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武帝究竟是以法家路线治国还是以儒家路线治国?

汉武帝究竟是以法家路线治国还是以儒家路线治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885 更新时间:2024/1/15 13:02:19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凋弊、民心思治的社会形势,以退为进,奉行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试图达到无为而治。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统治思想也必然面临新的抉择。

汉武帝治国的思想路线是外儒内法,内圣外。以道家为基础,以儒家为主体,并结合法家精华而积极的一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总体格局。西汉初期,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上层政治的轻薄税,为民众带来了休养生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景之治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民间资本日益壮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平盛世。随着地方诸侯的实力增强,中央政权受到威胁,面对外来匈奴的侵略也只是言和屈从,忍辱偷生。

汉武帝继位之后,深深意识到仅凭黄老治世,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不能达到中央政权大一统的长治久安,必须有一种新的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理论基础。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顺应历史的发展,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接爱董仲舒极力推荐的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以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实现思想意识的高度统一。作为老百姓的修身齐家,上层政治的治国平天下。从此儒家思想走上政治舞台,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体文化。

那么汉武帝的治国纲要完全是以儒家路线吗?肯定不是。当时的董仲舒把先秦的儒学作为参照物,结合当时社会的实际,又再博采众长,融合法家道家的经世致用于一体,成为当时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路线。从此儒家终于取代黄老之学的主体地位,道家只是治国的一个基础,法家在治国上与儒家一样,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

先秦时期儒家法家相互对立,在汉武帝时期却是两者灵活运用。社会道德思想依靠儒家,治理国家依靠法制。儒法兼用,恩威并施,奖惩分明。

汉武帝时代的打击匈奴,开拓疆域,王权扩充,肯定是依靠法家的富国强兵,武力征战。只有严刑峻法,才能震慑天下。没有王权霸道,就没有国家强大的实力,又怎么抗击匈奴。

汉武时代的发展生产,经济活跃,文化繁荣,当然是依靠儒家的为政以德,以民为本。以德感化万民布施天下,才能民心所,得民心得天下。

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个朝代能够依靠一家之思想,能做到一个国家的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大秦帝国的成也法家败也法家,就是一个血的教训。那么汉武帝实施儒家治天下,又兼用法家治国,实在是文韬武略,英明盖世。正因为这样,才有大汉王朝四百年的辉煌盛世。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汉武大帝,开儒家治国平天下之先河,创外儒内法儒法并用,居功至伟。一代天骄,千古一帝。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关于燕昭王纳贤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燕昭襄王(?前279年),名职,燕王哙之子,太子平之弟。简称昭王或襄王。本在韩国作为人质。燕王哙死后,燕人立职为燕昭王,派乐毅伐齐国,连克七十余城,后而败于燕惠王时。昭王登位之初,决心要令燕国强大起来,故四处寻找治国的良才。因礼待老臣郭隗,筑宫而敬以为师,结果各国群贤聚集燕国,史载“乐毅自魏往、邹衍

  •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为何秦国选择了法家治国而一通了天下!成就了秦始皇千古一帝?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感谢邀请!秦国选择法家思想治国,选择卫鞅变法都不是偶然的。先秦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领域空前繁荣,但是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法家思想却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为什么?这得从卫鞅三试秦王说起。卫鞅入秦前,只是魏国中庶子,一名不见经传的学者,没有诸葛孔明卧龙那样神乎其神的传说。对于这样的人物,秦孝公虽然

  • 关于名人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老人还是外国老人的?孔融让梨孔融还是四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

  • 秦朝以法家治国,凡事力求精准,那么商鞅是如何斗奸商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斗奸商的方法很简单:一是统一度量衡;二是设置市场监管理商人。商鞅以法治国,凡事都认真依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自然就没有了奸商。统一度量衡的工作是一项基础工作,是商业贸易的基础,市场监的人每天都会去查商人的计量工具,如果计量不准确,商人会受到重罚。客人如果怀疑商人卖的东西计量不准确,可以请市场监

  • 古代治国名言?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1.治国无法则必乱。清代大臣张廷玉《明史》2.明主治吏不治民。汉王朝第7位天子刘彻3.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战国韩非《韩非子心度》。这两句大意是:治理百姓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只有实行法治才能够把百姓管理好。韩非是先秦法家之集大成者。他主张实行法治,用严刑峻法钳制人民。他的“以法治国”的“法”体现的是国

  • 秦朝商鞅以法家思想将秦朝变得强大,而汉朝开国以道家,到汉武帝时使用儒家治国是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普通人只看见了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强,却没有看见商鞅的那些举措的巨大副作用。我打一个比方,一个身高170公分,体弱多病的人,你为了让他跑完马拉松,给他打了强心针,这个人立即亢奋起来,一鼓作气跑完了马拉松。跑完之后,这个人也累得口吐白沫了。商鞅变法,依靠的是刺激人民的贪欲,依靠剥夺所有人的活力,尊严,思想

  • 自秦至清,各朝代君主的主要治国理念是什么?或者侧重那些方面?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自秦至清各朝代君王的主要治国理念:1、秦朝。这一时期的治国理念我认为是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因为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刚刚才结束战国时代的纷争,国家的各个地区还存在不稳定因素,所以需要想办法来维护统一,因此秦始皇就下令书同文、车同轨,同时秦朝也受到法法家思想的影响,也十分注重律法的完善,继续

  • “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朱元璋如何“以猛治国”?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要进行反腐,是因为他来自底层,从小受尽贪官污吏的欺压,最后被逼到了绝路,才参加了农民起义。因此,他很清楚纵容贪官污吏将会对明朝的统治产生很大的危害,于是他设置了一套很完善的监督机制,而且对待腐败分子的手段十分凶残。明太祖设置了都察院,给事中和锦衣卫这三个监督机构,力图将贪污腐败彻底

  • 古人小时后聪明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

  • 君臣父子怎样治国?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这种观点落伍了。现在制度是最好的例证。《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句话大意是: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