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古代有一段历史是说国君堵住大臣们的嘴,不让他们提建议,是什么故事来?

中国古代有一段历史是说国君堵住大臣们的嘴,不让他们提建议,是什么故事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441 更新时间:2024/1/28 21:40:02

姬胡是周朝的第十代国王,当政时国力已出现衰象。这时候,外族入侵、诸侯作乱、贡赋减少,王朝的国库空虚。偏偏新登基的周厉王又奢侈荒淫,走上、纣的路子,使周王室的财政很快出现了危机。周厉王为了决定增加赋税,维持过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要该收的税都收了,怎样再立名目设立新税呢?什么名目来征税呢?他想不出来,该收的税都收了。这时,手下一个叫荣夷公的大臣给厉王出了一个点子,让他对一些重要物产征收“专利税”。不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们采药、砍柴,捕鱼虾、射鸟兽,都必须纳税;甚至喝水、走路也得缴纳钱物。这个办法,遭到老百姓的强烈反对,就连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吏也觉得很不妥当。很多大臣也纷纷向厉王避忠言。其中有个叫芮良夫的大夫劝告厉王不要实行“专利”。他说:“专利,会触犯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很伤人心的做法。”可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他一味宠信荣夷公,让他来免责实行“专利”。实行专利后。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顿时民怨沸腾,在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意思是说:“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黍(指粮食)。多年来我纵惯着你,而你却对我们毫不照顾。我们发誓要离开你,到那欢乐的乐园去。”百姓们对周厉王的强烈不满情绪溢于言表。老百姓们对周厉王充满了怨恨情绪,都纷纷咒骂他。大臣召公虎看到形势危急,就劝告周厉王说:“王上,百姓们实在受不了了,‘专利’法再不废除,难得不发生动乱!”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他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老百姓,如果发现有人谈论“专利”,咒骂厉王,就抓来杀头。从此,人们虽然牢骚满腹只好往肚子里咽,谁也不敢再说出来了。熟人在路上遇到也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成语道路以目由此而来。整个镐京,顿时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厉王却以为自己的残暴统治产生了效果,沾沾自喜对召虎说:“你看,还有谁在说什么吗?”召公虎听了,对厉王说:“真是一种智障的做法。阻止人民说话的危害超过了堵塞河川的危害。把河流堵塞,水涨堤溃,伤人更多;而应采用疏通河道的治水方法,治民也是这个道理,应该广开言路。如今大王以严刑苛法,堵塞言路,不是很危险吗?”厉王对召公的话置之不理,反而更加残酷地实行残暴的统治。有压迫就有反抗,国人实在忍受不下去了!国都里的小贵族、小商人、手工业者聚集起来,冲向王宫,去找厉王算账。起初厉王还想把民众镇压下去,可调来的军队中的兵士原来全是平民出身,他们见国人造反,很多人也参加进去了。周厉王眼看大势已去,只好带了一些随从,偷偷溜出了王宫。厉王临走前把太子姬静托付给了召虎,然后就逃奔到了今山西霍县。愤怒的起义群众找不到厉王,满腔怒火难平,决定找太子去抵罪。他们得知大臣召公虎家里收留了太子,于是就包围了召公的家,勒令召公交出太子。召公心想,“过去天子不听我的规劝,才落到这般地步。现在我交出太子,会不会有人说我是对天子的不忠、伺机报复呢?当初我满口答应保护太子,好让王安心,现在若是交出太子,岂不是天大的不义?可是国人见找不到太子,他们一定不肯答应,怎么办呢?”他考虑再三,决定用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交给了起义群众,这才使太子没有被国人杀死。国人暴动的第二天,卫国的国君卫武公就带着军队开到镐京。这卫武公,叫共伯和。共伯和率军到镐京是前来平叛,可是起义群众在当他来到王都之前,已经散去。于是共伯和就率领部队,进到了王宫里驻扎。厉王在逃不敢回国都,太子虽在国都,但年龄太小,不能主事。他是召公用儿子换下来的,现在暴动刚平,还不到说出真相的时候。于是召公虎提出,国事暂由共伯和代理,其他大臣全都赞成。共伯和虽然是代理,实际上却在执政、问事上同天子一样,所以这二年被称作共和元年(公元前八四一年)。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准确的年代可以查考。共伯和执政以后,采纳了召伯虎的建议,废除了厉王时的“专利”法,减少了名目繁多的赋税,人民得以安生,社会又趋于稳定。史书上把共伯和执政的时期,称为共和时期。转眼十四年过去了,周厉王死了,太子姬静也已经在召公虎家里长大成人了。召公虎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上朝去对共伯和及众大臣讲了真相,说周朝大臣见太子还活着,结果大家一致同意让太子继位。共伯和知道自己不是周室正宗,若争下去难以服众,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亲自到召公虎家把太子静接进王宫,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他回到原来的封地,当他的诸侯王去了。新即位的天子,就是周宣王。

是西周周厉王的故事,不让人民打猎开采山林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纣王为了妲己放弃了整片江山 而唐玄宗为了江山放弃了杨玉环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纣王为了妲己逼迫老百姓为他修建繁华的宫殿。最后被周灭亡。而玄宗为了自己的江山,在安史之乱爆发逃跑时,将士要求杀了杨来振奋军心。玄宗毫不迟疑就交出了杨。

  • 请问谁知道筷子的历史?还有关于筷子的小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我只知道历史.是这样的有一天,有两个人在船上吃饭,后来有一个人提出要来一次吃饭比赛,比谁吃的快,后来另一个人从他身旁的一可树上折了两根树枝来吃,赢得了比赛.结果着件事情传了出去,就被后人把两根树枝叫做了快子,但有考虑到快子是用竹子或是树枝做的,就把快该成了筷.才有了进天的筷子.中国人使用筷子,大约在

  • 求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体现在历史上的事例3个 每个200字左右 要快 谢谢 比如纣 一类的 具体点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4.隋末隋炀帝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5.瓦岗军首领失道寡助,英雄豪杰纷纷投靠得道多助的李渊(唐)【史实和现代事例】1.周武王姬发伐商纣2.隋末杨广无道,

  • 搜集文言文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孟子二章》)百废俱兴:指任事振作有为,凡有荒废者,皆整理兴举起来。(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宋

  • 商纣王有关暴君或商朝灭亡情况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商朝的灭亡商纣王,名叫帝辛,是商朝最后的一位君主。“纣”是“残义损善”之意,“纣王”是后人对他的贬损评价。史书上记载的纣王的罪行有:沉溺酒色,奢糜腐化。据说,纣王喜欢饮酒,他凿地为池,池中注酒,酒上行船。纣王同姬妾亲众在池上划船饮酒。据说,他在宫内竖起像树林一样的木桩,上面挂满熟肉,叫一些陪伴他的人

  • 周文王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这话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吧。周文王就是姬昌自己称王,与商王帝辛平起平坐的意思,他之前为西伯,结果称王,这就是摆明要造反。作为一个资源极其有限的弹丸小国,周方国东西长约70公里,周方国一定是把所有财富投入军队建设而不是广施于民,才能迅速发展出强大的军事力量,并且随后按照历史记录,对商

  • “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事倍功半【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问公孙丑如何看待统一中国,他说周文王施行仁政,使国家富强而最终消灭昏庸残暴的商纣王。现在拥有万辆兵车泱泱大国的齐国,如果能施行仁政,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外面的人会来归顺,只做一半的事收到成倍的效果。

  • 《孟子》中的小故事文言文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孟子》中的10则经典故事1.再作冯妇——《孟子·尽心下》——有个叫“冯妇”的男子,空拳打死老虎,国王给了他一个“士人”的官去做。一次外出看到老虎伤人,他跳下“官轿”,朝老虎扑去….百姓称好,而其他的“士人”却笑他身为官员,不成体统。2.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孟子连续问了齐宣王三个很棘

  • 历史上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摘要他荒淫无度,把殷都向南扩大到朝歌(今河南淇县),向北扩大到邯郸、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在这广大地区修建离宫别馆、苑囿台榭;宠爱美女妲己,终日歌舞,令乐师新作“淫声”,有所谓“北里之舞”“靡靡之乐”;他还造酒池肉林,酗酒无度。他大肆搜刮,粮食装满了巨桥的仓库,无数珍宝堆满了鹿台。咨询记录回答于F

  • 为什么秦始皇没有实施仁政却能统一六国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呵呵,仁政与吞并六国不是一个层面的意义,没有因果关系。所谓仁政,主要是国王对国家内部的管理手段,树立亲民形象,让人民多作贡献,稳定政局。所谓的统一六国,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国王、将相、国力等的综合能力,是对外扩张的表现。因此,秦王嬴政对内是否实行仁政,并不影响其吞并六国的战略意图。请注意,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