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哪些惨无人道的屠俘事件?

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哪些惨无人道的屠俘事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946 更新时间:2024/1/19 12:54:41

应该说,屠杀俘虏是一件历史悠远的事情。

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多有“用羌”之类的记载,就是商人将羌族的俘虏用来作为祭祀的牺牲或者殉葬的奴隶。

而到了战国,长平之战,秦国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余万也是震动诸国的

战争,战争从未改变。

中外历史上大大小小战争无数。每次战争的结果无不是血流成河,死者枕藉。胜利一方往往获得大量俘虏。古人有云“杀降不详”,毕竟人家都投降了,在动手杀人实在不地道。然而,对于投降的人来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生与死,早就不在自己掌控之中了,如果主将仁慈的话,或许会被遣返或者征召入队伍,再差一点被贩卖为奴,好歹保住自己性命。但要是主将稍微残暴一点,那下场可就难说了。

坑杀

坑杀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非常常见,一般出现“XX,尽坑之”就说明,这群俘虏全都被杀害了。最出名的莫过于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坑杀往往不是活埋,而是有系统的屠杀。一般将俘虏分为数个队伍,分批次的杀害。先将俘虏押送到预定地点。让他们挖出一个长长的一人或者半人高的壕沟,再在壕沟中将俘虏全数杀害,填埋之后继续下一批。要么就是直接成批的屠杀,杀死后再掩埋,可以想象这些俘虏死前的绝望与恐惧。之所以会大量出现坑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既不敢释放俘虏或者征召俘虏入伍,又不愿意让俘虏消耗粮食,干脆杀光了事。

魏晋南北朝时,燕国征伐北魏,在参合陂之战大败,北魏俘虏了大量燕国俘虏。当时的北魏君主拓跋准备把这些俘虏都释放掉,以取得燕国百姓的好感,为进攻燕国做准备,但是他手下大臣建反对,王建说:“燕国是个大国,人口比我们魏国多多了,这次动员了全国所有的力量来攻打我们,我们好不容易才侥幸获胜,释放这些人就是放虎归山,不如把这些人全部杀掉,纳闷现在的后燕将会内部空虚,以后我们再攻打他们就容易多了”于是,拓跋下令将燕国俘虏全部坑杀。然而,这次坑杀到最后却坑了拓跋。几年后拓跋入侵燕国,围攻中山,却久攻不下,拓跋遣使入城劝降,城里的百姓都说,害怕投降了会遭到参合陂之战中那些俘虏的下场。所以都不愿投降。气的拓跋把王建喊来,喷他一脸吐沫,怪他出了杀俘的馊主意,弄得燕国反而团结起来。

烹煮

如果说坑杀降卒是残暴,那烹煮俘虏简直是丧心病狂。而历史上确实出现过这一变态的行径。宋朝时期,蒙古草原上成吉思汗那时他还叫铁木真,与扎木合争霸。在十三翼之战,铁木真败退。扎木合抓了大量俘虏。但是扎木合非常残暴,他下令架起铁锅,把所有俘虏烹煮杀害。由于俘虏众多,一共起了七十多口铁锅烹煮俘虏。由于行径过于残忍,扎木合的手下都受不了,纷纷背弃扎木合而投奔铁木真,铁木真反而因为这次失败使得自己实力壮大了。可以说明,对俘虏太过残忍,对自己军队的士气也是个巨大的打击。

穿刺

穿刺的刑罚十分残忍,即使在世界历史上也很不常见,然而有一位欧洲君主,因为酷爱使用穿刺来对待俘虏而青史留名,号称“穿刺公”,此君就是欧洲的瓦拉几亚大公弗拉德三世,他也是后世吸血鬼的原型之一。穿刺是一种非常残忍的刑罚,首先将一个木桩两头削减,一头刷上油脂,从俘虏的菊花插进去,然后立起木桩,将另一头的尖端插入地下,由于俘虏自身的重量,会不断顺着木桩滑下去,体内的尖柱最后会将俘虏刺穿,从脖子或者俘虏的口中刺出。俘虏往往不会当场死亡,在挣扎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悲惨死去。面对这种刑罚,死亡反而是种解脱。在弗拉德三世对抗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塔尔戈维斯泰战役中,弗拉德三世用这种刑罚处死了大量的奥斯曼俘虏。而当穆罕默德二世杀至瓦拉几亚首府的郊区时,他见到了自己这辈子最恐怖的场面。密密麻麻的尖刺如同密林,布满了整个郊区,每一根尖刺上都刺穿了一名奥斯曼俘虏或者里通外国的瓦拉几亚人,整个区域臭气熏天,血流满地,濒死的俘虏挣扎哀嚎,食腐的乌鸦甚至在尸体上筑巢,以尸肉喂养雏鸟。一生征战无数的穆罕默德二世也惊恐不已,直接下令退军了。

刺瞎双眼

刺瞎99%的俘虏双眼,由剩下1%的完整俘虏将他们带回家。这一血腥版的“你是我的眼”属于拜占庭帝国巴希尔二世的杰作。巴希尔二世是拜占庭帝国皇帝,在征伐保加利亚的克雷西昂之战,巴希尔二世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俘虏了一万多名保加利亚俘虏。巴希尔二世下令,将俘虏中的99%俘虏双眼刺瞎,再让剩下的1%的俘虏作为向导将他们带回家。这群可怜的俘虏相互搀扶,一边哀嚎一边慢慢的在引导下向家乡走去。在这残酷的行军中,无数的俘虏悲惨的死去,要么死于饥饿,要么死于感染,甚至掉队后在荒野中挣扎死去,最终只有一部分人安然回家。保加利亚君主萨缪尔看到这一悲惨的景象,又气又怕,直接吐血染病,没两个月就去世了。而巴希尔二世凭借这一残忍的行径,获得了“保加利亚屠夫”的称号。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秦始皇病重时,为何仍然坚持要东巡?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想从齐人相士徐福那里收到长生不老药。秦始皇七次东巡,招见了声称能搞到长生不老药的徐福,并施以重金。秦始皇几次催问,徐福皆以渡海到蓬莱仙岛取长生不老药被大鱼所拦,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在山东烟台芝罘射杀大鱼,(有射鱼台)徐福在烟台芝罘率三千童男童女及能工巧匠,东渡扶桑,再没敢回来

  • 民间传说中哪个帝王的传说较多?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民间传说中轩辕黄帝的传说较多。民间传说是民间文化的一种形式。民间传说即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历史。是历史的文化,是文化的历史。民间传说有历史人物真实的一面,又有历代文人对其真实人物有艺术加工的一面,在真人真事的生活基础上,用文学想象力进行了艺术加工,把民间美好的愿望和理想编入传说故事之中,让听故事的人

  • 从古至今,经常听到美人一词,且有君王为美人而不早朝,你认为美人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承蒙错爱而应邀。本人认为:古代君王心目中的美人除了貌美之外,还应该是琴棋书画舞样样精通,甚至对于政治也有一番独到的见解,譬如西施、赵飞燕、王昭君、貂蝉、杨贵妃、武则天等等。白居易的《长恨歌》虽然叙说的是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君王心目中的美女形象。所谓的四大妖姬,其实也都

  • 中国古代皇帝是怎样选择临幸妃子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皇帝临幸妃子的方式,《周礼》里面就规定了:“女御八十一人,当九夕。世妇二十七人,当三夕。九嫔九人,当一夕。三夫人,当一夕。后。当一夕。十五日而遍。“这是什么意思呢?这里说的是女御81个人,一共陪天子九个晚上,也就是每晚平均9个人;世妇27个人,三个晚上,同样也是每晚9人;九位嫔一起一共一个晚上,

  • 朱元璋小时候就有当皇帝的征兆,你相信这些民间传说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因为刘伯温是一个迷信的人,看到朱元璋呈现出来一个天字,就觉的是天意。个人觉得,只是个传说……感谢邀请,吉人自有天相在中国古代不止是朱元璋,各路开国皇帝在成为皇帝后,都喜欢让百姓觉得自己是顺上天之意,把自己描述成天意不可为,然后不信就开始传播,这些传说有一定的可信,如果没有皇帝相,怎么当的皇帝刘秀,即

  • 孟子“推恩足以保四海”的观点正确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推恩足以保四海”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它的重点是紧挨着它前面的“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这句话,“举斯心加诸彼”,这是孟子由《诗经大雅思齐》中“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段话中引申出来的,通俗的讲也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意思。这是孟子非常著名的一个观点,也是儒

  • 杞人忧天是不是民间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杞人忧天传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之一,在《山海经》、《淮南子》、《路史》、《列子》、《史记》等史料中均有记载。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意思是: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

  • 商朝的奴隶从哪里来?商朝的奴隶都是什么人组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都知道商朝是一个奴隶社会,而我们对其了解多根据《封神演义》,无论如何奴隶社会都有一点相同,那就是奴隶不被当做人,下面我为您解释一下商朝的奴隶社会。奴隶的来源说实话,东方的奴隶社会没有西方发达,商朝也是如此,并没有像古罗马那样十分完善的奴隶市场。所以商朝时期的奴隶大多来自于战犯,商朝时期不像封建社

  • 关于史上最强一届龙虎榜的成就者宋仁宗的趣闻轶事,大家知道多少?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宋仁宗赵祯在位时间长,他本人又是那种温和的性子,再加上宋人爱八卦,所以仁宗留下来很多逸闻趣事。01,仁慈的宋仁宗光脚祷天北宋至和三年【1056】正月初一,赵祯御大庆殿受朝。因为前一天除夕大雪,有一处宫殿的房架被压断,赵祯非常迷信天谴那种东东,就在禁庭,“跣足祷于天”,就是说在大雪天,47岁的中年大叔

  • 秦国从秦献公到秦始皇,前后八代君王,为何都是很贤明的君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西汉贾谊《过秦论》里的那句“奋六世之余烈”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所谓“六世”指的是孝公、惠文王、武烈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位秦王(公)!而献公则是孝公的父亲。提问者所谓八代国君都很贤明多少有些夸张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自献公始,一直到秦始皇,秦国没有出过真正意义上的昏君。即便是几位具备庸君、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