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西汉大臣韦贤 他是怎么死的?

西汉大臣韦贤 他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887 更新时间:2023/12/25 22:23:15

韦贤(约前148年-前67年)西汉大臣。汉族,字长孺。鲁国邹(今邹城东南)人。性质朴,善求学,精通《诗》、《礼》、《尚书》,号称邹鲁大儒。征为博士,给事中,进宫授昭帝《诗》,迁光禄大夫詹事、大鸿胪。宣帝时,赐爵关内侯,徙为长信少府。生性淳朴,对于名利看得很淡,一心一意专注于读书,因此学识非常渊博,兼通《礼》、《尚书》等经,并以教授《诗经》著名。当时的人都称他为邹鲁大儒。

网络配图

前71年,代蔡义为丞相,封扶阳侯,食邑700户。前69年以老病辞官,卒,谥"节侯"。从韦贤起,汉代始有丞相致仕制度。

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见,设立五经博士,极力推尊儒学,韦贤则以经书致仕。西汉时期,经学派别林立,学术气氛浓厚。《易经》有高氏学、京氏学之分,《尚书》则有欧阳氏学与大小夏侯氏学之别。鲁地申公以治《诗》见长,传至瑕丘(今兖州市)江公,徒众最盛。江公为韦贤的老师,贤继承申公、江公的研究成果,又有新的阐释,对《诗经》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一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史称韦氏学。

网络配图

韦贤声誉卓著,远近知名,朝廷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征召他为博士。汉昭帝并拜他为师,请他教授《诗经》。不久,升迁为光禄大夫、詹事、大鸿胪。昭帝崩逝,没有子嗣,大将军霍光和公卿们共同商议,尊立孝宣帝。宣帝刚即位时,韦贤因为参与谋议安宗庙,赐爵关内侯,享有食邑。这时候,他改任长信宫少府(太后官属,长信宫是太后所居住的宫名),因为他是昭帝的老师,很受尊重。

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七十一年),韦贤已经七十多岁。丞相蔡义去职,宣帝命他继任,并封他为扶阳侯,食邑七百户。韦贤担任了五年的丞相后,在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六十七年),以老病为由,上书请求退休。宣帝觉得他年事已高,不可以太劳累,就准他辞职,赏给他一百斤黄金。几年后,韦贤去世,宣帝还下诏颁赐“节侯”的谥号,由此可见他是多么受皇帝的器重。

网络配图

大臣韦贤是怎么死的

前71年,代蔡义为丞相,封扶阳侯,食邑700户。前69年以老病辞官,卒,谥"节侯"。从韦贤起,汉代始有丞相致仕制度。

据《汉书》记载他生性淳朴,对于名利看得很淡,一心一意专注于读书,因此学识非常渊博,兼通《礼》、《尚书》等经,并以教授《诗经》著名。当时的人都称他为邹鲁大儒。

标签: 韦贤

更多文章

  • 宋朝靖康之耻韦贤妃与公主最后的命运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贤妃与公主最后的命运如何

    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耻辱,也是汉族人民的一次深重的灾难,和明末的“甲申国难”齐名。那么靖康之变是怎么回事呢?靖康之变首先要从金国的崛起说起,金国和宋朝签订了“海上之盟”,约定联合攻击辽国。在打败了辽国之后,金国又以张觉叛逃事件为由,撕毁了盟约,开始对宋朝进攻。金国攻打宋朝,共有两次,都是以

  • 韦贤妃是谁?北宋的妃子,却成了南宋的皇后和太后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韦贤妃,宋朝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韦贤妃是谁,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话说“靖康之耻”后,北宋灭亡,宋徽宗和儿子宋钦宗两位皇帝,被金人俘虏北上,受尽凌辱。当时一同被金国的女真人俘虏的,还有北宋的许多皇室宗亲,后宫女子和前朝大臣。当时在宋徽宗的后妃里,就有这么一个位“韦贤妃”,同样也随着金国的大军

  • 从买官入仕到名留青史,黄霸为官期间有哪些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朝,黄霸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黄霸的人生经历,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在中国历史上不乏一些廉洁爱民的清官,值得我们敬仰的有唐代的狄仁杰,宋代的包拯,明代的海瑞,因为他们为官清正廉洁,喜欢主持公道,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青天大老爷”,君主心目中的社稷之臣。在汉代也出现了一大批清官,《汉书》把这类官员称为

  • 黄霸:靠买来的官入仕,却成了名留青史的一代清官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黄霸,西汉

    你真的了解黄霸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捐资入仕,步入官场黄霸出生于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今天河南太康县人,黄霸的家族在太康县是名门望族,武帝时期由于这类家族不便于控制,常常在地方上横行霸道,根本不受地方官员的掌控,武帝只好把他们迁移至京城附近,黄霸族人也在迁移的名单里。

  • 黄霸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为何会被很多史学家称颂呢?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朝,黄霸

    在古代,县令这样的“芝麻官”非同小可,是“造福一方”不可或缺的官员,是整个“传送带”中的关键环节。古代的“芝麻官”,被升迁或革职都是常事,在官场能走多远,关键还看自己的德行。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侍御史马周向唐太宗李世民上奏疏说:“治理天下的人要把百姓看作根本。想让百姓安居乐业,在于选好刺史、

  • 西汉匡衡凿壁借光是真的吗?匡衡官居何位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匡衡,凿壁借光,西汉

    说起匡衡大家都会知道他凿壁借光的故事,因为它曾出现在小学的教材里面,以好学的榜样鼓励孩子学习。那么历史上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呢?还有历史上匡衡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匡衡,字稚圭,是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匡衡以凿壁借光的故事传世,人们大多认为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两千年来对匡衡好学的赞赏从来

  • 揭秘西汉匡衡如何从寒门子弟变成一代名相?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匡衡

    匡衡是中国西汉晚期有名的人物,他少年时候逃避借光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现在还是人们用来劝人学习的经典,而且他从小就饱读诗书,尤其是对于《诗经》中诗句的含义非常喜欢研究,所以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称赞,曾经和萧望之、梁贺等人一起辩论,因此被推举为官。匡衡画像匡衡刚做官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文笔官员,但是

  • 西汉一代名相匡衡竟是靠凿壁借光最终学有所成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匡衡

    匡衡是中国西汉晚期有名的人物,他少年时候凿壁借光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现在还是人们用来劝人学习的经典,而且他从小就饱读诗书,尤其是对于《诗经》中诗句的含义非常喜欢研究,所以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称赞,曾经和萧望之、梁贺等人一起辩论,因此被推举为官。匡衡刚做官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文笔官员,但是也干得非

  • 匡衡:从一个贫困的少年成为一代大儒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匡衡

    匡衡是中国西汉晚期有名的人物,他少年时候逃避借光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现在还是人们用来劝人学习的经典,而且他从小就饱读诗书,尤其是对于《诗经》中诗句的含义非常喜欢研究,所以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称赞,曾经和萧望之、梁贺等人一起辩论,因此被推举为官。匡衡刚做官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文笔官员,但是也干得非

  • 匡衡:因苦读而成为宰相最后却因一事自毁前途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是我们小时候常听的励志故事之一,在那个没有灯的年代,有个少年就偷偷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借旁边大户人家的灯光勤学苦读,这个少年就是匡衡,匡衡因为这个凿壁偷光的故事使他成为我们心中学习的榜样,殊不知匡衡在学成之后却因一件事而自毁前途。网络配图匡衡出自汉代,自幼就家境贫寒,但匡衡却十分上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