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何客观评价魏明帝曹叡?

如何客观评价魏明帝曹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360 更新时间:2024/1/19 2:23:51

曹叡魏文帝曹魏的第二代皇帝,黄初七年 继位为帝。下面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但一直以来对曹叡的评价却是说他“无甚才略”,“奢淫无度,违理蔑伦”,对他的争议明显大于其祖父曹操和父亲曹丕。可就是这样骄凶的“亡国之君”,竟能多次抵御蜀相诸葛亮、吴王孙权的进犯,还让司马懿不敢有任何的不臣之心,被后世小瞧的曹叡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一、独揽大权,将相咸服

即位之初,曹叡就要面临一个大问题,父亲曹丕遗诏的四位顾命大臣可都不是等闲之辈,中军大将军曹真虽然是祖父曹操名义上的养子,但两人的关系却胜似亲父子;征东大将军曹休则被曹操誉为“吾家千里驹”,还曾经和自己的父亲曹丕同吃同住的存在;司马懿、陈群也是曹丕时期的曹魏重臣,而最为关键的是曹真、曹休、司马懿三位是名副其实的“大将军”,各个手上都握有重兵,稍微处理不好曹叡这刚到手的皇位可能就保不住了。

换成其他人的做法很有可能是把这三人以各种理由召回自己的身边,通过加官进爵来削去他们的兵权,再派遣自己的亲信掌握大军。但面对虎视眈眈的蜀汉和东吴,曹叡并没有采用这种釜底抽薪的做法,而是让三人继续带兵和敌对势力周旋。虽然此举为后来打算另立为帝的佞臣们谋划夺权留下了隐患,但在当时对维护曹魏政权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东吴将军诸葛瑾、张霸率部进犯,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大破之,斩张霸,征东大将军曹休也大败了来犯的吴军;蜀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吏和百姓皆叛魏归蜀,曹真、张郃领命出兵,曹真看破诸葛亮的意图,大破蜀军,叛乱的三郡得以平定;诸葛亮多次挥师北上,受司马懿所阻,最终一代名相被被司马懿以“坚壁拒守,以逸待劳”之策活活拖死。

曹叡深知手握重兵的曹休、曹真、司马懿三人对自己会有极大的威胁,但他没有直接采取削夺兵权这样的下下策,而是藉由战事让三人发挥他们的军事才能,打发三人继续活跃在前线,意在也成功地削弱了三人在中央的影响力。四位顾命大臣中唯一常伴曹叡左右的陈群对这位幼帝的权力影响也十分有限,曹叡巧妙的成为不受约束的曹魏最高决策人,甚至在一些决策上哪怕陈群等大臣极力反对也丝毫不能动摇曹叡的独断专横,可以说直到死曹叡都牢牢掌握着魏国的最高权力。

二、选贤举能,修法正

曹叡继承了祖父曹操和父亲曹丕出色的识人驭人之术,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没有采取曹操的那样“唯才是举”,而是多次诏令各地要严格选拨有德行的官员,罢免无能之辈。针对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动荡不安,曹叡大力倡导儒学,“尊儒贵学,王教之本也”,亲自命令地方要“申敕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兴复儒学的同时挑选治世能人。此外,曹叡还下令“诏公卿近臣举良将各一人”,这些都为稳定曹魏政权提供了保障。

曹叡还极其重视法律的制定与维护,曾在曹魏的最高审判机关“廷尉”之下设立“律博士”一职,专门负责教授法律知识,增长司法官的专业素质与办案水平,培养司法人才。为了避免断案时司法官采取屈打成招的手段和出现大案误判的情况,曹叡还经常说:“狱者,天下之性命也”,甚至每有大案的时候,曹叡都要旁听,“每断大狱,常幸观临听之”。此外,曹叡还曾下令删简死刑条款,减少死罪,百姓都称其贤。

三、攘外安内,大局将定

曹叡在位时的内忧主要有两点,第一是来自手握重兵的顾命大臣的威胁,但被曹叡巧妙化解了;第二则是宗室后宫对皇权的影响。魏文帝曹丕在位时,为了消除弟弟曹植等一些列宗亲势力的影响,多次削弱藩王权力,还时常变更藩王们的封地,藩王们既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还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甚至连去京城表明真心的机会。同时,曹丕还严令禁止后宫干政,诏曰:“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曹叡在位时继承了父亲的做法,但还是做出一些改变,虽然没有给予藩王们较大的自治权,但废除了藩王不得进京的禁令,不仅允许诸侯王进京朝见,参与朝政,还下召“改封诸侯王,皆以郡为国”,打算建立稳定的宗室体系。

而对于蜀汉、东吴的屡次进犯,曹叡重用曹休、曹真、司马懿等名将,并没有因为手握兵权而猜忌众人,因此众将也得以继续活跃在前线战场上,帮助曹魏在对外战事中频频胜利。在辽东太守公孙渊趁魏、吴骚乱之际选择反叛,自称燕王时,曹叡命官居太尉的司马懿果断出击,扑灭了这场叛乱。面对日益强大且心怀不轨的鲜卑政权,曹叡“阴险”地派遣刺客韩龙刺杀了其首领轲比能,鲜卑政权土崩瓦解,此举使得蜀汉与鲜卑原本打算联手伐魏的企图被破坏,魏国北方边得到数十年的安宁,减少了魏国的军政压力。而蜀相诸葛亮的死也缓解了魏蜀边境上的紧张情况,统一之日即将到来。

熬死了曹休、曹真,眼看蜀汉和东吴日渐衰微而曹魏愈来愈强,就在大局将定时,曹叡竟一病不起,他急召太尉司马懿入朝,拉着司马懿的手任命他为顾命大臣,“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但令曹叡没想到的是,他任命的两个顾命大臣曹爽和司马懿同样都是专权乱政之人,只不过曹爽在于司马懿的争斗中失败了,司马家以晋篡魏,然而曹叡驾崩也不过三十六岁,倘若不是英年早逝,司马懿和曹爽也没可能专权乱政吧。

标签: 魏明帝

更多文章

  • 唐朝皇帝之唐中宗:李显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中宗

    唐中宗李显,原名李哲,曾两度在位为帝,但都没有执政过太长时间。在他的一生中毫无自由可言,被母亲武则天玩弄于股掌之间,曾一度想要自杀;同甘共苦的皇后想要做第二个武则天,在朝堂上拉帮结派还经常干预政事让中宗无可奈何;妹妹太平公主同样野心勃勃,在李显执政期间积极参与政治;中宗第二次在位四年后,&ldqu

  • 西汉末成家皇帝:公孙述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公孙述

    公孙述(?-36年),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两汉间政治人物,让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公元35年春,汉光武帝刘秀为统一天下,挟平定隗嚣陇西割据势力余威,令征南大将军岑彭大举征伐蜀地同时,亲笔给自称白帝的公孙述写信劝降。公孙述却“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 唐朝皇帝:唐肃宗李亨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肃宗

    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生于公元711年,逝于公元762年,终年51岁,在位6年,于公元762年受惊惧而死。他为何会惊惧而死?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李亨是怎样一个人唐肃宗李亨,他的原名其实是李与,从名字上看,似乎很平凡,并没有多么出奇的地方。因为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所以出

  • 如何评价魏少帝曹芳?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曹芳

    曹芳,字兰卿,曹魏第三位皇帝,他是魏明帝曹叡的养子,也是曹魏在位时间最久的君主。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那曹芳是如何做上皇帝的呢?因此当时曹叡是皇帝,但是她他的儿子都全部夭折而亡,在这种情况下,曹叡为了让曹魏江山后继有人,这也是为了社稷着想,所以也开始为以后立太子做准备。

  • 东汉皇帝之汉少帝:刘辩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辩

    刘辩,即汉少帝,汉灵帝刘宏的嫡长子,生母是何皇后,由于生于汉末乱世,他的一生都是个悲剧。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汉少帝刘辩虽然为帝,但一则他年幼,二则朝政大权在何太后和何进手中,三则又有宦官乱政,所以他的帝位并不稳固。后来何进欲除宦官十常侍,于是就调董卓带兵进京,但十常侍

  • 如何评价汉景帝刘启?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汉景帝

    “文景之治”是我国古代史上一次著名的“治世”,它指的是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采纳黄老之学让百姓们休养生息,实行轻徭薄役、鼓励生产的政策,从而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的一段时期。因为文景之治的成功,后人常常称赞文帝、景帝是仁慈之君,提倡君主都应该向他们学习。后

  • 如何客观评价北齐文宣帝高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高洋

    北齐(550年57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割据政权,由东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洋所建,建都邺城。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北齐皇帝高洋,被认为是前半生是天使,后半生是魔鬼。一方面,他聪颖绝伦,精明强干。在他年幼时,他的父亲高欢想测试儿子们的智力,给每个儿子发了一堆乱麻,看谁整理得快。高洋

  • 如何客观评价汉昭帝刘弗陵?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昭帝

    刘弗陵,即汉昭帝,西汉第八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政治较为安定,社会经济有所恢复,为之后的”昭宣中兴“打下基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唐朝著名大帝李世民曾言道:昔汉昭帝之保霍光,魏太祖之明程昱,朕之不德,庶几于此。对于汉昭帝来说,他从父亲汉武帝手中接过的并不只是

  • 宋徽宗赵佶在艺术上的造诣有多高?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徽宗

    赵佶,即宋徽宗,北宋第八位皇帝,他不是一名合格的君主,却是杰出的艺术家,在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颇具天赋,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很多人也都知道,宋徽宗赵佶几乎就差点成为亡国之君了,只不过他在紧要关头把皇位禅位给了自己的儿子宋钦宗,否则他很大概率要顶上这个帽子了。在很多人看来

  • 三国曹魏少帝:曹髦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曹髦

    曹髦 ,字彦士,豫州沛国谯县人,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司马昭弑君,是三国时曹魏甘露五年五月(260年6月)发生于曹魏都城洛阳的重要历史事件。公元260年,曹魏皇帝曹髦欲讨伐司马昭,却因王沈、王业的背叛而泄密,其本人被司马昭的亲信贾充指使武士成济弑杀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