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秦国选择法家思想治国,选择卫鞅变法都不是偶然的。先秦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领域空前繁荣,但是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法家思想却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为什么?这得从卫鞅三试秦王说起。
卫鞅入秦前,只是魏国中庶子,一名不见经传的学者,没有诸葛孔明卧龙那样神乎其神的传说。对于这样的人物,秦孝公虽然求贤若渴,但也不可能对每个人都礼贤下士,亲自接待。卫鞅得以面见秦孝公,离不开景监的引荐。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卫鞅携法家绝学入秦,当然是认定法家思想是拯救秦国的不二法宝。但他并不确认秦国君主是否认可法家理念,是否对秦国落后根源有深入透彻的认识,如果不是,卫鞅这轮明月是不会去照耀沟渠的。所以,就有了卫鞅三试秦孝公的故事。
第一次卫鞅向孝公讲了以王道治天下,孝公听得来打瞌睡,并说卫鞅思想陈旧,不过是一个老夫子;第二次卫鞅向孝公讲了以仁义礼法治天下,孝公不以为然,认为卫鞅是腐儒一个;第三次讲了霸主之道,孝公对于第三次的制霸之术虽然略感兴趣,因为孝公以及他的父亲献公都希望恢复秦穆公春秋五霸的荣耀,然而孝公仍然感觉在这其中少了些什么,对卫鞅的说政只是待之以礼,并未产生太大兴趣。
通过这三次的会面,卫鞅对孝公大家赞赏,因为卫鞅心中的所学,必然是开天辟地头一次,非有大勇气大意志之人,不足以走到最后,所以卫鞅先以其他治国之策献给孝公,观察孝公的心志在于何方,现在卫鞅已经清楚了,孝公之志,不在穆公之下。
在景监的争取下,孝公第四次接见卫鞅。这次卫鞅以法家富国强兵之法说之,孝公闻之,唯恐不能尽之,畅谈三天三夜,大悦!
从上面可以看出,无论是卫鞅相中秦国,还是孝公相中法家,都不是撞大运的偶然结果,而是双方不断试探磨合得出的最终选择!法家之于秦国是最合适的选择。
全都是法家
靠法家必然强大,区别是法家建设有多彻底。
不算明显的法家;
老式的成周法制略微改动;
靠,墨道强国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