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朝靖康之耻韦贤妃与公主最后的命运如何

宋朝靖康之耻韦贤妃与公主最后的命运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887 更新时间:2023/12/8 14:13:51

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耻辱,也是汉族人民的一次深重的灾难,和明末的“甲申国难”齐名。那么靖康之变是怎么回事呢?

靖康之变首先要从金国的崛起说起,金国和宋朝签订了“海上之盟”,约定联合攻击辽国。在打败了辽国之后,金国又以张觉叛逃事件为由,撕毁了盟约,开始对宋朝进攻。金国攻打宋朝,共有两次,都是以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为统帅。第一次攻宋,仅有完颜宗望所部的人马抵达了开封城下,完颜宗翰所部被阻截在太原,一直无法得到深入。而且当时开封以李纲为守将,同时又令种师道所部从西北回援。完颜宗望见无法取得战果,只好率军回撤。

第二年,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一起攻到了开封城下,此时种师道已死,而李纲也被主和派打压,贬了官职。因此镇守开封的兵力已大不如前。宋钦宗又相信妖人郭京的鬼话,妄图以所谓的“六甲神兵”退敌,以致被金国军队攻破了开封的外城。

在攻破开封外城之后,金国军队并没有急着进攻,而是以议和的名义,将宋钦宗骗到了金国军营里,逼他写下了降书称臣。此后,金国又要求宋朝金一千万锭,银二千万锭,帛一千万匹为条件,作战停战的补偿。软弱的宋钦宗迫不得已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但是他筹集不到那么多钱,只好用京城妇女作为抵押。但尽管如此,宋钦宗还是无法凑齐金国要求的数目,只好再以皇族的女性来抵押,但依然无法满足金人。因此金人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之后,带着上万名宋朝的皇族女性和平民妇女北归。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说明靖康之变是怎么回事,在北归途中和上京,这些妇女无不受到了金国人的欺凌,其中也包括那些皇族女性。甚至有些女性被金国贬入了“浣衣院”,沦为了妓女。这一年,宋朝的年号为靖康元年,因此又将这个事件称为“靖康之变”。

靖康之耻韦贤

韦贤妃是宋徽宗的嫔妃,同时也是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的生母。靖康之耻中的韦贤妃,也是在众多被金人迁往北方的北宋皇族女性之一。

时靖康之耻,韦贤妃已经四十六七岁了,她于建炎二年随其他女俘一起抵达上京。根据不同的史料记载,在靖康之耻中被俘的宋朝女性数量也不一样,但是在途中病死的数目都是惊人的。韦贤妃虽然年纪比别的女性稍长,但还算是比较幸运,活着到达了上京。

但事实上,活下来反而是一种受罪。刚刚抵达上京,韦贤妃和她以下的三百余人就一起被没入了“浣衣院”,沦为奴婢。其后由于宋高宗赵构在临安登基,建立南宋王朝,和金国针锋相对。金国军队南下,不仅没有捉到赵构,反而被南方的义军到处围追堵截。金国人一肚子气没地方撒,就把矛头对准了赵构的直系亲属。

所谓的直系亲属,包括赵构的原配妻子邢秉懿,妾室田春罗、姜醉媚等人,同样也包括了他的母亲韦贤妃。他们对韦贤妃进行了狠狠地折磨,让她在“浣衣院”内沦为了妓女。据说她一天接客的数量是中国历史上之最,高达一百零五人。而且还在金国,为金国人生下了两个儿子。

其后,由于金国在对南宋的作战中,进展不利,于是金国也开始采取了和南宋议和的路线。为了表示金国的诚意,原先已经沦为妓女的韦贤妃待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在1142年5月1日,韦贤妃和宋徽宗的骸骨一起,被释放回南宋。临行之前,尚存人间的宋钦宗拉着韦贤妃,表示如果宋高宗能将他迎回国内,他甘愿做一个太乙宫主。

韦贤妃回到了南宋,一直活了九十岁。也有一种是活了八十岁。主要是宋高宗为了掩盖他母亲在靖康之耻时对丑闻,将她的年龄降低了十岁。

靖康之耻中的公主

公元1127年,金兵再次围困京城开封,内忧外患的北宋无法抵御金兵的进攻。开封城被破,皇帝被俘,随同的还有皇族贵戚,王公大臣及后宫妃嫔。历史上把这个事件称为靖康之耻。被俘的皇帝、大臣受尽了金兵的苦头,但靖康之耻中的公主的历经更是常人难以想象。

靖康元年,宋钦宗亲自到金兵营帐求和,屈辱下跪。金人除索要金银钱财外,更要求一千五百名少女。由于金人索要的银两数额巨大,在后续的“议和”中加入以公主、宫女等人抵数,且有明码标价。如公主或王妃一人抵黄金一千锭,宗妇一人抵白银五百锭等等。其中福金帝姬(北宋徽宗后称公主为“帝姬”)是靖康之耻中第一个惨遭不幸的宋朝公主。

而然这仅仅是靖康之耻中的公主们噩梦的开始。随着开封城被破,被俘虏的皇帝、皇族贵戚大臣,当然也包括北宋的公主都被迫跟随金军北上。而北上的一路,她们受尽了掳掠。金军将领如同分配奖赏一样,将她们任由金兵蹂躏。据历史记载,从出发到最后,因自尽或是惨死的人数超过一半其中包括年三位帝姬。

北上一路还不是这些靖康之耻中的公主悲剧的结束。到达金国后,部分女眷被送入了“浣衣院”。浣衣院实为特设的储备所,供金国皇帝贵族们随时玩乐。其中柔福帝姬,刚到第二天就惨遭不幸。

据统计,宋徽宗共有二十一名成年女儿,除路途中死去的三名外,另外两名被强纳为妾,剩下的十六人,其中九人被发配到浣衣院,六人被发配到各个大营寨,一人被发配到云中御寨。她们所处地不同,但命运却是相同的悲惨。

更多文章

  • 韦贤妃是谁?北宋的妃子,却成了南宋的皇后和太后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韦贤妃,宋朝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韦贤妃是谁,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话说“靖康之耻”后,北宋灭亡,宋徽宗和儿子宋钦宗两位皇帝,被金人俘虏北上,受尽凌辱。当时一同被金国的女真人俘虏的,还有北宋的许多皇室宗亲,后宫女子和前朝大臣。当时在宋徽宗的后妃里,就有这么一个位“韦贤妃”,同样也随着金国的大军

  • 从买官入仕到名留青史,黄霸为官期间有哪些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朝,黄霸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黄霸的人生经历,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在中国历史上不乏一些廉洁爱民的清官,值得我们敬仰的有唐代的狄仁杰,宋代的包拯,明代的海瑞,因为他们为官清正廉洁,喜欢主持公道,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青天大老爷”,君主心目中的社稷之臣。在汉代也出现了一大批清官,《汉书》把这类官员称为

  • 黄霸:靠买来的官入仕,却成了名留青史的一代清官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黄霸,西汉

    你真的了解黄霸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捐资入仕,步入官场黄霸出生于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今天河南太康县人,黄霸的家族在太康县是名门望族,武帝时期由于这类家族不便于控制,常常在地方上横行霸道,根本不受地方官员的掌控,武帝只好把他们迁移至京城附近,黄霸族人也在迁移的名单里。

  • 黄霸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为何会被很多史学家称颂呢?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朝,黄霸

    在古代,县令这样的“芝麻官”非同小可,是“造福一方”不可或缺的官员,是整个“传送带”中的关键环节。古代的“芝麻官”,被升迁或革职都是常事,在官场能走多远,关键还看自己的德行。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侍御史马周向唐太宗李世民上奏疏说:“治理天下的人要把百姓看作根本。想让百姓安居乐业,在于选好刺史、

  • 西汉匡衡凿壁借光是真的吗?匡衡官居何位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匡衡,凿壁借光,西汉

    说起匡衡大家都会知道他凿壁借光的故事,因为它曾出现在小学的教材里面,以好学的榜样鼓励孩子学习。那么历史上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呢?还有历史上匡衡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匡衡,字稚圭,是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匡衡以凿壁借光的故事传世,人们大多认为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两千年来对匡衡好学的赞赏从来

  • 揭秘西汉匡衡如何从寒门子弟变成一代名相?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匡衡

    匡衡是中国西汉晚期有名的人物,他少年时候逃避借光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现在还是人们用来劝人学习的经典,而且他从小就饱读诗书,尤其是对于《诗经》中诗句的含义非常喜欢研究,所以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称赞,曾经和萧望之、梁贺等人一起辩论,因此被推举为官。匡衡画像匡衡刚做官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文笔官员,但是

  • 西汉一代名相匡衡竟是靠凿壁借光最终学有所成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匡衡

    匡衡是中国西汉晚期有名的人物,他少年时候凿壁借光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现在还是人们用来劝人学习的经典,而且他从小就饱读诗书,尤其是对于《诗经》中诗句的含义非常喜欢研究,所以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称赞,曾经和萧望之、梁贺等人一起辩论,因此被推举为官。匡衡刚做官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文笔官员,但是也干得非

  • 匡衡:从一个贫困的少年成为一代大儒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匡衡

    匡衡是中国西汉晚期有名的人物,他少年时候逃避借光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现在还是人们用来劝人学习的经典,而且他从小就饱读诗书,尤其是对于《诗经》中诗句的含义非常喜欢研究,所以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称赞,曾经和萧望之、梁贺等人一起辩论,因此被推举为官。匡衡刚做官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文笔官员,但是也干得非

  • 匡衡:因苦读而成为宰相最后却因一事自毁前途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是我们小时候常听的励志故事之一,在那个没有灯的年代,有个少年就偷偷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借旁边大户人家的灯光勤学苦读,这个少年就是匡衡,匡衡因为这个凿壁偷光的故事使他成为我们心中学习的榜样,殊不知匡衡在学成之后却因一件事而自毁前途。网络配图匡衡出自汉代,自幼就家境贫寒,但匡衡却十分上进,他

  • 凿壁偷光的匡衡,为什么会从一个英雄式的人物活成了反面教材?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匡衡,西汉

    对匡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大家对教科书一定不陌生吧,很多人或多或少还是能记起教科书中的某些文章以及好词好句等。教科书里出现的文章并不是随便选择的,而是经过反反复复地对比和筛选才被纳入教科书内,因此,能被选进教科书的内容,大都是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历史人物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