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为何秦国选择了法家治国而一通了天下!成就了秦始皇千古一帝?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为何秦国选择了法家治国而一通了天下!成就了秦始皇千古一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929 更新时间:2023/12/13 5:23:53

感谢邀请!

秦国选择法家思想治国,选择卫鞅变法都不是偶然的。先秦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领域空前繁荣,但是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法家思想却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为什么?这得从卫鞅三试秦王说起。

卫鞅入秦前,只是魏国中庶子,一名不见经传的学者,没有诸葛孔明卧龙那样神乎其神的传说。对于这样的人物,秦孝公虽然求贤若渴,但也不可能对每个人都礼贤下士,亲自接待。卫鞅得以面见秦孝公,离不开景监的引荐。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卫鞅携法家绝学入秦,当然是认定法家思想是拯救秦国的不二法宝。但他并不确认秦国君主是否认可法家理念,是否对秦国落后根源有深入透彻的认识,如果不是,卫鞅这轮明月是不会去照耀沟渠的。所以,就有了卫鞅三试秦孝公的故事。

第一次卫鞅向孝公讲了以王道治天下,孝公听得来打瞌睡,并说卫鞅思想陈旧,不过是一个老夫子;第二次卫鞅向孝公讲了以仁义礼法治天下,孝公不以为然,认为卫鞅是腐儒一个;第三次讲了霸主之道,孝公对于第三次的制霸之术虽然略感兴趣,因为孝公以及他的父亲献公都希望恢复秦穆公春秋五霸的荣耀,然而孝公仍然感觉在这其中少了些什么,对卫鞅的说政只是待之以礼,并未产生太大兴趣。

通过这三次的会面,卫鞅对孝公大家赞赏,因为卫鞅心中的所学,必然是开天辟地头一次,非有大勇气大意志之人,不足以走到最后,所以卫鞅先以其他治国之策献给孝公,观察孝公的心志在于何方,现在卫鞅已经清楚了,孝公之志,不在穆公之下。

在景监的争取下,孝公第四次接见卫鞅。这次卫鞅以法家富国强兵之法说之,孝公闻之,唯恐不能尽之,畅谈三天三夜,大悦!

从上面可以看出,无论是卫鞅相中秦国,还是孝公相中法家,都不是撞大运的偶然结果,而是双方不断试探磨合得出的最终选择!法家之于秦国是最合适的选择。

管仲;子产商鞅申不害吴起;李悝

全都是法家

靠法家必然强大,区别是法家建设有多彻底。

赵武灵王;雏衍;燕昭王

不算明显的法家;

老式的成周法制略微改动;

靠,墨道强国必死。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关于名人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老人还是外国老人的?孔融让梨孔融还是四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

  • 秦朝以法家治国,凡事力求精准,那么商鞅是如何斗奸商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斗奸商的方法很简单:一是统一度量衡;二是设置市场监管理商人。商鞅以法治国,凡事都认真依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自然就没有了奸商。统一度量衡的工作是一项基础工作,是商业贸易的基础,市场监的人每天都会去查商人的计量工具,如果计量不准确,商人会受到重罚。客人如果怀疑商人卖的东西计量不准确,可以请市场监

  • 古代治国名言?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1.治国无法则必乱。清代大臣张廷玉《明史》2.明主治吏不治民。汉王朝第7位天子刘彻3.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战国韩非《韩非子心度》。这两句大意是:治理百姓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只有实行法治才能够把百姓管理好。韩非是先秦法家之集大成者。他主张实行法治,用严刑峻法钳制人民。他的“以法治国”的“法”体现的是国

  • 秦朝商鞅以法家思想将秦朝变得强大,而汉朝开国以道家,到汉武帝时使用儒家治国是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普通人只看见了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强,却没有看见商鞅的那些举措的巨大副作用。我打一个比方,一个身高170公分,体弱多病的人,你为了让他跑完马拉松,给他打了强心针,这个人立即亢奋起来,一鼓作气跑完了马拉松。跑完之后,这个人也累得口吐白沫了。商鞅变法,依靠的是刺激人民的贪欲,依靠剥夺所有人的活力,尊严,思想

  • 自秦至清,各朝代君主的主要治国理念是什么?或者侧重那些方面?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自秦至清各朝代君王的主要治国理念:1、秦朝。这一时期的治国理念我认为是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因为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刚刚才结束战国时代的纷争,国家的各个地区还存在不稳定因素,所以需要想办法来维护统一,因此秦始皇就下令书同文、车同轨,同时秦朝也受到法法家思想的影响,也十分注重律法的完善,继续

  • “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朱元璋如何“以猛治国”?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要进行反腐,是因为他来自底层,从小受尽贪官污吏的欺压,最后被逼到了绝路,才参加了农民起义。因此,他很清楚纵容贪官污吏将会对明朝的统治产生很大的危害,于是他设置了一套很完善的监督机制,而且对待腐败分子的手段十分凶残。明太祖设置了都察院,给事中和锦衣卫这三个监督机构,力图将贪污腐败彻底

  • 古人小时后聪明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

  • 君臣父子怎样治国?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这种观点落伍了。现在制度是最好的例证。《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句话大意是: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

  • 以礼治国成功的例子!急!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孔子为政以仁存心以礼治国因为做司空的政绩卓著,孔子又被任命为鲁国的大司寇。司寇负责掌管一个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大司寇这个官职掌握生杀大权,等於将现在公、检、法、司四个部门的最高领导职位集于一身。所以这个时候的孔子实际上开始总理鲁国的政务。孔子主政时,非常谦卑,也非常民主,在处理案件时经常向众人徵

  • 有哪些皇帝既能打天下又能治理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原创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中,既能率军征战沙场,又能治理天下,让天下保持安定和繁荣。那么“既能打天下,又能治理天下”,这样的皇帝到底有哪些呢?一、朱元璋首先对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无疑是最符合这一评价的。在元朝末年,二十多岁的朱元璋参与到反抗元朝的起义中。自此之后,朱元璋带领着徐达、常遇春等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