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主张与匈奴和亲的西汉大臣:韩安国是谁?

主张与匈奴和亲的西汉大臣:韩安国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532 更新时间:2023/12/28 15:46:14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韩安国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派使者来汉朝请求和亲。西汉自高祖白登山被围之后,文、景两帝,包括女汉子吕后,都奉行“无为而治”的国策:一边给匈奴送女人——所谓的“和亲”,一边窝在家里老老实实搞生产。

这次请求和亲,到底是像往常一样同意还是趁机翻脸开打,汉武帝和一众大臣在朝堂商议。主战派与主和派争论不休,这时,一位御史大夫跳出来说:“咱们军队跑到千里之外——那么远的地方去打仗,就如同强弩之末,到那里也没劲了。再说,匈奴那地方离咱太远,得到也没什么用处,无利可图,打这仗干嘛?所以,还是和亲吧,天下太平!”

主和派的官僚们立即齐声附和,最后力压主战派,和亲一事顺利谈妥。从历史来看,汉匈战争前的最后一次和亲,就这么被这位御史大夫极力促成了,这位御史大夫名叫韩安国。不论是当时的主战派,还是后世的热血青年,都对主和的韩安国恨得牙根痒,说上许多理由,其实就是不敢打,妥妥一个投降派。但实际上,韩安国和亲主张说明,他对当时国家的军事实力有准确的估量。而他本人,更是一位拥有谋略、计策的能臣,在景帝、武帝时期,出镜率相当高。

一、一战成名

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今商丘民权县)人,早年拜师学习《韩非子》和其它学说。他聪明好学博采众长,成长为远近闻名的集学问、辩论于一身的能人,并被梁王(景帝之弟刘武)慧眼识珠,请入朝中担任中大夫。而韩安国很快就显露能力,成为梁王不可或缺的重要谋士。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爆发,叛军一路高歌挺进到梁国。危难之中,韩安国被梁王刘武任命为将军,抵御叛军的围攻。韩安国稳固防守,另一位将军张羽则奋力厮杀,将士的拼死抵抗使叛军无法绕过梁国这一防线,因为牵制住叛军的主力,为最后平息叛乱七国之乱贡献了力量。韩安国因此一战成名,梁王刘武也更加倚重于他。

受梁王的重用,韩安国也忠心而侍,为梁王排忧解难。

二、断“家”务事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而这“家”还是皇家——窦太后、景帝与梁王,他们之间越来越僵化的关系,事情更加棘手。

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景帝和梁王,窦太后更偏爱小儿子梁王,不论权力还是财物,都大力赏赐。景帝是孝子,对母亲的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梁王以为有母亲撑腰,渐渐地有恃无恐,在封地内大兴土木,出行的动静弄得比皇帝还大,这就让景帝有所不满了。太后得知后,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臣。

这次梁国派来的使臣恰恰是韩安国,这下他可撞到枪眼上了——太后、景帝、梁王关系僵持,一不小心就是掉脑袋的事。韩安国清楚当下的处境,他没有直接向太后、皇帝请罪,而是去找了馆陶公主——窦太后的女儿。

一见到公主,韩安国就哭着说:“从前七国叛乱时,各诸侯都起兵,梁王一想起太后跟皇帝在关中就流眼泪水,他知道跟皇帝最亲,所以拼命抵抗,因而叛军才无法向西进军,这不都是梁王的功劳吗?而现在,梁王用皇帝赏赐的车子、旗帜出行,虽然排场大了点,但不过是向小地方的人炫耀,自己的父兄都是皇帝,母后与兄长都爱他,这又有什么过错呢?太后因此苛责他,他知道后整日泪流不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太后为什么不体恤一下做儿子孝顺、做臣子忠心的梁王呢?”

馆陶公主将这些话告诉给窦太后,太后大喜,并把这话原封不动地告诉景帝。景帝心结打开,对韩安国等使者大大奖赏,从此对刘武更加宠爱。不能不说,韩安国的诡辩很厉害,把黑的都说成了白的,他这手亲情牌打得更漂亮,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家庭危机,也是政治危机。

“春色满园关不住”——韩安国的能力、名声正如这“春色”一般,从梁国传到了朝廷,受到景帝与太后的信任。

三、死灰复燃

不过韩安国不是完人,有一次,他就因为犯事被捕下狱。“虎落平阳被犬欺”啊,狱卒言语间对韩安国多有侮蔑。韩安国听了不受用就说:“你小子知不知道,死灰有可能会复燃吗?”不料那狱卒答道:“就算它复燃,我也能一泡尿给它浇灭了!”

不过,这位狱卒很快就后悔了。梁国内史空缺,因为之前在太后那里留下好印象,韩安国被窦太后任命为太史,从一名囚徒翻身为年俸二千石的官员。狱卒闻讯,职位也不要了,撒腿逃命。韩安国下令,你不回来就任,我就灭你宗族。无奈,这位狱卒回家安排好后事,向韩安国谢罪来。没想到,韩安国大笑道:“你可以撒尿了!”狱卒不知所措之际,韩安国又说:“这事不值得我惩办你,回去好好工作吧。”

相比李广对待霸陵尉,韩安国的胸襟,不得不让人佩服!

四、替梁王收拾“烂账”

话说回来,梁国内史这职位,梁王属意的人还真不是韩安国,而是“新宠”——齐人公孙诡。公孙诡不断游说梁王,向皇帝申请做皇位接班人,并增加封地。对于立刘武为储君一事,景帝似有此意,但朝中袁盎的反对声最高,在梁王的授意下,公孙诡将袁盎暗杀。景帝知道后,派使臣去梁国务必捉拿公孙诡。但使臣来了十批,却一批一批空手而回——根本找不到人。人的去向,韩安国心知肚明,他来到梁王宫中,一看到梁王就哭起来:“大王没有好的臣子辅佐以至到这种地步,既然抓不到公孙诡,请您赐我一死吧!”

梁王不允许,韩安国继续两眼泪流,从太上皇刘太公与高祖的关系、景帝与废太子刘荣的关系说起,劝诫梁王,治理天下,不能以私情乱公事,就算是亲父子也无法保证不会有变化。如今皇上因为太后不置办您,如果太后去世了,您还能依靠谁?

一语点醒梦中人,梁王痛哭流涕交出公孙诡。公孙诡畏罪自杀,景帝既往不咎,梁王派人杀袁盎的这笔烂账,算是被韩安国一把抹干净了。从此,景帝与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

五、抵御匈奴

除了是一名颇具谋略的谋士,韩安国还是一员大将——在梁国时曾参与平叛七国之乱,入朝后也曾领兵前往闽越平乱。后来,韩安国到朝廷为官,因主张与匈奴和亲,而被人认为是窝囊的投降派。但是到了汉武帝决意要打匈奴时,韩安国却勇敢地冲在了第一线。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有人献计在马邑伏兵收拾匈奴单于。韩安国担任最高统帅——护军将军率兵埋伏于马邑,最后计策泄露,马邑之围无功而返。丞相田蚡死后,韩安国担任代理丞相,汉武帝有意将他扶正,哪知韩安国时运不济,竟然从马车上摔下,跌跛了脚,只得家中养病,汉武帝只好改任他人。

韩安国病好后,担任材官将军,驻守渔阳。马邑之后,汉朝与匈奴等于撕破了假面和平,匈奴单于为了报复,带军攻打汉朝,而渔阳正是最前线。有一天,韩安国抓到几个匈奴俘虏,得知匈奴军队已经远去。于是,他上表汉武帝,请求暂时停止屯军,趁着农耕时节都回家进行农业生产。

可谁知匈奴玩了花样,没多久转身又回来攻打渔阳,韩安国军营里只有不足千人,被打得措手不及,从未吃过败仗的他,这次遭受惨败,匈奴劫掠两千多人与财物扬长而去。汉武帝得知后,专门遣使将他一顿责备,再调他向东驻守右北平。韩安国感到,皇帝的宠信越来越少,加上被匈奴打败,损失严重,耻辱,失意,郁闷......百感交集,只短短几个月后,韩安国就生病吐血而亡。

只是,韩安国不知道,正是他在渔阳的坚守,牵制住匈奴的部分军力,使得大将军卫青有机会兵出北郡,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绕到匈奴后方对其造成大包围态势,活捉敌军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取得河套大捷。

河套大捷成了汉匈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此后大汉一雪旧耻,扬眉吐气吊打匈奴;汉军“全甲兵而还”,卫青因功被封为长平侯,而所有这些荣光的背后,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韩安国以一员老将的身份,在渔阳的浴血坚守,在抗匈前线站好了最后一班岗,他也是汉朝雪耻匈奴的大功臣。

标签: 韩安国西汉

更多文章

  • 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之后 为什么还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王昭君,呼韩邪单于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王昭君嫁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王昭君,中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古典四大美女之一。她的名字,在历史的星河中,极其璀璨。王昭君,本来是汉元帝的后宫中人,因品行清高,没有向画师毛延寿贿赂,因此她的画像很丑以至于美貌被埋没,汉元帝就无缘见到这个绝世美人。等到

  • 呼韩邪单于一直处于弱势,为什么后面成了草原霸主?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呼韩邪单于,汉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靠着汉朝的帮扶,这位处于弱势的部落首领,终于成了草原之主,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汉朝自建立以来,历经几代帝王,他们共同烦心的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击败匈奴。匈奴也并非长盛不衰,在汉武帝时期因为与汉军连年打仗,国力已经十分空虚。后来在老单于虚闾权渠单于

  • 霍去病的妻子是谁 霍嬗是不是他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霍去病,霍嬗

    霍去病是中国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民族英雄。霍去病的儿子、孙子史书上都有详细记载,但是霍去病的妻子史书上却没记载,所以关于霍去病的妻子有着种种的传说。网络配图关于霍去病的妻子传说一:霍去病的儿子霍嬗,(?-前110年)字子侯,西汉名将霍去病之子,生年不详,生母未见史书。霍去病死后,霍嬗袭冠军侯爵

  • 霍去病之子霍嬗到底是怎么死的 为何一趟泰山回来不久就去世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霍嬗,汉武帝

    霍去病之子霍嬗到底是怎么死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名将霍去病曾有一子名曰霍嬗,据说在霍去病死后,霍嬗被汉武帝带去泰山封禅,结果刚从泰山回来没几天,霍嬗便去世了。为此人们对霍嬗的死大加猜测,认为是汉武帝做的手脚。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您想知道,就

  • 汲黯多次让汉武帝下不来台,为什么还能被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汲黯,汉朝

    汲黯多次让汉武帝下不来台,为什么还能被重用?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中国历史上,历来都是臣子怕皇帝,而很少出现皇帝怕大臣的情形。但也不是没有例外,最出名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怕魏征,而最典型、最微妙的就是武帝刘彻怕汲黯。他多次上汉武帝尴尬不已,丢了面子,为何却能一直荣华富贵?根

  • 历史上的汲黯是隔什么样的人?假传圣旨贩济灾民,不给提干公然对汉武帝大发牢骚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汲黯,汉朝

    汲黯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汲黯(?一前112),字长孺,汲黯在汉景帝时凭父亲官职的荫庇被任为太子洗马;武帝时出为东海太守,因治绩突出,召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后犯小罪免官,居田园数年后,召拜淮阳太守,卒于任上。此公为官特立直行,不阿上,不趋时,常有非常之举。汲

  • 汲黯曾因犯法而被判罪,为何后来能位列九卿呢?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汉朝,汲黯

    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汉济阴郡鄄城县人,字长孺。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为政,以民为本,同情民众的疾苦。一次河内失火,武帝派他去视察,他到河南,见正遭水灾,饥民塞路,父子相食,饿死沟壑者不计其数,汲黯不畏矫制之罪,便以皇帝使臣的

  • 皇帝很看好汲黯,为何他的官却一直很低?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汉朝,汲黯

    汲黯是西汉有名的直臣,被汉武帝誉为可以和古代的社稷之臣相媲美。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社稷之臣”,在多年以后却仍然官居九卿。当年的下属,大多已成为他的同列,有的还成为他的上司,更让他心里难以平衡的是公孙弘和张汤,似乎转眼之间就由一个小吏一跃而成为丞相和御史大夫,可谓“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面

  • 西汉学者:京房生平简介 师从焦延寿并开创京氏易学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西汉,京房

    京房(前77—前37年),西汉学者,本姓李,字君明,推律自定为京氏,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他受学于梁人焦延寿,焦延寿自称学《易》于孟喜,京房以为焦氏《易》即孟氏之学,而孟喜的弟子白生、翟牧都不承认。焦延寿常说:“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

  • 史上最牛权臣贾似道差点让皇帝下跪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贾似道

    大家对宋朝的印象一般是经济上积贫积弱,政治军事上冗官冗兵,还有就是宋朝奸臣多,叛将多。提起奸臣,大家很容易想到秦桧,其实,有一个人对国家的祸害要远远大于秦桧,他就是南宋权臣贾似道,南宋的最后一位军事家。贾似道是个典型的官二代出身,家庭背景也算显赫。父亲贾涉是从一个小县的公安局长起家,凭借履立军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