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薛其坤

薛其坤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759 更新时间:2024/1/17 23:18:15

薛其坤,汉族,1962年12月生,山东蒙阴人,1984年9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材料物理学家,理学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安徽省院士专家联谊会顾问、北京市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薛其坤于1984年毕业后进入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199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前往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工作;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国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99年任中国科学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同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副主任;2010年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2013年任清华大学党委委员、委、副校长,同年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2014年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2016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17年被评为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017年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2019年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2020年获得菲列兹·伦敦奖、北京市突出贡献中关村奖、复旦—中植科学奖。薛其坤的主要研究方为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自旋电子学、拓扑绝缘量子态和低维超导电性等。

基本资料

名:薛其坤

外文名:Qi-KunXue

别名:“7—11”院士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蒙阴

出生日期:1962年12月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者之一

2016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2020年获得菲列兹·伦敦奖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62年12月,薛其坤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高都镇西峪村。

1977年9月,就读于山东省蒙阴县第一中学。

1980年9月,进入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

1984年7月,本科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9月进入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工作。

1987年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进行研究生学习。

1990年7月,硕士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攻读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92年6月,作为中日联合培养学生,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学习(-1994年6月)。

1994年8月,获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9月前往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工作,担任日本文部省教官、助手(-2001年3月)。

1996年6月,作为访问助理教授,前往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物理系学习(-1997年5月)。

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998年8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工作,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9年3月,担任凝聚态物理中心SF4研究组组长。9月,担任中国科学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0年2月,前往瑞士IBM苏黎世实验室做访问科学家(-2000年3月)。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1年12月,前往香港大学物理系做访问教授(-2002年1月)。

2004年6月,担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

2005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4月,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2010年6月)。

2008年,担任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2010年7月,出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2013年3月)。

2011年,出任临沂大学凝聚态物理研究所所长。

2013年3月至2020年12月,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2013年3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2013年5月)。5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委员、常委。7月,任中共清华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

2016年9月,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奖金100万美金。

2017年1月,被评为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之一。12月24日,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

2020年2月,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Vinokur博士和德国马普学会固体化学物理研究所的Steglich教授共同获得2020年度菲列兹·伦敦奖,薛其坤是自1957年该奖设立以来,首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科学家,第二个来自亚洲地区的科学家。

2020年11月,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2020年12月,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担任职务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成就

薛其坤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薛其坤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高/低能电子衍射、光学探针以及各种表面分析手段研究各种金属、半导体表面晶体结构/化学性质、异/同质结薄膜外延和低维纳米结构的生长动力学和控制。在微电子工业上具有广泛用途的化合物半导体GaAs和GaN生长表面的两维晶体结构、光学性质以及相关异质结外延中应力释放问题、InAs/GaAs量子点的形成机理和稳定性、纳米团簇的生长、C60/C84/C70在半导体上的薄膜生长等研究中做过比较系统的工作。研究兴趣包括稀磁半导体的分子束外延生长和自旋注入、低维纳米结构的磁性和在自旋电子学中的应用、量子效应对低维纳米结构电子性质的影响(比如催化)等。

研究方向

薛其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表面物理、低维纳米结构和薄膜的控制生长与量子效应、极低温强磁场和自旋极化扫描隧道显微学。长期从事超薄膜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制备、表征及其物理性能研究。开展了GaAs半导体薄膜、InAs/GaAs量子阱(点)、宽禁带半导体GaN薄膜生长动力学研究,发展完善了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表面再构的基本规律;开展了半导体Si衬底上金属超薄膜量子尺寸效应的研究,定量建立了金属薄膜体系量子效应和材料性能间内在联系,发现了薄膜热膨胀系数、功函数、超导转变温度等的量子荡现象;开展了有序纳米结构的自组织生长研究,发明了若干原子尺度精确控制生长技术,解决了异质外延生长纳米有序结构的难题。

薛其坤长期从事超薄膜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物理性能研究。开展了第二代半导体薄膜GaAs、InAs/GaAs量子阱(点)、宽禁带半导体GaN和ZnO薄膜生长动力学研究,发展完善了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表面再构的基本规律;开展了半导体Si衬底上金属超薄膜量子尺寸效应的研究,定量建立了金属薄膜体系量子效应和材料性能间内在联系,发现了薄膜热膨胀系数、功函数、超导转变温度等的量子振荡现象;开展了有序纳米结构的自组织生长研究,发明了若干原子尺度精确控制生长技术,解决了异质外延生长纳米有序结构的难题。研制了几套低温生长及原子尺度原位检测装置。

2013年,薛其坤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1年,薛其坤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项。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获奖类型

参考资料

2019年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1年

薄膜/纳米结构的控制生长和量子操纵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五完成人

2004年

原子尺度的薄膜/纳米结构生长动力学:理论和实验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2003年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论文著作

截至2016年,薛其坤发表SCI论文330篇,包括5篇Science,7篇Nature子刊,2篇PNAS,31篇PhysicalReviewLetters,被引用超过6100余次。

发表文章

1.C.Z.Chang,J.S.Zhang,X.Feng,J.Shen,Z.C.Zhang,M.H.Guo,K.Li,Y.B.Ou,P.Wei,L.L.Wang,Z.Q.Ji,Y.Feng,S.H.Ji,X.Chen,J.F.Jia,X.Dai,Z.Fang,S.C.Zhang,K.He,Y.Y.Wang,L.Lu,X.C.MaandQ.K.Xue,“ExperimentalObservationoftheQuantumAnomalousHallEffectinaMagneticTopologicalInsulator”,Science340,167(2013).

2.C.L.Song,Y.L.Wang,P.Cheng,Y.P.Jiang,W.Li,T.Zhang,Z.Li,K.He,L.L.Wang,J.F.Jia,H.H.Hung,C.J.Wu,X.C.Ma,X.ChenandQ.K.Xue,“DirectObservationofNodesandTwofoldSymmetryinFeSeSuperconductor”,Science332,1410(2011).

3.C.L.Song,Y.L.Wang,Y.X.Ning,J.F.Jia,X.Chen,B.Sun,P.Zhang,Q.K.XueandX.C.Ma,“TailoringPhthalocyanineMetalationReactionbyQuantumSizeEffect”,J.Am.Chem.Soc.132,1456(2010).

4.T.Zhang,P.Cheng,W.J.Li,Y.J.Sun,G.Wang,X.G.Zhu,K.He,L.L.Wang,X.C.Ma,X.Chen,Y.Y.Wang,Y.Liu,H.Q.Lin,J.F.JiaandQ.K.Xue,“SuperconductivityinOne-Atomic-LayerMetalFilmsGrownonSi(111)”,Nat.Phys.6,104(2010).

5.P.Jiang,X.C.Ma,Y.X.Ning,C.L.Song,X.Chen,J.F.JiaandQ.K.Xue,“QuantumSizeEffectDirectedSelectiveSelf-AssemblingofCobaltPhthalocyanineonPb(111)ThinFilms”,J.Am.Chem.Soc.130,7790(2008).

6.Y.S.Fu,S.H.Ji,X.Chen,X.C.Ma,R.Wu,C.C.Wang,W.H.Duan,X.H.Qiu,B.Sun,P.Zhang,J.F.JiaandQ.K.Xue,“ManipulatingtheKondoResonancethroughQuantumSizeEffects”,Phys.Rev.Lett.99,256601(2007).

7.X.C.Ma,P.Jiang,Y.Qi,J.F.Jia,Y.Yang,W.H.Duan,W.X.Li,X.H.Bao,S.B.ZhangandQ.K.Xue,“ExperimentalObservationofQuantumOscillationofSurfaceChemicalReactivities”,Proc.Natl.Acad.Sci.U.S.A.104,9204(2007).

8.L.Y.Ma,L.Tang,Z.L.Guan,K.He,K.An,X.C.Ma,J.F.Jia,Q.K.Xue,Y.Han,S.HuangandF.Liu,“QuantumSizeEffectonAdatomSurfaceDiffusion”,Phys.Rev.Lett.97,266102(2006).

9.X.Y.Bao,Y.F.Zhang,Y.P.Wang,J.F.Jia,Q.K.Xue,X.C.XieandZ.X.Zhao,“QuantumSizeEffectsonthePerpendicularUpperCriticalFieldinUltrathinLeadFilms”,Phys.Rev.Lett.95,247005(2005).

10.Y.F.Zhang,J.F.Jia,T.Z.Han,Z.Tang,Q.T.Shen,Y.Guo,Z.Q.QiuandQ.K.Xue,“BandStructureandOscillatoryElectron-PhononCouplingofPbThinFilmsDeterminedbyAtomic-Layer-ResolvedQuantum-WellStates”,Phys.Rev.Lett.95,096802(2005).

11.Y.Guo,Y.F.Zhang,X.Y.Bao,T.Z.Han,Z.Tang,L.X.Zhang,W.G.Zhu,E.G.Wang,Q.Niu,Z.Q.Qiu,J.F.Jia,Z.X.ZhaoandQ.K.Xue,“SuperconductivityModulatedbyQuantumSizeEffects”,Science306,1915(2004).

学术报告

截至2016年,薛其坤在物理学和相关领域较有影响的国际会议如美国物理学会年会、美国材料学会年会、美国真空学会年会、扫描隧道显微学大会、分子束外延大会等做过30余个邀请报告。在国际会议上应邀做大会/主题/特邀报告100余次,其中四次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做邀请报告。

时间

学术会议

举办地点

1996年

美国物理学会年会

美国圣路易斯

1999年

国际扫描探针显微镜会议

韩国首尔

2000年

国际分子束外延会议

中国北京

2004年

美国真空学会年会

美国阿纳海姆

2004年

美国材料学会年会

美国波士顿

2005年

美国物理学会年会

美国洛杉矶

2005年

国际扫描隧道显微镜会议(STM'05)

日本札幌

2006年

国际纳米科技会议(ICN+T2006)

瑞士巴塞尔

2006年

欧洲表面科学会议

法国巴黎(大会特邀报告)

2008年

亚洲纳米科技会议

新加坡(大会特邀报告)

2010年

美国物理学会年会

美国波特兰

2012年

美国物理学会年会

美国波士顿

薛其坤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2003年,薛其坤指导的博士生厉建龙(现任职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毕业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指导的博士生张艳锋(现任职于北京大学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毕业论文《Si(111)衬底上Pb薄膜的低温生长、电子结构和量子效应研究》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团队建设

2002年,薛其坤带领的团队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贡献团队"奖。

2011年,带领的团队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集体奖。

薛其坤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94年

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中国科学院

1996年

日本文部省青年科学家海外奖学金

1999年

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

中国科学院

2000年

中国科学院"盈科青年学者"奖

中国科学院

2004年

中国青年科技奖

2005年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中国科学院

2006年

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梁何利基金会

2008年

中国重大科学进展

2010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物理奖

2010年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2010年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首

2010年

山东大学2010年度十大杰出校友

2011年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2012年

陈嘉庚数理科学奖

2012年

万人计划首批杰出人才

2013年12月24日

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2014年

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2014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何梁何利基金会

2016年9月

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奖金100万美金)

2017年1月

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2017年5月

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

2019年12月1日

中国海归70年70人

2020年2月

2020年度菲列兹·伦敦奖

2020年

北京市突出贡献中关村奖

2020年9月

2020年复旦-中植科学奖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99年

中国物理学会表面与界面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9年

中国科学院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1年

大连理工大学三束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2001年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编委

2001年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纳米物理和器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1年

国家图书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2002年

厦门大学纳米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2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

2002年

中国真空学会纳米与表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02年

北京大学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2年

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2年

中山大学显示材料与技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2年

山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2002年

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2002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九届信息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

2003年

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2003年

《物理》编委

2004年

山东大学兼职教授

2004年

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2004年6月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

2005年

蒙阴一中名誉校长

2006年

德州学院兼职教授

2006年

烟台开发区科技顾问

2006年

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2006年

北京电子能谱中心主任

2007年

江苏省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届技术委员会主任

2007年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

2007年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会学术交流委员会主任

2008年

原子分子纳米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8年

兰州大学客座教授

2008年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

2008年

河南省科学院学术技术顾问

2010年

“大功率半导体照明应用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

2011年

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主任

2012年05月11日

河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2013年01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席学术顾问

2018年

第二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

2022年

广东省政协委员

2022年11月

入选第二届山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名单,担任副主任委员

期刊名称

职务

SurfaceScienceReports

编委

NanoLett.AppliedPhysicsLetters

编委

JournalofAppliedPhysics

编委

AIPAdvances

编委

NationalScienceReview

副主编

SurfaceReview&Letters

主编

资料来源:

国际著名期刊任职

人物轶事

考研3次博士读7年

1984年,薛其坤从山东大学本科毕业的他,开始考中科院的研究生,这一考就是三年。第一次考研,高等数学只考了39分;第二次考研,物理只考了39分。但他依然坚持,第三次考研,终于考进中科院物理所。

薛其坤毕业的时候,因为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只好继续跟着导师读博士。别人的博士读5年,一般最多6年就可以毕业了,他却读了7年。读博期间,他被导师送到日本东北大学进修,可是让薛其坤始料未及的是,这恰恰是“噩梦”的开始。在日本的导师要求他们:一周工作6天,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准时到达实验室。

“7-11”院士

薛其坤在清华大学有一个比“院士”还要响亮的名号——“7-11”。早上7点扎进实验室,一直干到晚上11点。这样的作息时间,薛其坤坚持了20年。“7-11”源自日本留学时的“魔鬼训练”。1992年6月,薛其坤来到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学习。他的导师樱井利夫要求,工作日必须早上7点到实验室,晚上11点离开。起初,语言的不通、严苛的作息,让薛其坤感觉孤单,跟家人通电话,几乎要落泪。后来他不仅把“7-11”复制到周末,还把这个习惯带回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人物评价

薛其坤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单层铁硒超导等新奇量子效应方面做出的开拓性工作。(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评)

薛其坤长期从事超薄膜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物理性能研究。2013年,薛其坤带领其研究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该成果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后,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震动,著名物理学家振宁称其为“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其成果将推动新一代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可能加速推进信息技术革命进程。(清华大学评)

标签: 薛其坤

更多文章

  • 闫楚良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闫楚良

    闫楚良,1947年8月出生于内蒙古通辽市,机结构可靠性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发明协会会士,北京飞机强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信阳航空职业学院特聘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上海理工大学双聘院士。1975年闫楚良从吉林大学毕业于后进入北京飞机强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研究室主任、总

  • 严陆光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严陆光

    严陆光,1935年7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东阳人,电工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乌克兰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9年严陆光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电力系,之后回国后进入北京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电感储能课题组、聚变电

  • 杨孟飞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杨孟飞

    杨孟飞,1962年10月出生在湖南湘阴,空间技术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五号”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杨孟飞于1982年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毕业;1985年获得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

  • 杨伟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杨伟

    杨伟,1963年5月出生于北京,籍贯四川资中,飞机器设计与飞行控制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航空工业科技委副主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杨伟于1985年从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之后进入航空工业成都所工

  • 杨卫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杨卫

    杨卫,1954年2月16日出生于北京,固体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前校长。1969年1月杨卫参加工作。1976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锻压专业。1981年获得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工学硕士。1984年获得

  • 杨槱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杨槱

    杨槱,1917年10月17日生于北京,籍贯江苏省句容市,船舶设计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槱于1940年3月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获得一等荣誉学士学位;1941年10月在重庆商船学校造船科任教;1943年任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教授;1952年1月任中苏

  • 姚熹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姚熹

    姚熹,1935年9月28日出生于江苏武进,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西安交通大学国际电介质研究中心主任。1957年姚熹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后留校任教,并随校迁往西安,历任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 叶恒强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叶恒强

    叶恒强,1940年7月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番禺,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兼职教授、专家小组组长,以及学术委员会主任。1964年叶恒强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物理化学系物理专业,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就读研究生;1967年

  • 叶培建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叶培建

    叶培建,1945年1月29日出生于江苏泰兴,空间飞行器总体、信息处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叶培建于1967年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毕业;1980年赴瑞士留学;1985年获得瑞士纳沙泰尔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担任五院502所研究室主任;

  • 叶志镇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叶志镇

    叶志镇,1955年4月7日出生于浙江温州苍南,宽禁带半导体光电薄膜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叶志镇于1977年考入浙江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博士毕业后进入浙江大学材料系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1990年至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