JBC276(37):34573-24578.
JiangZ,HongX,HuJ,andZhaiZ.2000,CeramidesinduceapoptosisinHeLacellsandenhanceCytochromec-inducedapoptosisinXenopuseggextractsCMLS.57:1117-1125.
ZhaoY,LiuX,WuM,TaoW,ZhaiZ.2000,Invitronuclearreconstitutioncouldbeinducedinaplantcell-freesystem.FEBSletters480:208-212.
ZhaoY,JiangZ,SunY,ZhaiZ.1999,ApoptosisoflivernucleiinthecytosolofcarrotcellsFEBSLetters448:197-200.
SunY,ZhuH,ZhouJ,DaiY.andZhaiZ.1999,Menadione-inducedapoptosisandthedegradationoflamin-likeproteinsintobaccoprotoplasts.CMLS55:310-316.
SunY,ZhaoY,HongX,ZhaiZ.1999,Cytochromecreleaseandcaspaseactivationduringmenadiome-inducedapoptosisinplants.FEBSLetters462:317-321.
ChenY,ZhangB,LiX,ZhaiZ.1997,AssociationofDNAwithnuclearmatrixininvitroassemblednucleiinducedbyrDNAfromTetrahymenaShanghaiensisinXenopuseggextracts.FEBSLetters413:449-452.
YangC,MinG,TongX,LuoZ,LiuZandZhaiZ.1995,Theassemblyofkeratinsfromhigherplantcells.Protoplasma188:128-132.
YangC,XinL,andZhaiZ.1992,Intermediatefilamentsinhigherplantcellsandtheirassemblyinacellfreesystem.Protoplasma171(1-1):44-54.
ZhaiZ,andPenmanS.1987,Alterationinnuclearmatrixstructuralafteradenovirusinfection.JVirology,61(4):1007-1018.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08年5月,翟中和先后获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次(二等、三等、四等各一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次,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五次。
翟中和人才培养
教学理念
20世纪70年代,翟中和就强调当老师必须做研究,只有搞好研究才能更好地服务教学。在当时很多老师不重视实验研究,但翟中和特别重视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结合起来。把教学工作做好,并最终把教学经验积累起来。
编写教材
1995年,翟中和编写了《细胞生物学》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印刷了9万多册。截至2017年4月,《细胞生物学》已经再版了三次,平均每年销售5万册,有270个学校的专业和相关专业学生都在使用这本教材,其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的《细胞生物学》获得了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
指导学生
截至2008年5月,翟中和先后培养硕士生、博士生与博士后共80余名,有三名博士生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他的学生中有10位在北京大学做教授、副教授,10多位在中国国内其他院校或研究所做教授、副教授。还有10多位在中国国外做教授、副教授或助理教授及杂志总编辑。还有几位任公司总经理或厂长。
团队建设
翟中和重视并创造条件培养优秀的年轻科学工作者,他经常鼓励年轻同志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作出创造性的工作。2007年,翟中和领导的细胞生物学实验室被评为全国优秀集体,这个集体有个代号叫做“124”,124是他们朝夕相处、做研究工作共同使用的老生物楼的大实验室。
学科建设
从1978年北京大学建立细胞生物学专业开始,在翟中和的带领下,从建立学科、开设细胞生物学课程,到建立博士点、成立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再到建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翟中和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翟中和先后担任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召集人,清华大学双聘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国家重点科研规划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召集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细胞生物学组织联盟副主席,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细胞生物学会第六届大会,第十四届世界电子显微学会大会,亚洲-太平洋细胞生物学大会组委与顾问;中国医科院分子肿瘤开放实验室、中国医科院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实验室等十多个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CellResearch》《美国电子显微学报》《实验生物学报》《动物学报》《植物学报》《电子显微学报》《分子细胞学报》《微生物学报》等杂志编委。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翟中和8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由祖母抚养长大。
健康状况
2000年,70岁的翟中和出席完博士生答辩会后,走下楼梯时突然感觉天旋地转,同时不停地呕吐。被同事送到医院的时候,他已无法清楚流利地讲话,无法看清东西。经诊断,确诊为脑血栓。这之后的两年,他又因同样的病症先后住院两次。
人物评价
翟中和较早建立细胞超微结构技术,首次研制成鸭瘟细胞疫苗,在动物病毒复制与细胞结构关系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他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并在中国国内首次建立了非细胞体系核重建的实验模式,首次直观地显示了重建核的核骨架体系,这些成果受到国际上的高度重视。(北京大学评)
翟中和应用电子显微镜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在细胞生物学方面做了很多系统而有特色的工作,成为中国生物电子显微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