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位秋,1938年9月出生于浙江义乌,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1964年朱位秋从西北工业大学非线性振动专业研究生毕业;1967年进入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工作;1975年调至浙江大学工作;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受聘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钱伟长讲座教授;2010年被聘为华南理工大学双聘院士。朱位秋主要从事非线性随机振动、结构宽带随机振动、随机有限元及随机疲劳与断裂等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首创了一个崭新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的哈密顿理论体系框架。
基本资料
中文名:朱位秋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义乌
出生日期:1938年9月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西北工业大学
主要成就: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随机振动》、《随机动力学引论》
专业方向:力学
职务:浙江大学力学系教授
人物经历
1938年9月,朱位秋出生在浙江义乌陇二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里。朱位秋的父亲做鱼苗生意。7岁那年,朱位秋进入陇头朱中心小学读书。
1951年,朱位秋考入义乌中学。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电影,被解放初工业建设的热烈场面触动。
1953年,朱位秋提前半年毕业,成为班里唯一被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录取的学生。在高中,他经常到阅览室阅读科学杂志,这时候他开始想当科学家。
1956年,朱位秋以每门功课都是5分(全优)的成绩高中毕业,并保送华东航空学院(1957年组建为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
1960年,朱位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1年,朱位秋本科毕业后考取了西北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师从力学大师季文美。那一年,全校研究生只录取了十个。
1964年12月,西北工业大学非线性振动专业研究生毕业。同年,朱位秋在西北工业大学书店偶然发现了一本英文版《机械系统的随机振动》。这一次偶然,对他其后半个世纪的学术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1967年6月,朱位秋进入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工作(至1975年9月)。
1975年10月,朱位秋调至浙江大学工作。
1979年,浙江大学开始开设英文班,朱位秋立即报名参加。后来,学校有了出国访问的名额,他凭借优异的英语成绩获得机会。
1981年2月,朱位秋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工程力学系,半年后转到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师从克兰德尔教授,真正开始研究随机振动难题。
1989年10月至1992年6月,朱位秋再次受聘去美国从事研究。
1992年12月,撰写的专著《随机振动》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6年7月,朱位秋以研究教授的身份去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土木系从事学术研究。同年12月回国,继续在浙江大学工作。
2003年,朱位秋主持召开了第五届国际随机结构动力学会议。同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5年,朱位秋被聘为西北工业大学外聘院士、博士生导师。
2006年,朱位秋被聘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钱伟长讲座教授。
2010年4月,朱位秋被聘为华南理工大学双聘院士。
2012年,朱位秋入编《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2017年10月27日,朱位秋与河北中科恒运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技术合作暨院士工作站筹建举行了签约仪式,签署了《院士工作站意向书》和《技术开发合作协议》。
主要成就
朱位秋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朱位秋主要从事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国际上首次提出与发展了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得到了四类能量非等分精确平稳解,打破了60年来只有能量等分精确平稳解的局面。提出与发展了高斯白噪声激励下耗散哈密顿系统等效非线性系统法、拟哈密顿系统随机平均法,研究拟哈密顿系统随机稳定性、随机分岔及首次穿越的理论方法,以及分别以响应最小、稳定性或可靠性最大为目标的非线性随机最优控制理论方法。上述创新研究成果构成了一个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的哈密顿理论体系框架,为解决工程中一系列极其困难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关键问题提供了一整套全新而有效的理论方法。
学术论著
截至2017年10月,朱位秋一共出版中英文著作5部,会议论文集3部,1995年编写的著作《随机振动》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在国际与国内权威杂志及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32篇,其中SCI收录52篇,EI收录48篇,ISTP收录16篇,论文被他引450余次,其中SCI他引240余次。
出版著作
出版社 |
---|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WorldScientific |
TheNetherlands:Springer |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CRCPress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期刊论文
1ZhuWQ,YangYQ,ExactstationarysolutionsofstochasticallyexcitedanddissipatedintegrableHamiltoniansystems.,ASMEJournalofAppliedMechanics,1996年,63(2),493-500
2ZhuWQ,HuangZL,SuzukiY.,EquivalentnonlinearsystemmethodforstochasticallyexcitedanddissipatedpartiallyintegrableHamiltoniansystems,InternationalJournalofNon-LinearMechanics,2001年,36(5),773-786
3ZhuWQ,YangYQ,Stochasticaveragingofqusai-nonintegrable-Hamiltoniansystems,ASMEJournalofAppliedMechanics,1997年,64(1),157-164
4ZhuWQ,HuangZL,Lyapunovexponentsandstochasticstabilityofquasi-integrable-Hamiltoniansystems,ASMEJournalofAppliedMechanics,1999年,66(1),211-217;
5ZhuWQ,HuangZL,StochasticHopfbifurcationofquasi-nonintegrable-Hamiltoniansystems,InternationalJournalofNon-LinearMechanics,1999年,34,437-447
6ZhuWQ,YingZG,SoongTT,Anoptimalnonlinearfeedbackcontrolstrategyforrandomlyexcitedstructuralsystems,NonlinearDynamics,2001年,24(1),31-51
7ZhuWQ,HuangZL,FeedbackstabilizationofquasiintegrableHamiltoniansystems,ASMEJournalofAppliedMechanics,2003年,70(1),129-136
8ZhuWQ,HuangZL,DengML,First-passagefailureanditsfeedbackminimizationofquasipartiallyintegrableHamiltoniansystems,InternationalJournalofNon-LinearMechanics,2003年,38(8),1133-1148
9ZhuWQ,Stochasticaveragingmethodsinrandomvibration.(Invitedpaper),ASMEAppliedMechanicsReviews,1988年,41(5),189-199
研究项目
学术交流
截至2017年10月,朱位秋多次被中国国内或者国际会议邀请,做特邀报告。
时间 | 会议名称 | 召开地点 |
---|---|---|
2015 | 第四届随机动力系统国际会议与第一届随机动力学国际会议 | 西安,中国 |
2015 | 国际工程系统可靠性研讨会 | 杭州,中国 |
2010 | IUTAM关于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 | 杭州,中国 |
2008 | 第六届国际振动工程会议 | 大连,中国 |
2006 | IUTAM关于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讨论会 | 南京,中国 |
2006 | 第二届国际动力学、振动与控制会议 | 北京,中国 |
2005 |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国际设计工程技术&工程中的计算与信息会议 | LongBeach,CA,USA |
2005 |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第20次关于振动和噪声的双年会 | LongBeach,CA,USA |
2005 | 第二届IEEE国际信息获取会议 | 香港,中国 |
2005 | 第一届国际动力系统的分支理论与应用新进展会议 | 金华,中国 |
2004 | 国际高等材料断裂与损伤会议 | 杭州,中国, |
2004 | 第二届国际非线性科学讨论会 | 昆明,中国 |
2002 | 第二届国际结构稳定性和动力学会议 | Singapore |
2002 | IUTAM关于非线性随机动力学讨论会 | Monticello,Illinois,USA |
1999 | IUTAM关于非线性与随机结构动力学讨论会 | Madras,India |
1995 | IUTAM关于非线性随机力学进展讨论会 | Trondheim,Norway |
1989 | 第47届国际统计学会议 | Paris,France |
1987 | IUTAM关于非线性随机动态工程系统讨论会 | Innsbruck,Austria |
1982 | IUTAM关于随机振动与可靠性讨论会 | Frankfurt/Oden,Germany |
科研成果奖励
获奖项目名称 | 奖项类别 | |
---|---|---|
2005 | 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 |
2003 | 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2002 | 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 | 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
1995 | 非线性随机振动中若干方法与现象的研究 | 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理论)二等奖 |
1995 | 杜芬振子在窄带激励下的随机跳跃与分叉 | 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系列论文) |
朱位秋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朱位秋在浙江大学为本科生讲授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机械振动》、《弹性理论》和《数学物理方法》;为研究生讲授课程:《高等动力学》、《随机振动》、《非线性振动》、《弹性动力学》、《结构动力学》、《非线性动力系统》、《随机数据分析》。
指导学生
2008年,朱位秋指导博士生黄志龙的毕业论文《几类非线性随机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研究》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朱位秋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
2015年 | 浙江大学唐立新优秀学者奖 |
2011年 | 宁波大学荣华学者奖励计划特级奖 |
2008年 |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 |
2007年 | 陆增祺FPTC高科技奖特等奖 |
2003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94年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社会任职
朱位秋曾担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专业组顾问等;浙江省力学学会理事长,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顾问,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个人生活
朱位秋与妻子朱巧芝出生在浙江义乌同一个村子里,上着同一所小学,青梅竹马。1968年,朱位秋从陕西赶回杭州与朱巧芝结婚。1969年和1971年,他们的两个儿子分别出生,由朱巧芝在杭州抚养。2007年妻子朱巧芝身患帕金森症,之后他每一天都亲力亲为照顾妻子,从未间断过。
人物评价
朱位秋是一位能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并很快对该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第一流的研究者。(1984年随机振动学科奠基人克兰德尔给时任浙江大学力学系主任谢贻权的信里评价)
朱位秋的专著《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实属学术上重要贡献。书中理论之发展,以统一的哈密尔顿框架为基础,乃朱位秋教授之首创,尤属独特可贵。(Y.K.Lin教授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