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凋弊、民心思治的社会形势,以退为进,奉行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试图达到无为而治。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统治思想也必然面临新的抉择。
汉武帝治国的思想路线是外儒内法,内圣外王。以道家为基础,以儒家为主体,并结合法家精华而积极的一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总体格局。西汉初期,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上层政治的轻薄税,为民众带来了休养生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文景之治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民间资本日益壮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平盛世。随着地方诸侯的实力增强,中央政权受到威胁,面对外来匈奴的侵略也只是言和屈从,忍辱偷生。
汉武帝继位之后,深深意识到仅凭黄老治世,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不能达到中央政权大一统的长治久安,必须有一种新的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理论基础。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顺应历史的发展,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接爱董仲舒极力推荐的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以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实现思想意识的高度统一。作为老百姓的修身齐家,上层政治的治国平天下。从此儒家思想走上政治舞台,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体文化。
那么汉武帝的治国纲要完全是以儒家路线吗?肯定不是。当时的董仲舒把先秦的儒学作为参照物,结合当时社会的实际,又再博采众长,融合法家道家的经世致用于一体,成为当时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路线。从此儒家终于取代黄老之学的主体地位,道家只是治国的一个基础,法家在治国上与儒家一样,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
先秦时期儒家法家相互对立,在汉武帝时期却是两者灵活运用。社会道德思想依靠儒家,治理国家依靠法制。儒法兼用,恩威并施,奖惩分明。
汉武帝时代的打击匈奴,开拓疆域,王权扩充,肯定是依靠法家的富国强兵,武力征战。只有严刑峻法,才能震慑天下。没有王权霸道,就没有国家强大的实力,又怎么抗击匈奴。
汉武时代的发展生产,经济活跃,文化繁荣,当然是依靠儒家的为政以德,以民为本。以德感化万民布施天下,才能民心所向,得民心得天下。
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个朝代能够依靠一家之思想,能做到一个国家的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大秦帝国的成也法家败也法家,就是一个血的教训。那么汉武帝实施儒家治天下,又兼用法家治国,实在是文韬武略,英明盖世。正因为这样,才有大汉王朝四百年的辉煌盛世。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汉武大帝,开儒家治国平天下之先河,创外儒内法儒法并用,居功至伟。一代天骄,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