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纣王其实是一个非常荒淫残暴的人,纣王确实很残暴,但是也没有这么严重。而且纣王其实身上存在的这些特性,在大部分的君王身上都是存在的,这些并不是纣王一个人拥有的特性,只不过因为纣王导致了商朝的灭亡,所以纣王的所有的功劳就会被抹去,人们只会记得他身上不好的特征。
另外其实纣王的形象是经过了丑化的,毕竟现在有很多的小说和影视作品都对商朝进行了神话,特别是要提到《封神榜》,为了让这部小说中的正派和反派的形象更加突出,于是商纣王的形象肯定是要被丑化的,这样才能增加纣王的可恨程度。
但是其实历史上真正的商纣王也许是具有残暴的特征,但是古代的君王没有一个是绝对的仁慈的,在处理对自己产生威胁的事情的时候,君王都是杀人不眨眼的。而且君王都曾经做过错误的决定,也杀害过无辜的人,所以说君王中没有绝对善良的人。
而纣王的好色和荒淫其实也是常态,古代的君王坐拥三宫六院,后宫佳丽都有三千人,所以说君王自古以来就不可能是专情的人,只要是长得好看的女人,都会成为君王的囊中之物。所以说纣王可能真的很好色,但是也不至于是十恶不赦的样子,毕竟作为一个君王来讲,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
商纣王由于无能导致了商朝的灭亡,既然商朝已经灭亡了,那么老百姓就不需要对君王再抱有恭敬的态度了。这个时候就可以随意的评判纣王了,再加上纣王的无能害的老百姓穷困潦倒,所以这个时候老百姓对于纣王的评价肯定会越来越差,甚至还会添油加醋,因此就会把纣王传得非常的恶劣。
帝纣资捷辨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战,而盈巨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最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太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佯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太师,太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史证·殷本纪》小说《封神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著作。它在武王伐纣的背景下,写了一系列正邪斗法、神妖混战的故事,在民间影响广泛。书中的主要人物商纣王,是人人恨之入骨的暴君。那么,历史上的商纣王是不是这样的呢?商纣王,名叫帝辛,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纣”是“残义损善”之意,“纣王”是后人对他的贬损评价。史书上记载的纣王的罪行有:沉溺酒色、奢糜腐化、残忍暴虐、荼毒四海、重用小人、不敬祖先、不信忠良等种种罪行,简直是罄竹难书。后来,纣王失去士气和民心,终于被武王所打败。他一把火把自己烧死。他的妻子妲己也被武王送上了断头台。商纣王真的会这样残暴么?人们的质疑据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曾怀疑过,认为是有人故意把天下的罪恶都加在商纣王的头上。近代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在考察了商纣王的70多条罪恶发生的次序之后,发现他的罪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加越多。也就是说,是后人编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打了折扣。那么,为什么要有意地丑化商纣王呢?原因之一是他的政敌别有用心的宣传。比如奢侈腐化、暴虐荒淫、镇压反叛、剪除异己,这是一切帝王的共性,并非商纣王独有。这些劣迹为什么表现在商纣王身上就那样骇人听闻,令人发指?原因之二是把罪恶之源引到女人身上。妲己本是纣王剿灭苏部落的战利品,也是纣王的玩物。可是,武王伐纣1000年后的《列女传》却把劣迹都归于妲己一人,这就是“女祸亡国论”。其实,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本性凶残的帝王我行我素,独断专行,并不受女子所左右,怎么一旦亡国灭身,就把女人当成替罪羊了呢?原因之三是抹杀商纣王的历史功绩。据说,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取得很大的胜利。从此以后,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了开发,中部和东南部的关系密切了。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历史贡献,应该记到纣王身上。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商纣王到底什么样呢?这有待历史学家进一步研究。请你移步看看这里的分析,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