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雪飞

雪飞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664 更新时间:2023/12/31 0:12:53

雪飞(1926年12月-2012年3月25日),原名皋宇,江苏滨海人,民歌演唱家,在南京逝世。

基本资料

名:雪飞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25年12月

逝世日期:2012年3月25日

职业:民歌演唱家

毕业院校:抗日军政大学盐城五分校

代表作品:《拔根芦柴花》,《柳青》

主要成就:江苏省第五届政协委员

江苏省歌舞话剧院艺委员会副主任

华东军区文艺会演获独唱三等奖

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女高音

女,民歌演唱家。原名皋宇。江苏滨海人。1926年生,2012年3月25日在南京逝世。1939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文艺工作,1941年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盐城五分校。1948年调部队文工团,从事民间歌的研究,1950年任职于苏南军区文工团,参加华东军区文艺会演获独唱三等奖,1952年7月赴朝鲜慰问演出,1953年转业调歌舞团,先后任江苏省歌舞话剧院艺委员会副主任,歌舞团副团长、歌舞剧院副院长,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第五届政协委员。1985年离休。她致力发掘和研究江苏名歌,演唱歌曲近百首,其中以《拔根芦柴花》、《杨柳青》等最为流行,被中国唱片总公司收入《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集珍藏版》,《拔根芦柴花》2001年被江苏省教委中小学教研选入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小学音乐教课书中。

雪飞祖籍苏北阜宁县皋滩村(今属滨海县)。在雪飞出生之前,举家迁居上海。1925年12月她出生于上海高浪桥。那天适逢农历冬至,故家人给她取名“冬兰”。冬兰未满周岁,母亲即已去世,她只好依靠奶奶和父亲抚养。当时家里很穷,父亲皋锡地在一家铁工厂做工,拿点工钱很难养家糊口,所以,奶奶有时到铁路边去拾煤渣,到菜市去捡些菜皮回家充饥。有一次,父亲在参加庙会时踩高跷不慎跌坏了腿,致使家里生活更加困难,加之时局混乱,奶奶和父亲决定回苏北老家谋生。其实老家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们回来时,依然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一间丁头屋,祖孙三人同住一起。屋基周围有二三分地,由奶奶种点麦子和蔬菜,父亲带她到蛤蜊港亲友借了一间屋子,帮人修理自行车。街上有人办婚丧喜事,父亲就去替人家点汽灯,挣点儿小钱勉强度日。雪飞七八岁时,父亲把她送到一家私塾读了一年多书,使她学到了一些文化。因为父亲腿脚不便,所以外出有事儿总是由雪飞扶着他。当时雪飞并不知道父亲已是党的地下工作者,但她已经觉察出有些事儿很奇怪,比如经有些不速之客来到她家,而且他们谈话很神秘,不准雪飞听,还叫她到门外看着。还有几次父亲让她替他们送信到阜宁城,千叮咛,万嘱咐,“要小心,千万不要弄丢了”,“不能让别人知道”等等。地下党员曹加明从外地回来后,更是经常和雪飞的父亲一起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传送情报,护送地下工作人员。因此,雪飞家实际上已成了党的地下联络站。雪飞的父亲出身贫苦,未念过书,但为人耿直,乐于助人,特别是他那种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给雪飞留下了深刻印象。就是在父亲这种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培育下,雪飞十三岁就走上了革命道路。1939年秋,日寇已占领了我国很多地方,时局很紧张,加上那年发大水,庄稼被淹,几乎颗粒无收。此时,中共地下党员曹加明和雪飞的父亲商量:由曹加明带全家人(妻、儿、侄女)和雪飞及庄上几个青年离开家乡到沭阳去找我们党领导的部队。经过数天的跋涉,雪飞他们到了沭阳的大中集,找到了人民武装淮河大队。雪飞和曹加明的侄女曹云等几个年龄较小的人,被安排到教导团学习两个月。通过教导团的学习,雪飞懂得不少革命道理,从而使她坚定了革命的决心。1940年初,雪飞被分配到涟水县一区做民运工作。在1941年2月召开的涟水县党代会上,雪飞和曹云等十几个同志报名到盐城去参加抗大五分校学习。雪飞被分在女生队三排,开始了新的生活。日寇侵占盐城,学校转移到龙庙、东坎等地。雪飞他们仍一面行军,一面学习,晚上还轮流站岗放哨。在艰苦的环境中,大家相互关心和帮助,体现了革命大家庭的团结友爱精神。经过约一年时间的抗大学习,雪飞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1942年3月抗大学习结束后,雪飞被分配到阜宁陈集乡做妇女工作。她们经常敲锣打鼓、唱革命歌曲和民间小调,运用文艺形式去教育群众。雪飞的艺术才华被领导发现,组织上决定把她调到盐阜区党委文工团。这是雪飞事业上的转折点,从此,她走上了文艺道路。雪飞进了文工团,当即投入了紧张的业务学习和排练活动。在盐阜区参议会成立大会上,他们演出了《黄河大合唱》和话剧《新中国的母亲》。1942年底,为应付敌伪的“扫荡”,并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精兵简政政策,文工团被解散,人员大多分散到各地坚持斗争。1943年8月,文工团演出了第一个淮剧《照减不误》。该剧抓住当时政治经济斗争中突出的问题——减租减息作为题材,深刻揭露了地主明减暗不减的阴谋诡计,号召农民起来和他们斗争。雪飞在剧中扮演了地主的二奶奶。演出不但受到农民和战士们的欢迎,还受到党政军各级领导的赞扬,延安和地方一些报纸还对演出作了报道和评论。

继《照减不误》之后,雪飞还扮演了反特剧《绝头路》中的郑二姐,《渔滨河边》中的郑廷珍,《刘桂英是朵大红花》中的刘桂英。对于戏曲,雪飞虽然不是科班出身,未受过专业训练,但因她热爱文艺事业,加之天资聪慧,悟性较强,有独创精神,特别是她对旧淮调的腔调和唱法作了大胆改革后,使人听了觉得优美悦耳,更能恰如其分地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因此,她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名望,人们都赞美她是“苏北梅兰芳”。1945年7月,盐阜区九个县文工团,在阜宁杨集集训。为了适应形势需要,九个县团合并,成立了苏北文工团。1945年10月,经五地委组织部批准,雪飞和王东藩结婚。她的儿子分别是王王、王珏、王宇,她的外孙女是王沁心,她的重孙是胡润天。1946年8月,国民党部队进攻两淮,上级决定文工团人员分散到各县就地坚持斗争。雪飞和王东藩、江浩三人去了盐东县。鉴于雪飞各方面的突出表现,党组织于1947年7月批准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她多年为之奋斗、为之追求的夙愿。1947年9月,华中工委决定重新恢复苏北文工团,雪飞等人又被调回该团。后因该团与十二纵文工团合并去淮南,雪飞被调入华中公学当音乐教员。约一年后,她又被调到苏北军区文工团工作,后来雪飞和这个团的大部分骨干及领导人随军渡江成立了苏南军区文工团(住无锡)。苏南军区文工团时期(1949年1月-1952年12月),雪飞曾一度在文工团团部任书记员。此时她利用工时间找来有关音乐理论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每天坚持唱歌练嗓子。1951年在华东军区文艺汇演大会上,她演唱了《翻身道情》、《幸亏来了共产党》等歌曲,并荣获了三等奖。这为雪飞转业到地方后演唱民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2年8月,上级决定派雪飞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在去前线的路上,敌机不停地轰炸,他们就趁敌机轰炸间隙熄灭车灯,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艰难前进。因运输困难,前线粮食比较紧缺,有时为了赶路,连饭也顾不上吃。但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按时赶到了目的地。在前线,志愿军战士看到祖国亲人来了,既高兴又激动,这给雪飞他们很大的鼓舞。他们不停地为战士们唱歌。有时即使面对一位战士,他们也照常演唱。有一次,雪飞刚唱完几支歌,有人喊道:“请雪飞唱一个淮调给我们听。”雪飞知道这位同志肯定是家乡人,当即选了淮剧《渔滨河边》中郑廷珍的唱段唱给战士们听,他们听得非常高兴,不停地鼓掌。

1953年初,因苏南军区文工团撤销,雪飞转业到地方,调入江苏省歌舞队工作。好学上进的雪飞并不满足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功,总是觉得自己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她一方面深入群众,学习民间文艺,不断丰富、充实自己;一方面上夜校学文化,钻研声乐理论,观摩各种文艺演出,同时还注意汲取西洋声乐的精华。1954年春,歌舞队举办了江苏省第一届音乐舞蹈训练班,他们从江都、高邮等地选调了一批会唱民歌的农村姑娘来南京,将她们所唱的民歌、小调、秧田号子,用钢丝录音机录下来,经过初步加工、整理,再组织她们到扬州地区巡回演出。《拔根芦柴花》就是其中一首。后来此歌由当时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钱静人和音乐家费克经过半年多精心修改加工,并指定雪飞演唱。1956年7月,北京举行全国民间文艺调演。雪飞在大会上演唱了《拔根芦柴花》,受到了热烈欢迎。接着这首歌又被选送到中南海怀仁堂给中央首长欣赏。在雪飞唱完这首歌以后,文化部的周巍峙同志到后台通知她说:“周总理还要听你唱的淮调。”于是她又上台唱了《刘桂英是朵大红花》中的选段。总理上台接见演员时对雪飞说:“你唱得很好,家乡的民歌真好听啊!从北京回来后,雪飞经常一边继续收集整理民间歌曲(近千首),一边进行演出。《拔根芦柴花》是每场必演,不唱这首歌观众就不让她下台,可见群众是非常喜爱这支歌的。她先后共演唱了近千场。十年动乱时期,这首描写劳动人民爱情的歌曲竟被当成“黄色小调”而没人敢唱了。歌曲改编者钱静人、费克都受到批斗、迫害,雪飞也被打成“文艺黑线人物”而惨遭批斗。但她从不肯低头,最后批斗她的人说是要“解放”雪飞,让她写检查,她却用“不会写”三个字回敬他们。后来只好由工宣队找人帮雪飞写了个“检查”,算她被“解放”了。“文革”结束后,在江苏省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文艺演出会上,雪飞又重新回到了舞台。当报幕员报告“下一个节目由雪飞演唱《拔根芦柴花》”时,台下立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雪飞快步走上前台,向观众深深鞠了三个躬,然后就放开嗓门,纵情演唱,唱完后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1981年5月,雪飞率江苏省歌剧院民族音乐访问团赴日本演出,先后在大阪、名古屋、丰田等地演出近30场,深受日本广大观众的欢迎。雪飞演唱的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等歌曲,在日本也同样常常赢得赞美声。

标签: 雪飞

更多文章

  • 范子文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范子文

    范子文(1909—1975),中共七大候补代表。又名范嗣淹。1909年出生于陕西省绥德县。1924年考入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参加学生运动开始投身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绥德县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部长。1975年2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中文名:范子文国籍

  • 石存玉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石存玉

    石存玉,男,1922年6月出生,辽宁省营口市人,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演员。中文名:石存玉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辽宁省营口市出生日期:1922年6月逝世日期:1978年5月职业:演员主要成就:生前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品:《破除迷信》《狼牙山五壮士》《黑山阻击战》石存玉,男,1922年6月

  • 阎达开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阎达开

    阎达开(1913—1997年)原名阎风善,乐亭县樊家坨村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河北省副省长、天津市委第二书记、天津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中文名:阎达开别名:阎风善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乐亭县樊家坨村出生日期:1913年逝世日期:1997年职业:天津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

  • 陈离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陈离

    陈离(1892—1977),字显焯,四川安岳人,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川军邓锡侯的部下。1915年毕业于四川陆军军官学堂。1937年任一二七师师长,率部出川抗日。1938年,在滕县与日军作战中右腿负重伤。1943年9月任四川防空副司令,1944年任成都市市长。1949年1月回到川西农村,做川军策反工作

  • 王坤友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王坤友

    王坤友(1948.11~2012.08.21),男,1965年10月参加工作,197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无为县坤友特种水产养殖协会原会长,坤友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原董事长,曾先后担任原黄姑乡新安村党支部书记、泊山洞管理处主任,蜀山镇原建成村党支部书记等

  • 王凤朝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王凤朝

    王凤朝,国家京剧院一级鼓师,1930年出生于天津,他出生于梨园世家,其父王歧山是天津著名鼓师,长期在天津劝业场天华景戏院稽古社科班司鼓。中文名:王凤朝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30年逝世日期:2009年职业:鼓师主要成就:1971年调入中央五七艺术学校任教代表作品:为名红生李洪春伴奏《古城会》、《千里

  • 马格里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马格里

    马格里(MacartneyHalliday1833-1906),英国人,后加入中国籍,字清臣,以示对清廷之忠贞。马格里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医科毕业。咸丰八年(1858年)随英国侵略军来华,任第99联队军医。在英军服役期间,他与当时的英国军官戈登建立起良好的私人友谊。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马格里辞去

  • 应尚能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应尚能

    应尚能(1902.2.25—1973.11.22),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浙江宁波,声乐家、作曲家,《浙江大学校歌》的曲作者。192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同年赴美国留学,入密歇根大学工学院读机械工程,后转该校音乐学院。1929年毕业,次年回国,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中文名:应尚能国籍:中国民族

  • 秋里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秋里

    秋里(1926.11--2008.5.11),中国音协理事、中国音协社委会副主任、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合唱协会指挥委员会主任、中央乐团常任指挥。担任指挥的曲目有《白毛女》、《永不消逝的电波》、《青春之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二十多部。合唱有《黄河大合唱》、《红军根据地大合唱》等。已面

  • 亚马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亚马

    亚马(1919~1999)原名李汝山。山西平定县下盘石村人。民国24年(1935)加入中国共产党。中文名:亚马别名:李汝山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西平定县下盘石村出生日期:1919逝世日期:1999职业:共产党员毕业院校:太原国民师范大学信仰:共产主义代表作品:《愠家庄》、《千古恨》、《交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