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国从秦献公到秦始皇,前后八代君王,为何都是很贤明的君王?

秦国从秦献公到秦始皇,前后八代君王,为何都是很贤明的君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89 更新时间:2024/1/24 3:13:43

西汉贾谊《过秦论》里的那句“奋六世之余烈”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所谓“六世”指的是孝公、惠文王、武烈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位秦王(公)!而献公则是孝公的父亲。提问者所谓八代国君都很贤明多少有些夸张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自献公始,一直到秦始皇,秦国没有出过真正意义上的昏君。即便是几位具备庸君、或者昏君潜质的君主也被成功“规避”了!

献公在位期间,秦国实际上并不算强大,并吞六国也无从说起。献公对秦国最大的贡献并不在开疆拓土,而是结束了秦国长期的内乱,为孝公改革奠定了基础。在献公之前,秦公之位的传承充满着血腥,内乱不断。献公年少时就曾经被自己的叔祖父简公夺走了大位,其本人也不得不流亡他国近三十载。在成功复位之后,献公坚定地推行了“嫡长子继承制”,由嫡出的孝公继承了大位,而比孝公年长的庶长子公子虔则遭到了献公的刻意压制,秦国在多年内乱之后,第一次实现了权力平稳过渡。

正是因为这次权力平稳过渡,使得孝公即位之后无须将过多精力消耗在平息内乱方面,这才有了后来的孝公改革、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以二十等军功爵制度激励了强大的士气,使得秦军所向披靡!同时,秦国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化,使得秦国的农业生产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手里有了钱、有了兵,秦国才有了东出争雄、并吞天下的资本!自此,秦国一统天下的铁幕正式拉开。

孝公去世后,权力再一次实现了平稳过渡,即便是号称“智囊”的孝公庶子樗里疾也没有产生与惠文王争位的念头,这就要感谢献公了,正是因为献公结束了内乱,才有了后来权力的平稳过渡。如果是孝公改革还仅仅是奠定了基础,那么惠文王则是将秦国推向了强盛。惠文王即位之后,首先解决了世家大族对王权的掣肘,紧接着便开始了秦国的东出之争。有了孝公积攒的家底,惠文王多少有那么点儿有恃无恐了,东攻魏、南攻楚,把身边的两个大国打得屁滚尿流,最后索性与列国相王,给自己带上了与周天子“平起平坐”的王冠!秦国国君称王,自惠文王始。

惠文王去世后,武烈王即位。这位秦王在位期间虽然在秦国对外扩张方面还是有所建树的,但是在用人方面颇受后人诟病。因为性格好勇斗狠,武烈王特别钟爱大力士,把一些能力平平、好勇斗狠的大力士搞到了朝堂之上,一时间朝堂变得乌烟瘴气。长此以往,武烈王穷兵黩武、任用非人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但是,老天爷帮了秦国一把,武烈王即位仅仅数年,就在周王畿举鼎绝髌身亡,被老天爷给收了。

经历了一些列权力斗争之后,惠文王的庶子昭襄王继承了秦王大位,他的生母宣太后开始了替儿子做主的四十年!这四十年里,宣太后以女人特有的方式摆平了秦国大后方的巨大威胁义渠,使得秦国东出再无后顾之忧。同时,宣太后依靠自己同母异父的弟弟穰侯魏冉和魏冉的嫡系白起等人对列国展开了攻击,斩获颇丰,使得秦国的势力更加壮大。

在当了四十年虚位元首之后,昭襄王利用范雎这根“搅屎棍子”最终捅破了那层窗户纸,成功驱逐了两个舅舅和两个弟弟(即所谓“四贵”)并彻底架空了生母宣太后,正式执掌了秦国大权。初掌大权不久的昭襄王便任用白起攻赵,“战争屠夫”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举世震惊!赵国也因此元气大伤,失去了与秦国争雄的资本。后来昭襄王与白起发生矛盾、自断股肱,加之秦军接连兵败,昭襄王不得已暂时停止了大规模对外扩张。但是,彼时的秦军已然成为了列国眼中的“魔鬼”,没有谁再敢公然挑衅!而秦国也因此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实力进一步上升。

昭襄王出奇地长寿,熬死了悼太子、熬老了孝文王!等昭襄王去世时,孝文王的身体已经接近油尽灯枯了。再经国丧这么一折腾,孝文王正式登基仅仅三天就一命呜呼了。对于秦国而言,这位秦王实际上就是来“打酱油”的,贾谊把他算入“六世”之中,显然是抬举他了……

接下来便是中国历史上那位著名的“奇货”了,“奇货可居”的典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庄襄王一生都在被人利用,先是被祖父昭襄王送到了赵国当人质,受尽白眼。后是被吕不韦利用,成为了吕不韦“囤积居奇”的“奇货”!庄襄王即位以后,秦国的大权基本上落入了吕不韦手中。长此以往,庄襄王与吕不韦的内斗恐怕无可避免。对于秦国而言,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好在老天爷又一次眷顾了秦国,短短三年,便将庄襄王给收了。而就在这短短三年里,秦国还是有所斩获的,继昭襄王灭掉西周公国、末代周天子周赧王郁郁而终之后,秦国直接灭掉了周天子遗留的唯一象征东周公国。自此,周王朝正式成为了史籍中的一个符号,秦王事实上正式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庄襄王去世后,继承秦王大位的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实际上,秦始皇是第一位皇帝,却不是第一位“帝”,早在昭襄王时期,昭襄王就曾经和齐王互尊位西帝、东帝,将周天子视为了无物!至于秦始皇并吞六国、一统天下的事情,众所周知,这里小编就不赘述了。总之就是,秦国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拥有强大的实力、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昏君,即便是拥有成为庸君、昏君潜质的几任秦王也很快便让老天爷给收了!秦国如果不能一统天下,恐怕老天爷都要看不下去了。

秦国从秦献公到秦始皇总计八代君王,历时数165年,完成了从公到王,又从王到皇的重大历史跨越,结束了数百年的战国纷争,最终建立了大秦皇朝。

早在秦献公时期之前,秦国是七国中最贫穷落后,野蛮闭塞的诸侯国,被山东六国看不上,曾一度准备联手瓜分秦国。而秦国国内政局则经常不稳定,君权的继承往往都会形成一场争斗,新君即位充满了血腥。秦献公十岁时被其叔父夺位并流浪魏国,直到三十年后才回国复位。秦献公就是在无休的内战外战中度过了一生。他痛定思痛,决心改变这一切,他最大的功劳就是确定好了两件事,一是君主接班制度,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这样君权的传位成了唯一性,辟避免了夺位纷争,从此秦国的王位都一直是和平过渡。他自己率先做出表率,没传位给年长公子虔,而是年小的嫡子嬴渠梁,也就是后来的秦孝公;二是让即任者秦孝公停止对外的征战,修生养息寻求一条不是以战生存,而是以养息生存的道路,为后来秦国变法提供了一个和平环境。

严格意义上讲秦孝公才是秦国强大的开创者,首先他建立了人才引进制度,商鞅就是此时进入秦国的,在秦孝公支持下也就有了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几乎是废掉了整个旧的体制,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建立了一个新的体制。秦国通过了二十多年的变法起了翻天覆地后变化,国家有了稳固的框架和明确方向,并初步开始富强,此时,秦孝公和商鞅都走完了自己的路程。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虽然车裂了商鞅,足了部分旧贵族势力复仇的愿望,但商君之法没有变,而且更完善。变法后的体制相比山东六国显示了极大的优势,国力大增。张仪、樗里子、公孙错等军政人才倍出,并培养出了一支虎狼之师,打败了山东六国联军,秦国成功地进行了开疆拓土,在战国七雄中稳立霸主地位。

要说秦国连续八代君王都很贤明有点言过其实,至少秦武烈王嬴荡就很奇葩,他生得虎背熊腰,天生神力,身边的几个宠臣都是大力士。他成天不修德政,只知角力比武,朝臣无人敢忤逆。但幸运的是他在位仅两年,一次与几个力士在洛邑周天子王宫外比试举鼎,鼎落下时被砸死,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

秦武烈王突然死亡,又没儿子,而秦惠文王的嫡子仅他一人,所以紧急招回在燕国做人质的庶子嬴稷继位,即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即位年仅十六岁,七十四岁亡故,在位五十八年,是历史上少有的长寿之君王。他在位共分两个阶段,前阶段一直没亲政,是其母亲宣太后芈氏(芈月传中的芈月)当权执政,任用外戚魏冉等处理国事,这个过程长大41年之久。宣太后极有政治手段,任用外戚捕佐,用白起为将,扶持少主,平义渠,开疆土,稳定秦国后方,为东出六国开创了条件。后秦昭襄王亲政,任用范睢为相,白起为将,攻上党,以长平之战灭赵国主力,并攻占洛邑废周天子,正式结束周王朝。

秦昭襄王命真长,熬老了儿子孙子。他死后儿子孝文王即位三天就死了,孙子庄襄王嬴异人也只干了三年。

这个嬴异人名符其实,在异国(赵国)为人质,受尽苦难。突然祖父父亲相继死亡回国继任大统,虽仅三年无大的树建,但育有一优秀的儿子,那就是战国终结者,千古一帝秦始皇。

纵观秦国从掘起到建立秦王朝,八位君主虽不能说全都是贤明的君王,但有的堪称为一代雄主。少数差的也没起危害作用,而且任期极短,这就使得秦国由弱转为强盛,在强盛中形成可持续发展。

再者,良好的制度造就了国内的平稳,尤其是人才引进更是一大方略。商鞅、张仪、范睢和李斯均来自他国,但为秦国的谋划及国内军政人才的培养使用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几代贤明君王和铁腕宰相造就了伟大的秦王朝。

图片来自网络。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周朝是奴隶制社会,奴隶可以娶妻生子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都知道秦朝之前的社会,夏朝、商朝、周朝是奴隶制社会,那你知道他们为什么是奴隶制社会吗?这是因为在夏朝、商朝、周朝时期,占据社会劳动力的主力是没有人身自由,而且是归属于贵族之下的奴隶,社会上的绝大多数物产生产都是由奴隶完成的,那个时代奴隶的数量超过了平民的数量,而贵族则是不参与劳动的。奴隶的特点表

  • 历史上的名医有哪些,都有什么治病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名医有很多,最出名的要数以下几位: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扁鹊生活时期最早,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已遗失),据传说中医典籍《难经》也是他的作品,扁鹊最出名的治病小故事应当是我们学过的《扁鹊见蔡桓公》。华佗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后世称之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多以神医称呼

  • 为啥古代奴隶制王朝夏商能过上千年,而封建王朝不过三百呢?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也许同旧医药与现代医药的关系一样,旧的博大精深能够五千年不变,新的总是推陈出新……[灵光一闪][捂脸]中国并不存在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民族压迫与文明程度低下的产物,而中国的历史与西方的历史不同的是,西方文明是由野蛮的游牧征服文明向高科技的游牧征服文明转化,所以西方是奴隶社会向资本主义殖民社会的转变,

  •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祖先为什么要这样说?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良相治国,良医治病,一个管理天下事务,一个管理天下健康。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就做最有益苍生的实事。确实堪为好选择。中国有很多暗含道理的古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便是其中之一。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做一个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好宰相,那么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好医生也是可以的。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 古代皇帝平时都看什么书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明清皇帝成年后一般都看《资治通鉴》,清朝皇子用满汉两种文字启蒙,满族比较浅,就是认认字,汉学一般要读四书五经。清朝皇帝一般都学养很好,康熙涉猎比较广泛,宗教、军事、科技、数学等都看,典型的包括《金刚经》《老子》《孙子兵法》《齐民要术》《史记》《全唐诗》《论衡》等,雍正崇尚法家,笃信佛教,他读的书比较

  • 古代历史上预知未来的人都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恰好最近在看《汉书》,说一个汉朝奇人---京房。这位奇人一上来就不一样,他推求律度以后,自定为姓“京”,把他本来的李姓不要了。师从焦延寿京房跟随焦延寿研究《周易》。他老师焦延寿也是奇人。焦延寿穷苦人出身,家里穷得很,本来没有机会读书的。但是因为好学,得到了梁王的赏识,梁王就供给费用,让他尽意学习。焦

  • 为什么古代多数文人名仕最终成为隐士?是消极避世还是清高孤傲?还是其他?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提起隐士首先想到魏晋名士,提起魏晋名士,莫名想到了“黄药师”。很多人提起“隐士”首先想到的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风范,很多文人身负治国才能,却安心隐居山林抑或隐于闹市,隐逸之风盛行。这与当时混乱不堪的政局有莫大的关系,政治矛盾激化,权利的相争从来都是为文人所不齿,在黑暗的政治斗争中,“纯粹的文人”

  • 古代哪位皇帝鉴赏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善于用人,也能鉴赏人的才学。汉武帝刘彻,朝中人才济济。刘备也算是重视人才的,。曹操爱才如命,得到了许多精干的武将和谋士。唐太宗李世民,任用魏征贞观之治,重用秦叔宝、薛仁贵等,是很会鉴赏人才的。历史上懂得用人之道并能鉴赏人才的皇帝还是很多的。

  • 光武帝刘秀是如何从农夫变为皇帝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汉朝那些事儿。(约500字,阅读需2分)首先要说的是,刘秀可不是农夫。刘秀画像刘秀可是汉高祖大汉开国皇帝刘邦的九世孙。汉武帝为了解决西汉侯国问题,实行“推恩令”,把侯国化整为零,分成一个一个的小豆腐块。到了刘秀这一代,属于他的豆腐块在陈留郡的济阳县,即今天河南的兰考一带。刘

  • 古代有哪些名人的撩妹轶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最有套路的撩妹,我认当属汉朝大文豪司马相如。贫困的司马相如不但撩到了美人卓文君,更套得卓王孙万贯家财。真应了那句“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现在就让我们认真学习下司马相如这个臭流氓骗财又骗色的套路,毕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司马相如先找了个同伙临邛县令王吉,王吉把请到司马相如到了临邛以后,