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国餐具中,中国的筷子一枝独秀,别具风采。据说许多西方旅游者来中国之前,都把学会使用筷子作为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免得在丰盛味美的中国酒席面前无从下手;等到他们结束旅游准备回国时,又常常买些中国筷子作为纪念。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夏代。先秦时期,筷子叫“”,有时也写作“荚”。《礼记曲礼上》:“羹之有菜者用,其无菜者不用。”秦汉时筷子叫“箸”。《史记.留侯世家》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隋唐,筷子叫“”。陆羽《茶经》:“火荚,一名。”至于后来怎么叫“筷子”的,有人推测,可能与“避讳”习俗和“谐音”辞格有关。陆容《菽园杂记》说:“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即筷子),幡布为抹布。”这种说法的准确性如何也很难说;但从字义上讲,叫“筷”确实比叫“”、叫“箸”、叫“”要贴切一些。筷者,快也,是颇能表达出人们进餐时的动作节奏和愉悦心情的。远古的筷子,多是就地取材的树枝或竹棍,间或也用天然的动物骨角。大约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大量使用的是刮削后的木筷和竹筷。夏商,经过琢磨的牙筷和玉筷问世。春秋战国,出现了庄重古朴的铜筷和铁筷。汉魏六朝,各种品格的漆筷生产出来。稍后,又有了精致名贵的银筷和金筷。近代,美观大方、质料各异的筷子就多了,在各种筷子当中,最贵重的要数象牙筷、犀角筷、乌木镶金筷和各种玉筷。筷子是日用必需品,而在实际生活中,它的作用又并不仅仅是挟食。古时官宦人家,为了眩耀门第高贵,迎宾盛宴常配以典雅的牙筷或金筷,借以“亮富《史记》上说“纣王象箸,而箕子唏。”箕子认为纣王用象牙筷子吃熊掌,极度奢侈,乃亡国之兆。《儒林外史》写范进中举不久,丧母守孝,汤知县请他吃山珍海错,摆的是镶银筷子,范进不肯入席,汤知县以为范进嫌礼节不周,又换成象牙筷子,范进还是不肯进餐。最后,汤知县省悟过来,换上白竹筷子,范进这才从燕窝碗里拣了个大虾圆子往嘴里送。原来在这位“孝廉”眼里,唯独白竹筷子才符合“孝道”,至于是否大吃荤腥倒是无关紧要了。帝王之家常常用银筷,目的在于鉴别食品是否有毒。过去民间习俗,女儿出嫁,嫁妆中必有筷子,取“早(快)生贵子”之意,一些人逝世后,冥器中也少不了筷子,祝愿亡灵在离开人间后得以“温饱”。有关筷子的轶事很多。张良曾用筷子作形象示意,为刘邦制定翦灭项羽的战略;韩凝礼用筷子预卜唐玄宗平定内战的胜败;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意识到曹操在盘问试探自己,赶忙借惊雷之声,将筷子失手落地,表明自己是个胆小怕事、胸无大志的庸人,从而化险为夷。据《秦馔古今谈》所引资料,唐玄宗曾将金筷赐给宰相宋,赞誉他的品格象筷子一样耿直;永福公主在自己婚事上不从父皇之命,以折筷表示决心已下,宁折不弯。自古以来,我国还有筷子诗、筷子谜语、筷子歌舞杂技;内蒙的“筷子舞”草原气息浓厚,反映出解放以后牧民新生活的欢乐。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但是它是何人发明?何时创造诞生?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书籍文献也没对筷子的记载,总之,回答这个悬案的只有“史无记载”4个字。当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证材料。这里介绍3个有关筷子起源的传说。大禹与筷子的传说大禹为传说的中国用箸第一人。相传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后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虽说这也是传说,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箸的最初过程,使当今的人们相信这是真实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传说显得更纯朴和具有真实感,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