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杜祥琬

杜祥琬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004 更新时间:2023/12/5 1:24:28

杜祥琬,1938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原籍开封,中国工程院院士,俄联邦工程院外籍院士,应用核物理、强激光技术和能源战略专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杜祥琬曾主持关于核试验诊断理论和核武器中子学的系统性、创新性研究;曾任“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带领专家组制定强激光发展战略和计划,并在有关物理规律和关键技术研究中获重要成果;提出并成功主持综合实验研究并解决多项工程技术问题,使我国新型强激光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其科技成果曾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特等奖。他还主持并参与了关于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咨询研究工作,担任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和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杜祥琬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38年4月29日

毕业院校: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

职业:教师

出生地:河南南阳市镇平县

代表作品:《核军备控制的科学技术基础》《核试验诊断理论》

职务: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职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

人物经历

杜祥琬,1938年4月29日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市。少时,在北京大学数学系读书的父亲杜孟模对其影响较大,家中常有进步小说供杜祥琬阅读。

1953年,杜祥琬就读开封高中时,恰逢父亲北大毕业后在此任教。杜祥琬从一本前苏联杂志《知识就是力量》中受到迪,同时由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发展为对天文学的浓厚兴趣。

1956年5月,杜祥琬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于开封高中毕业,并被选为留苏预备生。由于中苏关系发生变化,杜祥琬在学习了一年俄语后进入父亲的母校北京大学,在数学力学系学习。

1959年,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的积极推动下,30名优秀中国学生到前苏联留学,杜祥琬进入原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学习原子能,组织上为他选择了理论核物理专业。毕业之际,适逢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

1964年,杜祥琬从苏联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毕业回国,被分配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部,参与核武器的研究。在这里,杜祥琬受到王淦昌、朱光亚、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于敏等一批一流科学家的教诲和指导。他接受的任务是参研氢弹原理的突破。

1966年底,杜祥琬加入青年科学家组成的热测试理论组,赴基地进行试验获得成功,被当时的新闻公报称为“一次新的核试验”。

1975年,杜祥琬受命牵头组建了中子物理研究室并任主任。

1985年,杜祥琬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部研究所副所长。

1987年2月,杜祥琬任国家863计划激光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兼秘书长,协助首席科学家、院士陈能宽领导专家组,负责制定并实施强激光研究发展计划。杜祥琬的研究领域开始从核武器转到强激光技术。

1991年4月,杜祥琬出任国家高技术863计划410主题首席科学家。同年4月,出任强激光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在较短时间内把中国强激光技术研究推进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2年,杜祥琬在总结从事大科学系统工程研究的实践基础上,与同事共同出版了专著《核试验诊断理论》。至此,他的事业完成了从“核”到“光”的科学道路的全面探索。

1997年,杜祥琬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

2001年,任863计划先进防御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

2002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负责主持院士队伍建设、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咨询研究等工作。

2006当选俄联邦工程院外籍院士。

杜祥琬历经天文学、数力学、核物理、激光、能源研究多个领域,他的人生诉求是:传承父辈精神,服从国家需要,追求科学信念;铸国家基石,做民族脊梁。

晚年的杜祥琬继续为国家“核”与“光”贡献余热,承担了数个学术兼职: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常委;《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主编;国际物理联合会计算物理委员会委员;中华光电学会终身会员;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强辐射重点实验室主任;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短波长化学激光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21年3月,担任第一届全国核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22年3月12日,南阳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院士专家恳谈会在京举行,南阳市人民政府与杜祥琬院士、张清杰院士、刘炯天院士、荣毅超院士签署联合筹建张衡实验室备忘录。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核试验

杜祥琬主持了中国核试验诊断理论和核武器中子学的系统性、创新性研究。

他解决了大量中子学物理问题,提出了并研究了多种测试项目,提高了中子计算精度。由他组织的对核武器中子物理学精确化的研究,得到了数套高精确度的新参数。对中子学计算精度的规律性研究与改进,实现了中子学理论计算精确化。其研究成果满足了试验所需的多种信息及其精度要求,形成了基本完整而实用的系统核试验诊断理论,使中国核试验诊断理论在与试验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系统的发展,为新一代核武器的设计与试验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使我国这一创新高科技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强激光

杜祥琬承担了中国863计划的激光研究项目。

他提出了综合实验研究,解决了多项单元技术衔接与总体集成的工程技术问题,主持研究和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目标、重点与技术途径等发展战略与实施方案。他将“863”激光技术主题调整到符合国家实际需要和科技发展的轨道上来,开创了中国强激光和强微波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有关物理规律和关键技术研究中获重要成果,使中国氧碘化学激光等新型强激光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专业著作

《高技术要览·激光卷》(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核军备控制的科学技术基础》(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年)

《实验核物理学(第二卷基本粒子物理学)》(原子能出版社1996年)

《核试验诊断理论》(国防工业出版社1992年)

会议论文

《反射镜分光镜热效应简化理论模型》(第八届全国激光科学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电力工业健康快速发展》(中国电力发展论坛)

《对高平均功率DPL的几点认识》(2004全国全固态激光技术与应用会议)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机遇期和工程科技的使命》(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

《两类强激光定向能:概念与应用》(第四届全国光学学术会议)

《新时代海归的继承和创新》(留学市场现状与未来论坛)

《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中直工委和科协报告会)

《哥本哈根会议和中国的绿色、低碳能源战略》(北航大讲堂)

《中国能源状况与发展战略》(华北电力大学“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讲座报告)

《中国应走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2007’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报告会)

《寻求最优战略打造能源发展的中国模式》(2013年英大传媒研究院成立仪式暨能源大讲堂)

《新能源离我们还有多远》(泰州市委中心组“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专题讲座)

《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科技创新引领全人类可持续发展”主题报告会)

《科技创新驱动迈向生态文明》(承德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和市科协科普报告)

《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发展的意义》(第435次香山科学会议主题评述报告)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机遇期和工程科技的使命》(2003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

期刊论文

杜祥琬多年来撰写期刊论文数十篇,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历年来发表的代表性论文主要有:

《激光核聚变物理概述》(《核物理动态》1989年第6卷第1期/与张忠建合作)

《自由电子激光光导的数值模拟与分析》(《强激光与粒子束》1991年第3卷第2期)

《红外短脉冲自由电子激光锁模的解析研究》(《强激光与粒子束》1992年第1期/与丁武合作)

《地基强激光试验功率的近场核查方法》(《强激光与粒子束》)1993年第4期/李彬合作)

《我国自由电子激光研究的最新进展》(《物理》1994年第1期/与谢家麟合作)

《对自由电子激光(FEL)发展的评论》(《强激光与粒子束》1995年第1期/与丁武合作)

《国家863计划激光技术研究的若干进展(《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6年第7期)

《实际强激光远场靶面上光束质量的评价因素》(《中国激光》1997年第4期)

《双变形镜自适应光学全场补偿模拟》(《强激光与粒子束》2000年第6期/与李有宽陈栋泉合作)

《高能激光与应用光学的几个问题》(《强激光与粒子束》2001年第12卷第6期)

《两类强激光定向能:概念与应用》(《光子学报》2002年第Z2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机遇期和工程科技的使命》(《科技和产业》2003年第8期)

《激光窗口热透镜效应对光束质量的影响》(《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年第4期/与安建祝李有宽合作)

《物理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必备造福人类惟真创新的品格》(《科技潮》2005年第7期)

《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求是》2006年第22期)

《我国应发展三种概念绿色能源》(《科技导报》2007年第16期)

《让核技术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再创辉煌》(《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第1期)

《利用“今日阳光”是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潮》2009年第4期)

《哥本哈根会议和中国低碳能源战略》(《杭州科技》2010年第2期)

《应对气候变化为中国发展带来机遇》(《科技导报》2011年第34期)

《对我国核能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中国核电》2012年第5卷第3期)

《人类不需要四个地球》(《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年23期)

《核能发展的历史观》(《中国核电》2014年第1期)

《我国能源安全观及战略要素的新思考》(《西部资源》2014年第1期)

人才培养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1996年至2005年期间,杜祥琬共培养3名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基本情况如下:

【窦玉焕】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2005年05月01日;授予学位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学位论文:自由电子激光振荡器光腔问题的理论研究

【李少甫】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2003年05月01日;授予学位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学位论文:新型高功率径向速调管振荡器探索

【张会】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1996年06月01日;授予学位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学位论文:武器用钚的控制及其核查技术研究

荣誉表彰

杜祥琬在核武器和强激光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部委级一、二等奖等共十多项。重要奖项包括:

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

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1991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863计划先进工作者。

2011年5月被授予中国科协荣誉委员称号。

2022年9月2日,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首届中国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上,获颁“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功勋专家”聘书。

2022年11月,获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

人物评价

杜祥琬是中国核武器中子学与核试验诊断理论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是强激光领域的带头人。(《海陆空天惯性世界》评)

他长期从事核武器理论设计与核试验诊断理论研究工作,作为学术带头人,他主持的863计划的激光研究项目,独立自主地开拓出一条我国发展新型强激光技术的技术途径正确、关键技术扎实、可跨世纪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解决了大量中子学物理问题,提出了并研究了多种测试项目,提高了中子计算数度,发展了基本完整而实用的系统核试验诊断理论,使中国的氧碘化学激光等新型强激光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评)

杜祥琬曾主持我国核试验诊断理论和核武器中子学的精确化研究,为我国核试验的成功和核武器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任国家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是我国新型强激光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推动我国新型高能激光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工程院评)

标签: 杜祥琬

更多文章

  • 傅志寰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傅志寰

    傅志寰,男,汉族,1938年3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辽宁海城人,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11月参加工作,苏联莫斯科铁道学院铁道电气化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运输科学院院士。铁路运输管理、铁路机车车辆专家。原铁道部部长,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 郭重庆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郭重庆

    郭重庆,1933年6月17日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设施规划与设计及产业发展战略专家,上海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先后兼任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工大、合肥工大、山东工大等校教授,并

  • 郭桂蓉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郭桂蓉

    郭桂蓉,男,汉族,1937年10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山西省清徐县人,通信与电子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9年,郭桂蓉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60年至1965年,在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攻读研究生;1965年至1971

  • 何继善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何继善

    何继善,1934年9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0年,何继善从长春地质学院物探专业毕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技术及观测系统的研究。中文名:何继善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34年9月1日毕业院校:长春地质学院职

  • 蒋士成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蒋士成

    蒋士成,1934年9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化纤工程设计与技术管理专家,中国聚酯工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顾问。1953年蒋士成从辅仁中学毕业,考入华东化工学院;1957年毕业后进入化工部有机化工设计院实习,并先后在化工部第四设计院、化工

  • 刘人怀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人怀

    刘人怀,1940年7月20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工程力学专家、管理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刘人怀于1963从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飞行器结构力学教研室工作,先后担任室副主任、系副主任、校学报副主编、校学术委员会委

  • 陆佑楣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陆佑楣

    陆佑楣,男,汉族,1934年1月7日出生于上海市,江苏太仓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水电工程专家,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陆佑楣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河川结构与水力发电专业;1956年—1970年,参与黄河刘家峡水电站建设,担任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技术科科长;1970年—197

  • 龚新高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龚新高

    龚新高,1962年6月出生于湖南长沙,计算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龚新高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并考取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5年硕士毕业后开始在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

  • 龚昌德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龚昌德

    龚昌德,1932年7月出生于江苏南京,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龚昌德于1953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华东水利学院担任助教;1955年调入南京大学物理系,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80年晋升为教授;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1986年至199

  • 葛墨林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葛墨林

    葛墨林,男,1938年12月生于北京,籍贯河北乐亭,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1961年,葛墨林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1965年兰州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1965年至1986年,任兰州大学物理系助教、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任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