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元璋小时候就有当皇帝的征兆,你相信这些民间传说吗?

朱元璋小时候就有当皇帝的征兆,你相信这些民间传说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108 更新时间:2024/1/22 18:28:44

因为刘伯温是一个迷信的人,看到朱元璋呈现出来一个天字,就觉的是天意。个人觉得,只是个传说……

感谢邀请,吉人自有天相

在中国古代不止是朱元璋,各路开国皇帝在成为皇帝后,都喜欢让百姓觉得自己是顺上天之意,把自己描述成天意不可为,然后不信就开始传播,这些传说有一定的可信,如果没有皇帝相,怎么当的皇帝

“刘秀当为天子”,一条预言的背后又是怎样的传奇故事?

刘秀,即汉光武帝,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刘秀当为天子这句话是刘秀与姐夫邓晨见了一个术士蔡少公后,蔡少公说的。《资治通鉴.》有如下记载:

其中「常非笑之,比于高祖兄仲」,即是刘秀兄弟刘,高祖兄仲即是指汉高祖刘邦的哥哥就仲。刘邦即位后封刘仲为代王,后匈奴来攻,本是农民的刘仲直接吓得逃走了,为天下笑。刘在这里用刘仲来形容刘秀,可见他哥哥并不看好刘秀,还常常嘲笑他,认为他只是会「性勤稼穑」,就干农活很勤快。

「是国师公刘秀乎」这句话说的是王莽新朝下的国师刘秀,原名刘歆,据说当时有一本图畿《赤伏符》中有句畿语「刘秀当为天子」,刘歆听说这句预言后立马将名字改为了刘秀。后刘歆被王莽咔嚓掉时,刘歆仍然相信这句话的真实性,只是说改名的不算,必须是真正叫刘秀的人这句预言才有用。但《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在群臣推举刘秀称帝时也用了这个畿语:

有人说「刘秀当为天子」是刘歆推论出来的,刘歆改名时刘秀还在乡下种地。到底跟真实的刘秀有没有关系,究竟这个预言最开始怎么出现的,是不是人们瞎编的,也没有史料可以考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条预言的出现,天下的吃瓜群众都深深的记住了刘秀这个名字,也对刘秀后来称帝起来了一定的作用。古时特别是改朝换代的时候预言的出现是层出不穷的,终其原因是当政者为了能合法的继承政权所找的顺利成章的理由,让世人相信新王登基必有上天祥瑞之预兆。

码字不易,欢迎评论、点赞,谢谢!

“刘秀当为天子”这条预言,其实早在刘秀出生前就流传于世了,它出自谶纬书籍《赤伏符》。

所谓谶纬,乃是秦汉时期的一种神秘学说。其中的谶,简单来说就是预言,它的思想源头非常复杂,大概来自商周时代的天命论与鬼神观念,还有河图、洛书的神话以及先秦百家中的历算星相学、五德始终说、阴阳五行学等。所以说谶的历史非常悠久,比如《左传》之中,就有很多谶,再来我们比较熟悉的“亡秦者胡”、“今年祖龙死”以及“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还有推背图烧饼歌之类的也都属于谶。而谶学的流行与理论化,则始于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以及刘向的五行灾异释经。这两位天下大儒,为了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非常有创意的将儒学与谶学结合起来,竟逐渐将儒家礼学发展成了体系性的宗教神学。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又有一批儒生从中衍生出了纬书,即假托儒家经典的穿凿附会之作,比如《易纬》、《诗纬》等。纬书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一般被宣称为孔子所作,以将儒家经义曲解与迷信化,从而极大的加强了谶学的理论依据。至西汉末年,王莽为了宣扬自己的统治的合法性,更是大力发展谶纬,使之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门时尚显学与主流意识形态。

然而另王莽没有想到的是,谶纬原来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证明新朝政权的合法性,同时也可以为刘汉复国提供舆论宣传,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

于是,在王莽灭亡的前一年,刘汉舂陵宗室的年轻领袖刘,带着他的弟弟刘秀和姐夫邓晨,来到了宛城蔡府,寻求天命的归属。

正是蔡府的主人,便是当时研究谶纬的一代宗师,南阳大儒蔡少公。

也巧了,他们来到蔡府时,正碰上一大群的心思蠢动的求谶者正围着蔡少公,询问天下大势。面对大家渴求的眼神,蔡少公也不弄玄乎,直接脱口而出就道:“依老夫所搜之谶《赤伏符》,刘秀当为天子。”

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当然都是非常隐晦的,如此便可衍生出多种解释,以增加应验的概率。可蔡公此谶竟如此直白,指名道姓,不容置疑,倒是很吓了众人一跳。而刘听罢,发现谶中人名不是自己,更觉一盆冷水当头浇下,忍不住疾声问道:“是国师公刘秀乎?”

刘口中的这位“国师公刘秀”,乃新朝最著名的经学、谶纬学大宗师(没有之一)刘向之子,原名刘歆,本来也系刘汉宗室子弟,但他善于见风使舵,早早的就投靠了权势熏天的王莽,为他摇旗呐喊,助他登基称帝。因此王莽对刘歆信任有加,不仅封他为新朝国师,主管朝廷的文化意识形态事务,还和他结为儿女亲家。而作为新朝的教育、文化领袖,刘歆子承父业,也对经学和谶纬之术有着极为精深的研究。他不但推算出汉为火德,并早在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就已自己的名字与哀帝刘欣同音需避讳为由,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刘秀,以应大谶。而由于谶纬之学甚是隐秘高深,所以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任何怀疑,但如今蔡少公竟一语道破天机,整件事情便顿时变得清晰起来,莫非刘歆就是刘秀,刘秀就是天子,他假意投靠王莽,原来另有野心?作为新莽朝廷中唯一的故汉宗室,这位国师公在政界、学界、宗族、民间都有极大的威望,如果他突然发动政变,成功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图:刘向刘歆父子

这件事情我们回过头来看,当真是扑朔迷离、疑点重重。显然,这句谶语是有心人制造的,但若说是刘歆伪造的,那么他为何不直接宣称“刘歆当为天子。”反而要大费周章的改个名字?要知道改名应谶,这等于是造假,根本愚弄不了大众。这样看来,刘歆应非始作俑者,甚至可能跟此谶没有任何关系。但问题是,据史书中说刘歆后来竟然因为这条谶语造反了,说明此谶的来源一定非常可靠。

还有更可怕的巧合:刘歆改名的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6年,刚好还是本书主人公刘秀出生的这一年。也就是说,在这一年天下同时出现了两个刘秀,一个是父亲取的名字,一个是自己改的名字,一假一真,一虚一实,一有意一无意,再配上神秘的谶语似隐似现的出没于其中,深思之下简直令人汗毛直竖。不管这个巧合是天干的还是人干的,它的创作者都有着堪比奥斯卡最佳编剧奖的精密巧思,其创意天下无双,登峰造极。

扯远了,当时宴席上的人肯定想不了我们这么多,以他们见识的局限,这会儿恐怕也只能频频点头,表示认同。只有刘秀在旁,对此嗤之以鼻,便忍不住插嘴笑道:“怎见得说一定是国师公,怎见得非是指我呢?”

席间众人闻言,这才想起这座中原来也有个叫刘秀的,不由都一愣。

当时,自然没有人会相信眼前这位刘秀能成为皇帝。这也很正常,想想看,一个爱好种田经商,喜欢漂亮妹妹阴丽华的农村小青年,穿上龙袍是何等模样?

其实刘秀说的话,当然是玩笑话,连他自己都不信,且不说王莽势力正强、天下英雄又那么多,就算在刘氏宗族内部,也都人才辈出,比刘秀名气大、能力强的数不胜数,别说刘歆了,就算刘也自认为比刘秀更适合当皇帝。

可是邓晨却莫名其妙信了,而且深信不疑。

离开蔡府之后,刘便带着失望的心情,黯然回归舂陵准备起事事宜不提。而刘秀则与姐夫邓晨再回新野暂住,日子回归平静,但随着南阳局势越来越紧张,邓晨终于忍不住对刘秀表白了:“王莽悖暴,盛夏斩人(按时令本当秋后处斩),此天亡之时也。往时会宛,独当应耶?”

好一个邓晨,慧眼能识珠,管中可窥豹,天下也只有他看出了刘秀有当皇帝的潜质,这是何等的目光如炬。

刘秀闻言,沉吟不答,只低下头来,露出了如蒙娜丽莎般的微笑。

邓晨分明看到,有一股奇异的光芒,隐隐从刘秀身上透了出来,熠熠流转,妙不可言。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孟子“推恩足以保四海”的观点正确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推恩足以保四海”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它的重点是紧挨着它前面的“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这句话,“举斯心加诸彼”,这是孟子由《诗经大雅思齐》中“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段话中引申出来的,通俗的讲也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意思。这是孟子非常著名的一个观点,也是儒

  • 杞人忧天是不是民间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杞人忧天传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之一,在《山海经》、《淮南子》、《路史》、《列子》、《史记》等史料中均有记载。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意思是: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

  • 商朝的奴隶从哪里来?商朝的奴隶都是什么人组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都知道商朝是一个奴隶社会,而我们对其了解多根据《封神演义》,无论如何奴隶社会都有一点相同,那就是奴隶不被当做人,下面我为您解释一下商朝的奴隶社会。奴隶的来源说实话,东方的奴隶社会没有西方发达,商朝也是如此,并没有像古罗马那样十分完善的奴隶市场。所以商朝时期的奴隶大多来自于战犯,商朝时期不像封建社

  • 关于史上最强一届龙虎榜的成就者宋仁宗的趣闻轶事,大家知道多少?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宋仁宗赵祯在位时间长,他本人又是那种温和的性子,再加上宋人爱八卦,所以仁宗留下来很多逸闻趣事。01,仁慈的宋仁宗光脚祷天北宋至和三年【1056】正月初一,赵祯御大庆殿受朝。因为前一天除夕大雪,有一处宫殿的房架被压断,赵祯非常迷信天谴那种东东,就在禁庭,“跣足祷于天”,就是说在大雪天,47岁的中年大叔

  • 秦国从秦献公到秦始皇,前后八代君王,为何都是很贤明的君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西汉贾谊《过秦论》里的那句“奋六世之余烈”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所谓“六世”指的是孝公、惠文王、武烈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位秦王(公)!而献公则是孝公的父亲。提问者所谓八代国君都很贤明多少有些夸张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自献公始,一直到秦始皇,秦国没有出过真正意义上的昏君。即便是几位具备庸君、或

  • 周朝是奴隶制社会,奴隶可以娶妻生子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都知道秦朝之前的社会,夏朝、商朝、周朝是奴隶制社会,那你知道他们为什么是奴隶制社会吗?这是因为在夏朝、商朝、周朝时期,占据社会劳动力的主力是没有人身自由,而且是归属于贵族之下的奴隶,社会上的绝大多数物产生产都是由奴隶完成的,那个时代奴隶的数量超过了平民的数量,而贵族则是不参与劳动的。奴隶的特点表

  • 历史上的名医有哪些,都有什么治病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名医有很多,最出名的要数以下几位: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扁鹊生活时期最早,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已遗失),据传说中医典籍《难经》也是他的作品,扁鹊最出名的治病小故事应当是我们学过的《扁鹊见蔡桓公》。华佗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后世称之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多以神医称呼

  • 为啥古代奴隶制王朝夏商能过上千年,而封建王朝不过三百呢?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也许同旧医药与现代医药的关系一样,旧的博大精深能够五千年不变,新的总是推陈出新……[灵光一闪][捂脸]中国并不存在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民族压迫与文明程度低下的产物,而中国的历史与西方的历史不同的是,西方文明是由野蛮的游牧征服文明向高科技的游牧征服文明转化,所以西方是奴隶社会向资本主义殖民社会的转变,

  •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祖先为什么要这样说?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良相治国,良医治病,一个管理天下事务,一个管理天下健康。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就做最有益苍生的实事。确实堪为好选择。中国有很多暗含道理的古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便是其中之一。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做一个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好宰相,那么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好医生也是可以的。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 古代皇帝平时都看什么书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明清皇帝成年后一般都看《资治通鉴》,清朝皇子用满汉两种文字启蒙,满族比较浅,就是认认字,汉学一般要读四书五经。清朝皇帝一般都学养很好,康熙涉猎比较广泛,宗教、军事、科技、数学等都看,典型的包括《金刚经》《老子》《孙子兵法》《齐民要术》《史记》《全唐诗》《论衡》等,雍正崇尚法家,笃信佛教,他读的书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