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有关雨的故事

古代有关雨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57 更新时间:2024/1/25 6:29:38

1、雨师的故事

雨师是神话中的掌管雨的神仙,有做屏翳,也叫号屏,又叫玄冥。他们其实就是赤松子,又写作赤诵子。

传说是炎帝神农氏时施雨的雨师。这位赤松子先生有一种能随着风雨飘来飘下的本领,曾做过炎帝神农氏的雨师,后来从西天母那里得了什么不死药之类的东西,能入火自焚,随风雨而上下。成了仙,上了天,顺便还拐走了炎帝的小女儿。

直到高辛氏的时候,赤松子才想起自己的职责,又回到人间做雨师。炎帝到高辛之间隔着黄帝少昊和高阳三代,原来那几百年竟是滴雨未下的。相传远古时代,人民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一日无获,就得挨饿,日子过得和艰难。

后来,神农氏用木制做耒、耜,教大家种植谷,秋收冬藏,生活才有所好转。于是神农氏被众人举为首领。

年复一年,一场罕见的旱灾降临了,一连数月,天上没有一滴雨降落,田里的禾黍全都要枯萎了。旱情最重的地方,川竭山崩,皆成沙碛,连人畜都要渴死了,喷甭说汲水浇地了。

神农氏头发快愁白时,不知从哪儿跑老一位蓬头跣足、形容古怪的野人,上披草领,下系皮裙,手里还拿根柳枝。野人自我介绍说:我叫赤松子,曾随师傅道人在昆仑上西王母石室中修炼多年。赤道人常化飞龙,南游衡岳,我亦化为赤虬,跟在他身后,还学会布雨的本领。

神农氏闻之心喜,让他马上显示一下。但见赤松子取出一种叫:冰玉散的粉末吞下,化为一条赤龙,飞上天空。霎时,天上乌云密布,一场倾盆大雨兜头浇下,眼看就要枯死的庄稼,有恢复了郁郁生机。神农氏大喜,立封赤松子为雨师,专管布雨施霖的事。

神农氏成仙后,黄帝继任首领,九黎的头领蚩尤不服,兴兵作乱。连赤松子也投奔了过去。等黄帝率领众部落与蚩尤大战与涿鹿之野时,赤松子化为一条虬龙,飞廉变成一只小鹿,一道施起法术。刹那间,天昏地暗,走石飞沙,暴雨狂风,飓风卷飚。

黄帝和他的部下在一片混沌中,连东南西北也辨认不出,还能作战?蚩尤趁机发动进攻,杀得对方丢兵弃甲。就这样。蚩尤依仗飞廉和赤松子能征风召雨的优势,九连九胜黄帝,迫使黄帝连连后撤,一直退到泰山。

黄帝在泰山会集群臣,商讨了三天三夜后,终于设计出两个破敌法宝--司南车和牛皮鼓。司南车有两层,共二十八个轮子,车上有一个手指前方的木刻人。车轮滚动时,牛皮鼓一共八十面,一起鼓响,声音可以响彻三千八百里。于是黄帝再与蚩尤决战。

蚩尤仍使飞廉和赤松子呼风唤雨,炊烟喷雾。这一次,黄帝靠着司南车,始终不迷失方向,坚持战斗,紧接着,大臣容成等人,率人擂起牛皮鼓来,顿时惊天动地,裂石崩云,吓得飞廉和赤松子魂飞魄散,赶紧还原凶横本相,跟着蚩尤一块儿逃窜。

黄帝挥师追击,一直追到涿鹿,终获全胜,还活捉了赤松子和飞廉。因为这两个人都是降伏,黄帝仍叫赤松子当雨师,又封飞廉为风伯,要他们改恶向善,从此为民造福。

五帝后,世间没人再管得住风伯雨师了,于是对她们的祭拜,被列入国家的是祀典,目的仍在于祝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平安。这两位尊神的丑陋嘴脸,也变成了一位清秀童子伴随着一位长须官人,象征雨随风至,风止雨歇。

2、求雨

很多年前泰国东北部这一带的城主叫帕亚空,这一年无论怎么祈求雨都下不来,于是帕亚空举行火箭仪式,通告各地的人拿自制的火箭来参加比赛,谁的火箭飞得最高就把自己的女儿楠艾嫁给他。果然当天有许多人来参赛,而其中数帕丹的火箭飞得最高,帕亚空决定将楠艾嫁给他。

但是楠艾却有自己的心上人帕奇,帕奇虽然参加了比赛,却不敌帕丹。最终帕奇得知自己将要失去楠艾就意外身亡,而被迫跟随帕丹远走他乡的楠艾在途中却正巧碰到火箭发射之后下的暴雨,骏马雨中失足将楠艾摔死在雨中,两个有情人最终也无法终成眷属。

3、刘伯温求雨

明太祖在统一战争中,依靠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将领争城夺地:又吸收了一些谋士,帮他出谋划策。在这些谋士中,刘基是最著名的一个。

刘基又叫刘伯温,本来是元朝的官员,因为对元朝的政治腐败不满意,常常写点文章,讽刺时事,后来,被解职回到他的家乡青田(在今浙江)。

朱元璋的军队打到浙东的时候,把刘基请了出来,当他的谋士。在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刘基出了不少计策。由于他足智多谋,得到明太祖的信任。明太祖把他比做西汉初年的张良

刘基不但谋略好,而且精通天文。在古代,往往把天文现象跟人间的吉凶扯在一起。刘基对天下形势观察仔细,考虑问题周到,他的预见往往比较准确。但是大家都认为这跟他精通天文有关。民间传说把刘伯温看作一个“未卜先知”的人物。

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江南发生了一场旱灾。刘基掌管天文,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发生大旱,怎样才能求上天下雨。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因为牢狱里关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刘基的话,派他去查牢监里关的犯人。刘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元璋奏明后,平反了冤案,把错抓的人放了。

求雨和平反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刘基也不可能有求雨的法术。不过他懂得天文,可能观测到气象要发生变化,就借这个机会劝谏朱元璋平反冤案。果然不出几天,乌云密布,接着就下了一场透雨。刘基趁朱元璋高兴的时候,又劝他制定法律,依法办事,防止错杀无辜的人。

明太祖即位以后,叫刘基做御史中丞,负责司法工作。刘基严格执法。有一次,丞相李善长的一个亲信犯了法。李善长是明王朝开国功臣,又是明太祖的同乡,势力很大。但是刘基不顾李善长的阻挠,奏明明太祖,把那个亲信杀了。这件事当然招来了李善长的怨恨。

正巧这一年,京城又逢到大旱,明太祖十分着急。刘基乘机跟明太祖说:“战争中的死亡将士,他们的妻子需要抚恤;一些在筑城中死亡的工匠,尸骨还暴露在田野上,没人收埋。

把这些事办了,说不定能下雨。”

明太祖一心求雨,当然很快批准了刘基的要求,抚恤了将士妻子,掩埋了工匠的尸骨。刘基虽然办了一件好事,但是靠这种办法劝谏,毕竟靠不住。这一次,他的预测不准,过了十天,还是烈日当空,一滴雨也没下。

这可使明太祖生了气,再加上李善长在旁边说坏话,叫刘基不能不害怕。这时候,他妻子在家乡得病死去。刘基请个假回老家了。

其实,明太祖对刘基是特别器重的。有一次,明太祖要拜刘基为丞相。刘基连忙推辞说:“选丞相好比挑栋梁。要挑个大木材,如果用小木头当梁柱,房屋就有倒坍的危险。”

后来,明太祖撤了丞相李善长的职,又想请刘基出来当丞相。刘基说:“我性子褊急,容不得坏人:再说年纪大了,也担当不了这样重任。天下有的是人材,希望陛下好好物色。”

刘基回到青田,过着隐居生活,从来不跟人谈起他过去的功劳。青田县令一再求见,都被刘基婉言拒绝。有一次,县令换上便服,装扮个乡下人去拜访刘基。刘基正在洗脚,见来了陌生人,连忙穿了鞋子,把来人请进屋,热情地留饭。

刘基请教来人姓名,县令只好实说:“我是青田知县,特来拜见先生。”刘基大吃一惊,连忙起身作揖,自称是治下的普通百姓。打那以后,再也不跟县令见面了。

刘基住在家乡,仍旧很关心明朝的政事。有一次,明太祖派人到青田向刘基问天象吉凶。刘基说:“冬天刚下过严霜冻雪:接下来便是阳春季节。现在国家已经安定,希望陛下施政稍为宽和一点。”

扩展资料:

雨的成因:

雨的成因多种多样,它的表现形态也各具特色,有毛毛细雨,有连绵不断的阴雨,还有倾盆而下的阵雨。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

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径只有0.01~0.02毫米,最大也只有0.2毫米。它们又小又轻,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在空中。就是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云。这些小水滴要变成雨滴降到地面,它的体积大约要增大100多万倍。

这些小水滴是怎样使自己的体积增长到100多万倍的呢?它主要依靠两个手段,其一是凝结和凝华增大。其二是依靠云滴的碰并增大。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云滴主要依靠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气来使自己凝结和凝华。

如果云体内的水气能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使云滴表面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那么,这种凝结过程将会继续下去,使云滴不断增大,成为雨滴。但有时云内的水气含量有限,在同一块云里,水气往往供不应求,这样就不可能使每个云滴都增大为较大的雨滴,有些较小的云滴只好归并到较大的云滴中去。

如果云内出现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况,那么,这种凝结和凝华增大过程将大大加快。当云中的云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大云滴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它们在下降过程中不仅能赶上那些速度较慢的小云滴,而且还会“吞并”更多的小云滴而使自己壮大起来。

当大云滴越长越大,最后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成为我们常见的雨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雨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求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泰国东北部火箭节登场讲述求雨丰收的传说

芦芽山“雨神“的传说!在山西忻州芦芽山下,有一个村子叫山岔村,山岔村的东南有座古庙。相传,老久老久以前,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这老和尚晨钟暮鼓,参禅念经,村民们每天到庙里和老和尚闲坐侃谈。有一年,天大旱。村内有人就随意和老和尚说,庄稼旱得不行了。老和尚也漫不经心地回应:“噢,该下雨了,那就下吧!“话说完一会儿,睛朗朗的天上就浓云密布,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一场大雨哗哗地下了起来。一开始,人们只是觉得诧异,可品验次数多了,就认为老和尚是管雨的神仙,什么时侯想叫下雨,下多大的雨,只要给老和尚打个招呼,就会有求必应,于是人们就背后尊称老和尚叫——雨神。有一年盛夏,村里有人锄不过田苗来,想请老和尚帮助几天,老和尚慨然应充。到了地里,只听老和尚口念“草死苗活“,手起锄落,疾步如飞,不一会儿就锄完了。细看田垅,泥松土细,深浅适宜,草死苗活,疏密有序。村里人知道了,就今天你请,明天他请,老和尚来者不拒,全部应承,整日挨家挨户帮大家锄田。一天傍晚,大家收工后在街头大树下乘凉,说起老和尚帮助大家锄田一事。大家都各说老和尚今天一天都和自己在地里锄田。这就怪了!为了搞个明白要个水落石出,大家约好明天都去请老和尚帮助。第二天,果然各家的地里都有一个老和尚在锄田。于是,村民们深信“雨神”原来是活佛!大家一商量,集中起来就到庙里拜活佛,然而到了庙里一看,老和尚却不在了。这一下村民们可着急了!村民们便开始到处打问,得知有人说老和尚朝着芦芽山方向去了。村民们带着香火、供品赶来,老和尚走得不紧不慢,悠哉悠哉,村民们追得气喘吁吁、汗如雨下,然而却总是隔着一定距离,怎么也追不上。翻过几座小山,人们在山头上看见老和尚在芦芽山下的清莲河里洗起澡来,便不好意思再追。只见老和尚洗完澡坐在大石头上晾了晾,穿好衣服,又向芦芽山顶走去。村民们口念“活佛”,紧紧跟随,一直追到芦芽山峰顶,只见老和尚作跏趺坐,满面笑容,一动不动,脸色红润,面前有两根鼻柱。上前搀扶,老和尚却己坐化了。人们忽然明白,老辈人都说芦芽山是毗卢遮那佛的道场,“雨神”不就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嘛!既为百姓普降甘霖,解救旱灾,又帮助百姓分忧解难,辛勤劳作,这难道不是佛光普照、广济众生!山岔老和尚——“雨神”在芦芽山顶峰座化的消息四处传开后,周围村民们议定,集资就在那里盖起一座殿。因为释迦牟尼佛未成道时,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所以这座殿就叫做“太子殿”。又因为释迦牟尼是佛教的教主,殿门上就又刻有“佛祖”二字。传说当年,山岔村民追赶“雨神”到芦芽山后,在返回的路上看到“雨神”洗澡灵迹,发现“雨神”晾身的大石头上还留有两大两小四个圆印子。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求雨的故事,主人公是谁?人物形象特点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古时候,人们的科学知识十分匮乏,因对许多自然现象不理解,所以加以神化,下雨、打闪、打雷都被看作鬼神的安排。那时从国君到臣子再到黎民百姓对鬼神都十分尊敬,认为一切天灾人祸都是上天的旨意。商汤灭夏,是我国奴隶社会中一个奴隶主的总代表去革另一个奴隶主总代表的职。商汤是一位既有文治又有武功的帝王,他爱才爱将

  • 福楼拜与莫泊桑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1一天,法国短篇小说作家莫泊桑,带着一篇新作去请教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他看到福楼拜桌上放者厚厚的一叠文稿,翻开一看,却见每页上都只写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莫泊桑不解的问:“先生,您这样写,不是太浪费稿纸了吗?”福楼拜笑了笑,说:“我早已养成了这种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上,只写第一行,其余九

  • 商朝的第11位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秦始皇。三皇五帝之后,进入了夏朝,开始了家天下。夏、商、周三朝的君主都是王,不是皇帝。嬴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之后,才有皇帝。商朝的第11位君主是中丁。

  • 为什么白居易是用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来告诫当朝统治者,而不是用商纣王和妲己的故事呢?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因为是有感而发,再说一个是亡国之君一个是亡朝之君他们的概念首先是不同的,再说商纣王是一个明君,他在古代的亡国主要是由于大兴兵戈而引起的,现代认为他是昏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封神演义中的话语。因为用当代统治者的故事,更具有说服力,更能表现自己的主张,同时更具有现实意义,而商纣王和妲己的故事距离唐朝太过遥远

  • 据传说是谁先使用木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筷子的发明,有很多不同的传说。以下仅供参考:筷子是中华民族发明的进食工具。据考古资料证明,在远古时代,先民已懂得用树枝和竹枝夹取食物。关於筷子的起源,中国东北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大禹为治好水患,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就连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误一分一秒。有一次,大禹在野外煮肉吃,陶锅的肉很烫手,无

  • 是妲己的错还是纣王的错?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就像司马迁说纣王修建了鹿台,刘向就补充说:鹿台高达一千尺!晋朝的皇甫谧一使劲,鹿台又变成了高一千丈!商周时候一丈大约折合两米

  • 历史上真的有妲己这个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真有妲己。所有人都知道《封神演义》中最恶毒的人就是苏妲己,那么我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女人。苏妲己为冀州候苏护之女,天生美貌、聪颖过人,但在去往朝歌途中,被轩辕坟千年狐狸精摄去魂魄,人已死亡,狐妖借其肉身,用其姓名,制造了一位新的苏候之女,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苏妲己的一生有两个阶段:真正的苏妲己

  • 商纣王和苏妲己是不是一对狗男女?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我认为不是。首先嘞,狗男女是指乱搞男女关系的人,人家郎情妾意的,男未婚什么的先不管(反正在古代,根本说不清),至少女未嫁嘛,怎么就狗了呢?虽然《封神演义》里一直说纣王残暴,妲己祸国殃民,但是我觉得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借口,是朝代变更的借口,是历史向前推进的借口。一个朝代的灭亡不可能只因为一两个人,而是

  • 箸墓的传说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日本崇神天皇时期,有位公主,因为她生得端正,所以天皇和皇后都十分痛爱她。在这位公主还没结婚的时候,一天有个气度不凡的贵人悄悄来到公主面前说:“我愿与你结为夫妻。”公主说:“我尚未接近过男子,怎能轻易从你,而且此事也必须禀明父皇母后。”那人说道:“即使你父皇母后听说,也无妨碍。”从此夜夜来谈情,但是公

  • 谁知道筷子的发明,有什么传奇、故事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筷子是一种食具,用于夹起食物并把它们送往口里。英文名:chopstick(单根筷子),chopsticks(一双筷子)。起源中国,古叫箸(箸者,助也,意思是帮助吃饭的工具),也叫,还叫,因为箸和住是谐音字,有停住、不吉利的意思,后来就用停住的反义字”快“加个竹字头,就成了现在筷子名称的由来。筷子从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