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有什么忠孝节义的史实与感恩相关?

古代有什么忠孝节义的史实与感恩相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694 更新时间:2024/1/27 11:30:24

食清明”节日的由来说起“寒食节”,也许有些缺少中国传统节日化知识的人觉得陌生;但是,提到“清明节”连外国人都知道,这是中国人祭祖的日子。其实,在中国古代这两个节日是合而为一的;然而传至今日,人们除了记得清明节这天要拜扫祭祖及登山踏青外,对寒食文化的其它内容,甚至对寒食节这个名称本身都知之甚少。寒食清明的节日形成,源于晋文公为纪念“功不言禄”的贤臣介子推而设的节日,是我国颇具影响的古老传统节日之一。寒食节以其奇特的冷食习俗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乍暖返寒的春季,在这正是需要热食时节,人们要过寒食节。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选择了禁火寒食的生活方式。寒食是一种旧俗,时间在冬季后105日,因此寒食节又名“百五节”。这一风俗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忠臣介子推,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东汉时期寒食习俗似科在介休及距绵山不远的太原郡很盛行,寒食文化及介子推的故事在民间深入人心代代相传。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耳出国流亡19年,曾割股以啖君。重耳返晋被立为君(即晋文化公)之后封赏功臣,介子推功不言禄回到夏县老家。公元前635年初春,介子推遂偕母来到介休(定阳县)小宋曲村姥姥家躲避。晋文公得知后让邻居解张带路到介休寻找,介子推拒受封赏,又背着老母亲隐住绵山岩洞中草衣寒食。晋文公迫使介子推出山以辅其政,带领众大臣来到佛爷峰下马泉,派人登山百般呼唤,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这时,有的大臣晋文公献计说:“介子推是位大孝子,如果三面点火留下下方,一定会背着老母出来。”结果奸臣孤偃、赵衰四面举火,正值春季风很大火越烧越旺,火着了三天三夜,堵住了介子推携母出山。晋文公又派大臣再次登山寻找,有人从大烧林岩洞中找到半张破草席。晋文公接过草席子细看,只见上面写到:“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看后,晋文公悲痛万分追悔莫及,面对焚烧林余烟,不禁顿足哀嚎。随从大臣争相效法,哀嚎声响彻绵山林野(介公岭有哀号坡地名);为纪念这位忠孝双全的贤臣,下令将绵山封为介推田,号为介山,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并把焚山这日定为“寒食节”,下令全国严禁在三天期间内生火煮饭,只吃冷食。这是历史上最先提出的寒食起源说,它已成为介休绵山独特的文化遗产。第二年寒食节的次日,晋文公率领群臣登绵山祭奠,看到大烧林山谷内被焚焦的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他融景生性,想起介子推割股奉君时对他的希望:“我不求任何封赏,只愿您做一个清明的国君!”以及在焚烧林岩洞中找到破草席上介子推写的遗嘱;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表达对介子推的思念之情,把此祭日(初过寒食即冬季后106日)定为“清明节”。之后,晋文公曾率领文武随再次从下马泉登绵山悼念介子推。何谓清明?可解释为天清地明之意。“清明”一词作为节气之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出现。远在春秋时代,我国人民就运用晷测量日影的办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到了公元前200年的秦汉时代,又确立为二十四节气,其中便有了清明节气。这个新增加的农历节气,时值阳春三月初(公历为4月5日前后)。这时严冬已过去,万象更新的春天来到,到处是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草木萌芽、生机勃勃,呈现出一片清明景象,所以人们就把这个节气叫做清明节。那么清明节怎样又成为清明节气,从以上论述看先有清明的节日再有清明的节气;因为这个农历节气恰好在冬至后一百五日(寒食节的次日)清明节,所以秦汉时代确定二十四节气中,将这一节气称为“清明”。因此清明节解释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二是指节日,节日包含着风俗和庆祝纪念及相应的仪式习俗。清明节,是春游“踏青”登山的最佳时节,俗称踏青节;民间习惯于之天扫墓,所以又称思亲节、祭祀节,俗称鬼节、冥节,其最突出的习俗就是扫墓祭祖。除了扫墓,清明节最为流行要数植树插柳了,所以清明节又称插柳节之称。一些地方的百姓也有利用九九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因重阳节登山踏青比清明为多,故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两节相连,从祭祀风俗上就难以严格的区分开来,故后来许多地方都把寒食清明融合为一个节日。大约到了唐代,寒食与清明节合而为一,清明变成寒食节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清明是寒食节重要的一天而已。上坟扫墓祭祖并不限于寒食清明的第一天,先后十日之内是可以扫墓的。由于寒食节要求禁火,所以又称禁烟节、冷食节;因此人们将扫墓选择在清明节,以便焚烧纸钱,这使清明在寒食节中的地位更显得重要。到后世,禁火寒食的习俗因纪念对象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及思想情感关切甚浅而日渐淡漠,清明扫墓祭祖则因符合民情风俗而至今还于流行。元代以后寒食风俗渐趋淡化,于是人们将寒食清明统称为清明节,所以清明节是寒食节自然发展的结果。清明节在发展过程中又融汇了上已节(农历三月三)的内容,明代以后成了一个以上坟扫墓祭祖及登山踏青打秋千游乐为特色的民间传统节日。现在,人们在清明节期间上坟扫墓修陵,纪念帝将相、英雄烈士及历史名人和自己的祖先,不仅包含了对介子推这位“清白”大臣、“明白”之士的怀念;而且提醒我们,做人要做既清白又明白的人。今日说起绵山,略知历史的人都会知道是介子推归隐地,是寒食清明节的原发地,是忠孝文化发源地。夏县裴介镇是介子推的故乡,镇东有座介子推墓,墓旁有碑两幢,一幢是清代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所立,墓碑书“介氏祖晋洁惠侯子推墓”,下款书“秦二世自介休迁葬于此,合族同立”字样;另一幢是1962年10月17日夏县人民委员会立的“重点文物保护标志”碑,全文是“晋洁惠侯子推故墓。介子推,周代晋国大臣,夏县裴介人,因对晋文公行功未受禄,乃隐居绵山介休县,后被晋文公觅求不得,焚山而丧命,秦二世自迁葬于此。”这两块碑已将介子推是哪里人,死在什么地方,由绵山将遗骨迁葬到何处交待得清清楚楚,立碑为证是无可质凝的。所以介子推生于夏县、隐居介休、死于绵山、迁葬故里,这是不争的史实寒食清明节源于介休绵山。绵山的文化底蕴,就是介子文化(寒食及忠孝文化)。因此,绵山是公认的介子推遂偕母归隐地、是英灵所在地,是寒食文化发源地,是神奇的灵山圣地。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皇帝哪个朝代的皇帝治国安邦最好?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又讲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安邦治国最好的皇上,开创了中国古代先河,就是唐朝,太宗李世民,她用23年时间,平东辽,把高丽人,赶出,鸭路江,这个功劳最大,为什么说呢?如果不把高丽人赶出东北,把高丽人打过鸭绿江,还东北现在的安宁,过去高丽人,不少住在东北,李世民能听信忠臣的那言,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李世民在

  •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贞观之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常常成了王朝繁荣盛世的代名词,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唐朝贞观年间出现了繁荣昌盛的盛世局面,唐王朝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经济上,唐太宗在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的辅佐下,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农耕,减轻徭赋,救灾恤贫,扶持商业,农商并举

  • 谁知道有关古人感恩的故事?急用!急用!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感恩故事●投桃报李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 古代皇帝如何反腐?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给大家数数历史上那些皇帝的反腐招数:No1。打地鼠的嘉庆皇帝。说起嘉庆皇帝,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位哥们是个狠角色,爹地乾隆刚死,就把爹地的闺蜜和坤给办了。嘉庆抄一次家,吃了三年。看起来,也是一位反腐战线的排头兵。事实上,嘉庆皇帝工作确实比较努力的,一上来就做了一个表率。当时,新疆搞了一块大玉石准备运

  • 古代帝王是使用什么方法来管理天下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首先中央集权制是根本。法与德共举。弘扬儒学,以教化;仕与民同法。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吧。古代帝王管理天下无非就是那几招而已,好像也没有怎么变过。我来总结一下,他们的手段和方法吧。第一招,思想是关键我国古代基本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的,也就是君是君、臣是臣、老百姓是老百姓。皇帝吃肉、大臣们喝汤、老百姓负

  • 你认为古代哪位君王治国最有成效?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宋真宗。用了短短25年,把北宋户口增加了400多万户,财富增加了近6倍。谢邀!我不懂历史,只看过电视和一些小说,不知道是否真实,我的看法是唐代李世民是位好皇帝。清朝中前期康熙是位好皇帝,他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虽是人,善于团结汉人共同治理国家,在孝庄太后的辅佑下,微服私仿,体察民情。镇压朝中帮派,御驾

  • 古代历史上有谁是中庸治国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

  • 汉武帝究竟是以法家路线治国还是以儒家路线治国?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西

  • 关于燕昭王纳贤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燕昭襄王(?前279年),名职,燕王哙之子,太子平之弟。简称昭王或襄王。本在韩国作为人质。燕王哙死后,燕人立职为燕昭王,派乐毅伐齐国,连克七十余城,后而败于燕惠王时。昭王登位之初,决心要令燕国强大起来,故四处寻找治国的良才。因礼待老臣郭隗,筑宫而敬以为师,结果各国群贤聚集燕国,史载“乐毅自魏往、邹衍

  •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为何秦国选择了法家治国而一通了天下!成就了秦始皇千古一帝?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感谢邀请!秦国选择法家思想治国,选择卫鞅变法都不是偶然的。先秦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领域空前繁荣,但是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法家思想却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为什么?这得从卫鞅三试秦王说起。卫鞅入秦前,只是魏国中庶子,一名不见经传的学者,没有诸葛孔明卧龙那样神乎其神的传说。对于这样的人物,秦孝公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