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的农村,当地的居民遇到了严重的干旱,于是派人到远处请来“求雨者”。“求雨者”到来之后,他发现整个村子混乱不堪,牲畜濒临渴死,农作物枯萎。村子里的人也受到这种气氛的影响,个个浮躁不安。村民们围着他,急切地要看他如何求雨。但他说,请在村头给我一间茅屋,还有三天的时间,任何人都不要打搅我。就这样,“求雨者”进了他的小屋,而村民们等待着。等到第四天早晨,天果然开始下雨,“求雨者”从那茅屋走了出来。村民们不约而同地问他:“你是如何办到的呢?”“哦,这很简单。”他说:“我什么也没有做。”村民们说:“你看啊!天已经下雨了。这怎么可能呢!”于是,“求雨者”解释道:“我本来已习惯于风调雨顺自然和谐的生活。当我来到你们的村子,却感到混乱与不安,这里的生活节奏已经失调,远离了自然之道。而我也受其影响,心神不定,失去了本来的和谐。这样我又能做什么呢?于是,我要有一个安静的处所来调整身心,重新恢复与道的联系。而当我恢复了自然与和谐的时候,有了这种转变和调整,有了合乎自然的心境与状态,我们失去的雨也就回来了。”反观自己,经常处于一种对抗抱怨的心态。没有调整自己,去改善外在的环境,而是让自己与环境和其中的人事物处于对立状态。这样究竟对谁有一点益处呢?
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唐大中年间,有梵僧来山礼佛,传说在潮音洞目睹观音示现。唐咸通四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遭遇风浪,数番前行无法如愿。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故称不肯去观音。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