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西汉末成家皇帝:公孙述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西汉末成家皇帝:公孙述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916 更新时间:2024/1/6 13:10:22

公孙述(?-36年),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两汉间政治人物,让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公元35年春,汉光武帝刘秀为统一天下,挟平定隗嚣陇西割据势力余威,令征南大将军岑彭大举征伐蜀地同时,亲笔给自称白帝的公孙述写信劝降。公孙述却“王八吃秤砣铁了心”,大言不惭道:“废或兴均由天命,岂有投降的天子!”他两次拒绝刘秀劝降,“终无降意”,负隅顽抗,并派手下先后暗杀东汉名将来歙与岑彭。

汉大司马吴汉亲率三万精兵与岑彭所部会合,大破公孙述军,“八战八克”,乘胜围困公孙述老巢成都。公孙述狗急跳墙,“自将数万人出城大战”,被刺落马下,身负重伤,拼死逃脱回城,当晚伤重不治而死。

次日凌晨,公孙述的心腹延岑大开城门,投降吴汉。公孙述亲手创建的成家政权历时十二年,终于被东汉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一)自立蜀王

公孙述是西汉末期的官二代,年纪轻轻便脱颖而出升任县长。其父担心他年少轻狂,特意派个老成持重的亲信随身教导。亲信月余后回禀其父:“令公子天资聪颖,勿需教导便无师自通!”当地太守很欣赏公孙述的才华,令其兼任五县县长。公孙述举重若轻,将公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将五县治理得“奸盗不发”,令当地吏民瞠目结舌,暗中传言公孙述必定有鬼神相助,才会有如此才能。公孙述步步高升,在王莽新朝时升任蜀郡太守,成为一方大员。

公元23年,绿林军拥立汉室宗室刘玄为更始帝,统一指挥各地义军推翻王莽政权。各地豪杰纷纷起兵相应,加入起义洪流。公孙述闻知南阳人宗成等率部数万转战至汉中,遂遣使者迎接宗成所部入驻成都,以保境安民。不料,“成等至成都,虏掠暴横”,祸害百姓。公孙述深悔引狼入室,专门召集当地义军首领们开会商议,指出宗成所部是“寇贼,非义兵也。”恳请义军首领们留下与他共守成都。

公孙述略施小计,派人诈称汉使从东方来到蜀郡,宣布更始政权对公孙述的任命:暂时代理辅汉将军、蜀郡太守兼益州牧印绶。公孙述“乃选精兵千余人,西击成等。”他的队伍大破宗成所部,宗成的部将趁乱杀死宗成,“以其众降”,使公孙述实力大增。

次年,更始帝令汉将“将兵万余人徇(侵掠)蜀、汉。”公孙述此时兵强马壮,且深得人心,加之蜀地地势险峻易守难攻,野心勃勃开始“有自立志。他毅然派弟弟公孙恢率兵至绵竹抗击汉军,“大破走之。”这一胜利更使公孙述“威震益部”,自信满满,接受心腹李熊“宜改名号,以镇百姓”建议,“自立为蜀王,都成都。”

(二)蜀地称帝

李熊鼓动公孙述自立为蜀王后,再次巧舌如簧鼓励他更进一步“即大位。”他条分缕析说,首先,蜀地地形有利,土地辽阔,进退自如:

“北据汉中,杜褒、斜之险;东守巴郡,拒扞关之口;地方数千里,战士不下百万。见利则出兵而略地,无利则坚守而力农。东下汉水以窥秦地,南顺江流以震荆、杨。”

其次,蜀地物产丰饶,运输便利:

“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构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漕之便。”

再次,公孙述的“君王之声,闻于天下,而名号未定,志士孤疑。”因此,公孙述应该毫不犹豫地自立为帝。

公孙述正中下怀,却装模作样推辞:“帝王是天命所授,我怎么能承担得起?”李熊继续添油加醋:“天命无常!百姓甘心归附能承担天命的人!您就是这样的人!”

公孙述禁不起忽悠,脑子一热,“遂自立为天子,号成家。”因新政权崇尚白色,公孙述遂自称白帝。

公孙述称帝后,先将益州纳入囊中,又大肆收留走投无路的关中豪杰吕鲔与延岑等人,趁光武帝刘秀无暇西顾蜀地,大张旗鼓“大作营垒,陈车骑,肄习战射。”此时,公孙述已拥有“兵甲数十万人,积粮汉中,筑宫南郑”,野心勃勃觊觎关中。三年间,他先后派出两批人马出陈仓,武装袭扰三辅,均“为汉兵所败,皆亡入蜀。”

(三)自欺欺人

公孙述身为偏居一隅的小皇帝,却做着一统天下的美梦。他“多刻天下牧守印章,备置公卿百官”,梦想有朝一日过足真正的天子瘾。

他非常迷信图谶之说,不惜曲解谶书为自己称帝大造舆论。他曲解引用孔子的《春秋》与《录运法》《括地象》《援神契》等谶书,力证自己称帝的合理合法性,“冀以感动众心。”

公孙述见小不见大,对细枝末节明察秋毫,对大政方针却不识大体。称帝后,他先是“习汉家制度,出入法驾,鸾旗旄骑,陈置陛戟,然后辇出房闼”,摆足汉家天子派头。他不听群臣劝谏,“又立其两子为王,食犍为、广汉各数县。”他任人唯亲,只重用公孙氏家族成员,“由此大臣皆怨。”

(四)身死国灭

此时,光武帝刘秀东征西讨六载,基本统一东方,与西南巴蜀公孙述、西北陇右隗嚣形成鼎足之势。隗嚣先归顺更始帝,继而依附刘秀。因企图脚踩两条船刘秀痛击,索性向公孙述称臣。公孙述立其为朔宁王,出兵援陇,被汉军击败。刘秀与隗嚣和公孙述联军鏖战四年,终于平定陇西,并一鼓作气从南北两个方向攻击益州公孙述。

公孙述在延岑蛊惑下,“乃悉散金帛,募敢死士五千余人”配合延岑作战,同时暗中出奇兵绕到吴汉大军后面实施偷袭。吴汉猝不及防,兵败落水,抓住马尾才得以活命。

吴汉重整旗鼓,继续攻击蜀军。公孙述占卜后认定吴汉将死于城下,“乃自将数万人攻汉”,将都城交给心腹延岑防守。两军展开大战,延岑负隅顽抗,从凌晨至中午,与汉军“三合三胜”,致使汉军遭受重大伤亡。

吴汉怒火攻心,组建敢死队与蜀军展开最终对决。

公孙述在此役中“兵大乱,被刺洞胸,堕马”,被卫兵抬入城内,将兵权交给延岑后,当晚伤重身亡。次日凌晨,延岑大开城门投降吴汉。

吴汉为替被暗杀的亲密战友来歙与岑彭报仇,入城后展开血腥报复。他先割下公孙述首级,并将公孙述妻儿赶尽杀绝,且将投降的延岑灭族,继而“放兵大掠,焚述宫室。”他先安抚成都吏民,三日后,派兵纵火屠城,将成都“孩儿老母,口以万数”斩尽杀绝,把繁华的成都变成焦土和无人区。

吴汉屠城,手段毒辣,丧尽天良,由此受到汉武帝严厉谴责,理所应当。但是,成都被夷为平地,公孙述难辞其咎。

公孙述为满足一己之私,先是妄尊自大自称蜀王,继而利令智昏自立为帝。他治国无能,在蜀地废除铜钱自制铁钱,致使百姓手中货币无法流通。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编唱童谣发泄不满:“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言下之意是:王莽称“黄”,公孙述号“白”,五铢钱为汉室货币,暗喻天下必定归还刘氏;他任人唯亲,抱残守缺,不知变通,负隅顽抗,身死国灭,理所当然。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公孙述于西汉末乱世中割地称王,与刘秀和隗嚣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也算一代豪杰。但他鼠目寸光,治国无能,成为一只“妄自尊大”的井底之蛙,最终“欺天罔物,自取灭亡”,身死国灭,祸及妻儿家族,成为后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实在令人感叹!

标签: 公孙述

更多文章

  • 唐朝皇帝:唐肃宗李亨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肃宗

    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生于公元711年,逝于公元762年,终年51岁,在位6年,于公元762年受惊惧而死。他为何会惊惧而死?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李亨是怎样一个人唐肃宗李亨,他的原名其实是李与,从名字上看,似乎很平凡,并没有多么出奇的地方。因为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所以出

  • 如何评价魏少帝曹芳?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曹芳

    曹芳,字兰卿,曹魏第三位皇帝,他是魏明帝曹叡的养子,也是曹魏在位时间最久的君主。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那曹芳是如何做上皇帝的呢?因此当时曹叡是皇帝,但是她他的儿子都全部夭折而亡,在这种情况下,曹叡为了让曹魏江山后继有人,这也是为了社稷着想,所以也开始为以后立太子做准备。

  • 东汉皇帝之汉少帝:刘辩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辩

    刘辩,即汉少帝,汉灵帝刘宏的嫡长子,生母是何皇后,由于生于汉末乱世,他的一生都是个悲剧。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汉少帝刘辩虽然为帝,但一则他年幼,二则朝政大权在何太后和何进手中,三则又有宦官乱政,所以他的帝位并不稳固。后来何进欲除宦官十常侍,于是就调董卓带兵进京,但十常侍

  • 如何评价汉景帝刘启?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汉景帝

    “文景之治”是我国古代史上一次著名的“治世”,它指的是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采纳黄老之学让百姓们休养生息,实行轻徭薄役、鼓励生产的政策,从而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的一段时期。因为文景之治的成功,后人常常称赞文帝、景帝是仁慈之君,提倡君主都应该向他们学习。后

  • 如何客观评价北齐文宣帝高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高洋

    北齐(550年57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割据政权,由东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洋所建,建都邺城。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北齐皇帝高洋,被认为是前半生是天使,后半生是魔鬼。一方面,他聪颖绝伦,精明强干。在他年幼时,他的父亲高欢想测试儿子们的智力,给每个儿子发了一堆乱麻,看谁整理得快。高洋

  • 如何客观评价汉昭帝刘弗陵?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昭帝

    刘弗陵,即汉昭帝,西汉第八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政治较为安定,社会经济有所恢复,为之后的”昭宣中兴“打下基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唐朝著名大帝李世民曾言道:昔汉昭帝之保霍光,魏太祖之明程昱,朕之不德,庶几于此。对于汉昭帝来说,他从父亲汉武帝手中接过的并不只是

  • 宋徽宗赵佶在艺术上的造诣有多高?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徽宗

    赵佶,即宋徽宗,北宋第八位皇帝,他不是一名合格的君主,却是杰出的艺术家,在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颇具天赋,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很多人也都知道,宋徽宗赵佶几乎就差点成为亡国之君了,只不过他在紧要关头把皇位禅位给了自己的儿子宋钦宗,否则他很大概率要顶上这个帽子了。在很多人看来

  • 三国曹魏少帝:曹髦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曹髦

    曹髦 ,字彦士,豫州沛国谯县人,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司马昭弑君,是三国时曹魏甘露五年五月(260年6月)发生于曹魏都城洛阳的重要历史事件。公元260年,曹魏皇帝曹髦欲讨伐司马昭,却因王沈、王业的背叛而泄密,其本人被司马昭的亲信贾充指使武士成济弑杀于南

  • 三国东吴宗室权臣:孙綝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孙綝

    在三国时期,提到著名的权臣,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董卓、曹操、司马懿等人。其中,就董卓来说,在东汉末年废少帝,立刘协即位(是为汉献帝),且不久就弑害了少帝及何太后,从而权倾朝野。在董卓之后,曹操这位权臣,同样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在曹魏建立后,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篡夺了曹魏大权。在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

  • 如何客观评价唐睿宗李旦?唐睿宗让了几次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睿宗

    可以说这是一个让所有人羡慕的位置,自古以来那些出生在皇家的皇子们为了登上皇位更是尔虞我诈,骨肉相残。为了追求帝位而同室操戈几乎是每个皇子的宿命,而却有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皇子,他出生在中国繁荣鼎盛的唐朝,曾有三次登上帝位却都将它拱手让人。历史学家对此人也是褒贬不一,他就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个儿子,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