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开国名将杨璟到底因何而死?有何真相?

明朝开国名将杨璟到底因何而死?有何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102 更新时间:2024/1/4 22:11:04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杨璟是明初著名的开国功臣,出生在今安徽合肥的他,从小性格沉毅,虽然是儒家子弟,但却不喜章句,反而爱好武略,在朱元璋渡江后,以管军万户的身份,跟着他一起接连拿下溧水、句容、集庆等地,随后又跟着汤和攻打常州,跟着胡大海攻打婺州,都就此立下了大功!

紧接着就是事关重大的龙湾之战爆发,朱元璋用康茂才写信将假降,将陈友谅给勾引到龙湾这一河道狭窄处!朱元璋在此处埋下了多路伏兵,杨璟就是其中的一路,他对陈友谅进行了一番穷追猛打,在三年后的鄱阳湖决战中,杨璟也是发挥出色!

消灭了西边的陈友谅之后,朱元璋便自然而然地把扭动转移到东边的张士诚身上,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偏将军,两人率领二十万精兵,直击太湖南边的湖州,同时让攻打杭州,华云龙攻打嘉兴,意图使得张士诚其疲于奔命,并寻找机会直击苏州这个核心。

而此时杨璟在哪里呢?他其实被朱元璋派去湖南一带,负责扫清那边的蛮寇。

待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北伐北元,让汤和、廖永忠从陆、海两路出发前去平定方国珍,与此同时杨璟由湖南方向攻打广西。

在广西之战,杨璟发挥出色,连续拿下敌人七座营寨,势不可当!等到廖永忠和朱亮祖从广东方向前来同杨璟会合之后,三位名将接连用力拿下了靖江重镇,广西遂平!

已经在广西之战证明自己能力的杨璟,被朱元璋拉去北边协助徐达攻取山西。洪武三年,北伐功臣,众将回归,杨璟因功被封为了营阳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第二年,杨璟跟随汤和前去攻打盘踞在巴蜀地区的明夏,但由于江水暴涨,两人在瞿塘峡的第一战都败了下来,虽然最终还是拿下了明夏,但两人还是受到了朱元璋的责罚!

此后的几年里,杨璟主要跟着邓愈继续征讨湖南地区的蛮寇,在跟着大将军徐达前往北平练兵。紧接着就没有他活动的信息了,只知道杨璟到了洪武十五年的时候,便正式去世了,追封为苪国公!

然而杨璟的去世,并不代表着故事的终结,八年后,查出杨璟因为瞿塘峡之败,有谋反的图谋,并成为了胡惟庸的朋党,但考虑到人家已经去世了这么长时间,所以朱元璋也只是象征性地处罚一下,剥夺了他的爵位!

然而在接下来的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挥师南下,其军中竟然也多出一位杨璟,官位仅为百户,他是明朝中期名将杨洪的父亲。

由此很多人怀疑,当初营阳侯杨璟并没有真正的死去,而是通过假死隐遁而走,并且来到了燕王朱棣的帐下,静静地等待一个能够再让他展现自己军事能力的机会。

然而机会等来了,却在建文四年为了拯救燕王朱棣的性命,而殒命于灵璧。

对此,也有很多人予以了否决,他们认为这一切只不过是巧合罢了,刚好碰到有两个同名同姓的人,相继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支持营阳侯杨璟就是百户杨璟的人,其主要逻辑为:

一、靖难之役中的杨璟只不过一个小小的百户,然而过后却被朱棣授予了公爵,被封为了璟国公,即便他救了朱棣本人的性命,这样的追封是否太高了;

二、胡惟庸案正式爆发于洪武十三年,而在此后十几年时间,又多位功勋大臣被牵扯其中,而杨璟正式卒于洪武十五年,也就是胡惟庸案爆发的两年后。所以他极有可能是害怕自己参与胡惟庸案被查出来,而想出了假死这一招,来躲避朱元璋的屠刀!

而否定营阳侯杨璟就是百户杨璟的人,其主要逻辑为:

一、根据《明史杨洪传》的记载:“祖政,明初以功为汉中百户。父璟,战死灵璧。洪嗣职,调开平。”也就是说,这个百户杨璟只知道他是汉中百户杨政的儿子,而汉中当时属于秦王朱樉管辖,根本不关燕王朱棣什么事!

二、史书只提到百户杨璟战死于灵璧,并没有直接点明,他究竟是属于朝廷军,还是燕王朱棣的军队!

三、如果营阳侯杨璟通过假死成功骗过朱元璋的话,那他又是怎么样继续以本名杨璟去继承父亲杨政的百户。而且当时杨璟贵为侯爵,去继承一个低微的白户,这怎么都感觉有点怪!

综上,笔者个人的观点更加倾向于营阳侯杨璟和百户杨璟只不过是历史的巧合,两人并不是同一个人。

标签: 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明初将领郭英简介:一生大小五百余战,身被七十余伤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风云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秦武王掌政后都做了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秦武王,战国,风云人物

    我们前一次讲张仪的时候,讲到由于秦惠王在节骨眼儿上逝世,秦武王即位,导致张仪的连横之策失败。而张仪也出走魏国,并且在一年多以后死在了魏国。秦武王不喜欢张仪这样的说客,那他喜欢什么呢?秦武王如其谥号,喜欢霸权主义,喜欢推行武力,喜欢大力士!他即位以来,主要干了这么几件事。第一件事,杀蜀相陈庄。大家可能

  • 邓世昌为什么要开船撞向敌舰?他是什么用意?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邓世昌,清朝,风云人物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特别是在八年抗日战争期间,而这些英雄更是在国家危难之时,不惜用自己的牺牲,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其中就包括手拿炸药包的董存瑞,以身躯抵挡敌人炮弹的黄继光等等。而我们如今所生活的大好河山,只不过是当年的他们替我们负重前行得到的成果。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人物,就是在甲午中日

  • 中法战争「法国不胜而胜」这种说法是错的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法,战争,法国

    问:请谈一谈中法战争的不胜而胜和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是关于清末中法战争(1883-1885)结局的一种极常见说法。它的基本情节是:“老将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大败法军,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清廷却在此时与法国签订了屈

  • 3800万人伤亡,换回了怎样的历史教训?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3800万人,伤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时,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说:“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我们有生之年不会看到它们再次被点亮。”1918年,一战以德国及其盟国战败收场。欧洲人目睹这一忧伤的预言变成了悲凉的事实。一战期间,全世界动员的军队共约有6200万人,死亡人数

  • 宁远之战:宁远大捷后世叹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宁远之战,大捷,后世

    公元1662年,后金兵大举南侵,直逼山海关。明朝广宁巡抚王化贞率领的14万大军,与金兵一触即溃,只好往关内节节败退。消息传到京城,朝廷大为震惊。少数人主张在关外抗击金兵,大多数人却主张放弃关外的大片土地,退守山海关。朝野上下笼罩着一片失败的阴影。就在满朝文武拿不定主张的时候,兵部主事袁崇焕,单身匹马

  • 转战千里中原突围,这支部队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转战千里,中原,突围

    皮旅前身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团以上干部合影(后排右六为支队司令员皮定均)。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在完成战争准备后,悍然撕毁停战协定,调集重兵将中原解放区团团围住,企图一举歼灭,全面内战就此爆发。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中原军区只能设法突围。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承担起为主力部队提供掩护、牵制敌军的任务一个预

  • 1962年中印战争,解放军打得印军片甲不留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1962年,中印,战争

    1962年中印边界爆发的那场速决战,至今仍是世界军事教科书中经常研究讨论的经典战例。58年过去了,如今中印边境又是麻烦不断。那场战争的意义,有必要再看一看。从纯军事角度探讨那场战争,解放军之胜,有这么几方面原因:一、战略指导方面我军高出一筹自古战争,庙算胜是最终决胜的前提。中印双方对这场战争的战略指

  • 日本关东军如何将“七七事变”扩大成全面侵华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日本,关东军

    83年前,七七事变爆发。1937年7月7日夜,日本“支那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少佐大队长一木清直麾下的500余名日本兵携带6门步兵炮,气势汹汹地由丰台大营向卢沟桥进发,事态颇为严重。日军向中方提出交涉时,说明了他们这次行动的理由:有一名参与演习的日本

  • 二战最强魔术师,用魔术“搬走”亚历山大港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二战,最强,魔术师

    梁启超 在《李鸿章传》中写道:“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乱世之中,英雄辈出,人才遍地,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奇谋诡计常常比小说情节还要精彩魔幻。在我国古代兵书《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瞒天过海”,便是一个难度系数颇大,用好了却会效果卓著的计策。在二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