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荻,1954年5月出生于辽宁沈阳,制造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荻1985年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1年至1992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至1999年受聘为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研究员;1999年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院长;2007年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2009年至2013年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朱荻长期从事电化学制造技术和微纳制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朱荻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辽宁省沈阳市
出生日期:1954年5月
毕业院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54年5月,朱荻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1978年,从南京航空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81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85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获得博士学位,成为该校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
1991年—1992年,受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资助,在英国利物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3年,晋升为教授,并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系特种加工教研室主任。
1994年,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系副主任、机电学院副院长。
1995年—1999年,受聘为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研究员。
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
1999年,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院长;同年,被评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7年,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
2008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中青年首席科学家。
2009年9月—2013年6月,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朱荻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朱荻揭示了游离粒子微量摩擦对电化学沉积过程的作用,掌握了其抑制微小气泡吸附、微磨整平的规律,发明了摩擦辅助精密电铸技术。提出了多场耦合下的电解加工间隙分布数值解法和工作液主动分流控制法等,提高了加工精度。提出微尺度线电极的原位制造法,实现了微尺度电化学制造。主持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种电化学制造装备。成果在国防工业得到应用。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8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站显示,朱荻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9年11月,朱荻先后作为第一成果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防创新团队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4项;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
朱荻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朱荻承担本科生专业课《特种加工》。
高校建设
2011年,作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的朱荻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专访,就办学理念、人才强校、特色学科、制度创新、人才培养与科研能力提升等问题深入阐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思路。
2013年5月10日,朱荻参加在明故宫校区召开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六届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他从六个方面对学校2013年的工作进行了规划和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坚持育人为本,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坚持学术为本,持续提升学科实力;坚持特色发展,进一步强化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推进制度改革创新,创造学校发展建设条件;以“一提三优”工程为抓手,加速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他勉励全体教职工,合舟共济,广聚智慧,共为学校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谋思路,想办法,出建议。
教育成果奖励
朱荻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朱荻在电化学制造领域中,从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到重大装备研制以及国防工程应用做出了系统、创造性的贡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评)
朱荻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学风正派、治学严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